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個春秋,巴金先生沒有走遠 點亮這盞“溫暖的燈”

巴金故居大門裝飾一新,嵌入特制的按鈕。 受訪者供圖
2005年10月17日,巴金先生離開了我們,他“把心交給讀者”的坦蕩胸懷和深情的文字,永遠留在讀者心中。二十個春秋將過,今年10月,巴金故居、巴金研究會、巴金圖書館將舉辦紀念巴金逝世20周年系列活動,與讀者共同追憶和緬懷巴金先生。
1955年9月,巴金先生一家遷入并定居于武康路113號,這座房子記錄著巴金一家的點點滴滴,也見證了中國文學的風風雨雨。
目前,巴金故居正在修繕,無法向公眾開放。為讓讀者寄托思念,10月17日零時起,巴金故居大門將用巴老最喜歡的紅玫瑰裝飾一新,并舉辦“溫暖的燈·始終亮著”打卡儀式。屆時,故居大門將嵌入特制的按鈕,一盞舊式電燈在花叢下靜靜等待,市民讀者游客輕輕按下按鈕,就可以點亮這盞燈。當暖黃的燈光亮起,站在燈下,仿佛被巴金精神照耀著、溫暖著、治愈著。
隨著燈亮,一張暖橙色的卡片將緩緩送出,卡片一面有巴金故居主樓門口的精美簡筆畫,游客可以留作紀念;另一面則是“巴金先生我想對您說……”留言二維碼,供讀者掃碼寫下對巴金先生的祝福與懷念,并可生成精美電子海報分享。精彩留言將被選登在巴金故居公眾號上,并獲得巴金故居送出的特制文創紀念品。
10月17日當天下午,由巴金故居、巴金圖書館、楊浦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楊浦區圖書館承辦的“紀念巴金先生逝世20周年——巴金的楊浦記憶圖片文獻展”將在楊浦區圖書館總館揭幕。
巴金早期小說《滅亡》《新生》中都描述過楊樹浦一帶的工廠,反映出20世紀30年代楊浦現代工業發展面貌和工人運動狀況。展覽以“巴金的楊浦記憶”為切入點,重拾這些散落于楊浦的記憶碎片,深入探尋巴金與楊浦百年工業和百年大學的歷史交匯,與讀者共同聆聽文學與城市發展跨越時空的共鳴。展覽將呈現巴金與友人馬宗融、方令孺、靳以、蕭乾等作家和學者在復旦的故事,以及巴金先生晚年參觀楊浦大橋等珍貴歷史照片。
由巴金故居策劃、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巴金小說系列將在展覽開幕式上首發,以文庫本形式推出的該書系包括巴金的《滅亡》《第四病室》《春天里的秋天》等10部小說。由SMG策劃制作的人文紀錄片《錦書來:巴金和他的朋友們》也將在活動中首發亮相。
巴金圖書館文壇茶話會品牌活動將與巴金學術研討會青年論壇融合,邀請部分巴金學術研究會青年論壇獲獎嘉賓,回望歷屆巴金學術研討會,重溫青年學者對巴金作品、巴金精神的研究初心,共同探討今天研讀巴金作品的價值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