中國作家駐村計劃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10月15日,由文藝報社、《詩刊》社、中國詩歌學會共同主辦的“中國作家駐村計劃——和美文化發現鄉村之旅啟動儀式”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邱華棟發表書面講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何向陽出席并講話。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宣布中國作家駐村計劃正式啟動。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翟玉龍,中國作協社聯部主任包宏烈,文藝報社總編輯劉颋,《詩刊》社主編李少君,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山、副會長曹宇翔,作家梁曉聲、范穩、李浩等出席活動。啟動儀式由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金石開主持。
邱華棟在書面講話中指出,日前,中宣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文藝賦美鄉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為新時代文藝工作服務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中國作家駐村計劃的啟動,正是貫徹落實《方案》精神的具體實踐,是文學界積極響應號召、以文藝力量賦能鄉村建設的生動體現。鄉村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系,是承載鄉愁記憶與人文精神的熱土。它既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也是作家觀照現實、書寫時代的重要場域。駐村計劃組織作家深入鄉村、扎根人民,旨在引導廣大作家沉潛身心,切身感受新時代中國鄉村的生動實踐與深刻變遷,以文學筆觸描繪鄉村壯美畫卷,記錄人民奮斗足跡。這不僅是一次文學的尋根與發現之旅,更是作家肩負時代使命,以精品力作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具體行動。相信通過作家們深情的書寫,定能生動展現中國鄉村的多樣風貌與內在活力,為新時代鄉村書寫注入嶄新內涵。
何向陽在講話中談到,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作家與鄉村大地一直有著深厚的不解之緣??梢哉f,一部現當代文學史也是中國作家鄉村敘事的見證。魯迅、丁玲、趙樹理、周立波、師陀、梁斌、柳青、路遙、王蒙等作家,以各自的創作實踐彰顯了現實主義鄉土文學的傳統,將一部部經典留在了讀者心中。不久前,中宣部等七部門出臺《方案》,中國作協作為發起部門之一,始終致力于引導廣大作家與時代、人民同頻共振。在不懈努力下,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湖南清溪村、寧夏西海固等地,文學正在改變鄉村,鄉村也默默滋養著文學。希望廣大作家以中國作家駐村計劃為契機,接續深厚的鄉土文學傳統,真正走進生活深處,發現新時代鄉村的新變化、新風貌,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同時盡己所能賦能鄉村振興,打通創作與閱讀、文學與鄉村的“最后一公里”。
劉颋介紹了駐村計劃的背景與意義。她表示,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鄉村始終是濃墨重彩的篇章。綿延的鄉土不僅養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更珍藏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密碼。進入新時代,中國鄉村正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號召廣大作家走進鄉村、記錄鄉村,不僅是為了留住鄉愁、守望故鄉,更是為了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建立更深厚的聯結。駐村計劃將以《方案》為指導,以“和美文化,發現鄉村”為主題。目前,首批16位作家、詩人已抵達云南省16個州市的不同村落。他們將駐村10至30天,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展田野調查,深入了解自然、歷史與文化,創作反映和美鄉村與美好鄉情的作品,同時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李少君介紹了駐村計劃的價值意義。他說,作家駐村能夠獲得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這是一次深入的文化采礦。作家可以在泥土中挖掘充滿生命力的語言資源和民間文化,同時獲得不同于城市的鮮活體驗,感受土地與生命的真摯情感。這也是一種雙向滋養——作家也會給鄉村帶來變化,或許有一天,村民們會發現習以為常的生活本就充滿詩意。從更深層次上說,作家駐村可以開啟對鄉村文化記憶的搶救性挖掘。當作家以平等的姿態與鄉村真誠對話,必能在這互動中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新鄉土文化。
翟玉龍介紹了駐村計劃的籌備情況。他表示,中國作家駐村計劃是深入貫徹“文學賦美鄉村”部署的一次生動實踐。云南作為該計劃的首期駐地,具有生物多樣性和人文豐富性的鮮明特征,鄉村文化底蘊深厚。云南高度重視中國作家駐村計劃,提出“出實效、出成果”的目標,堅持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相統一,依托正在打造的“藝術家第二居所”,全方位、多角度做好服務保障,確?;顒尤〉妙A期成效。同時,將駐村計劃與鄉土文化能人培育、文學人才傳幫帶等有機結合,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文學賦能新格局。
嘉賓發言環節,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駐村計劃進行闡釋、提出建議。閻晶明指出,駐村計劃雖然是一個新項目,但“駐村”在現當代文學史上有著深厚傳統。特別是現代以來,文學與鄉村、大地、時代、生活的聯系愈發緊密。柳青在皇甫村一待就是十幾年,趙樹理、周立波把家搬到了村里,他們就是真正的駐村作家,為今天的寫作者提供了寶貴借鑒。中國擁有廣袤的土地,生活正不斷發生變化,作家如果想打破認知局限,就要通過多種方式深入生活。期待大家通過駐村計劃積累豐富素材,激發創作熱情,深刻洞察和理解現實,創作出一批扎實厚重的文學作品。
“離開熟悉的地方,才會有新的發現和收獲?!绷簳月曊f,“到另一個地方生活,真的能激發靈感,而這靈感又會牽引你走向更遠?!边@些年他走訪了許多村莊,發現新時代的鄉村已與前輩作家筆下的景象截然不同。在湖南清溪村,他見到教思政課的女教師坐在咖啡館彈吉他唱歌;在山西臨汾,村民們從深山遷居景區,畢業于師范院校的大學生在兒童活動中心描畫臉譜;在廣東、云南等地,許多年輕人帶著電腦、相機在村子里開店、搞文創、寫作品……這些現象引發了他的關注與思考,最近,他剛剛完成一部以此為題材的30集影視劇本。“我看到,許多鄉村已成為旅游地、打卡地,正向年輕人敞開美好的未來?!?/p>
包宏烈表示,作家駐村將開啟一段回歸大地、回歸文學本心的旅程,也為作家提供了踐行“做人民的學生”的機會。這不僅是對創作素材的收集和積累,更是對創作靈魂的淬煉和提升;不僅是去發現、去抒寫,更是去播種、去點燃,是文學與鄉村的雙向奔赴。今年9月,中國作協舉辦“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系列活動,引起強烈反響。這再次表明,中國大地擁有數以億計的文學受眾和無法估量的文學潛力,他們是新時代文學的堅強基座,也是文學必須抵達的遠方。
談及創作路徑,范穩認為,作家創作有不同的路徑,其中,書寫他人的生活、書寫遙遠的地方是一種重要方式。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豐富,每個民族都有完整的文化生態體系,要想完整書寫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必須全方位理解、學習。駐村作家要善于學習、發現、感悟,在行走中接上地氣,從文化差異性中獲得靈感,這種發現型寫作會讓創作題材永不枯竭。同時,他也希望作家同行多與基層文學愛好者交流,為他們帶去文學的“福音”。
駐村作家代表李浩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表示,此次前往云南德宏駐村,更多是去觀看和聆聽,把自己清空,保持吸納與接受的狀態,真誠踏實地去聽見、看見、記錄與思考。他也愿意以熾熱的文學之心,與當地作家、文學愛好者分享文學的美妙,和所有真誠熱愛文學的人成為朋友。此外,也希望借此機會重新認識自我,審視文學傳統,在與大地、歷史的對話中獲得新的啟迪。
“當我們在這里啟動駐村計劃時,許多作家已陸續抵達云南各州市,真正走進了鄉村現場?!蓖跎皆诳偨Y時談到,“他們才是這次活動的主角”,作家們帶著創作的雄心在村里駐扎下來,短則十幾天,長則一個月甚至更久,立志寫出有分量的大部頭作品。作家是文字的創作者,更是有獨立思想與洞察力的個體。他們深入鄉村,既是為創作積累真實素材,也希望能以獨特視角理解鄉村的現狀與困境。通過他們的筆,讀者可以看到鮮活的基層實情、人民的真實心聲,看見一個真實、立體、變化中的中國鄉村,而這正是我們推動實施中國作家駐村計劃的初心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