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藍”,詩意依舊——讀張雪云散文集《青寨》
苗族作家張雪云作品集的題目大都簡約,比如《藍渡》和《青寨》。我不止一次閱讀過《藍渡》,并為之寫過心得體會。暢讀《藍渡》,讓我的思緒隨作者一起走進她眷戀的故鄉神秘湘西,流連忘返。她筆下那些清麗典雅的文字,讓人真切感受到山水的美好,在腦海中氤氳。《藍渡》是作者對故鄉的深情告白,是關于故鄉的“抒情詩”,作者的世界里滿是山川河流的影子,隨著時間重疊交錯,疊成唯美的寫意書畫。
湘西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那里求學、工作十余年,人生最具理想主義和熱血沸騰的時光,伴隨湘西那漫山遍野的歌謠,陪伴了那里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如今讀《青寨》,讓我再次拉近了與湘西的心理距離。
由《藍渡》而《青寨》,歷時4年的沉積,“青”出于“藍”,我讀出了作者的小小“野心”。這野心既是為湘西的振興而放聲歌唱,也是為湘西的歷史找到了走向和歸宿而自豪。我也讀懂了作者為何而寫,為何而歌。正如《想把故鄉再愛一遍》所寫,“我需要抒寫,來見證這方水土,洞見這個時代”,“我得淬煉生活的意義,暈染生活的美好”。我讀懂了作者對故土家園那濃得醉人的愛。
念念不忘的故鄉是作者祖先的棲息地,也是她鄉愁的發源地和作品創作素材的聚集地。《青寨》全書分為“家園:吾鄉斯土”“凝眸:停云時雨”“傳承:燈火可親”“回望:山河遠闊”四個小輯,作者以愛為主線,在時間空間里交織,密密縫縫,最終編織成湘西的“千里江山圖”。走進《青寨》,方生山河故人、人間行過之感。在這里,“沒有一塊土地是慌張的”。
《青寨》是作者對故鄉又一次精細入微的掃描,更是一次對生命過程的終極追問。沒有金戈鐵馬的轟轟隆隆,沒有商賈馬幫的人影幢幢,隨聲入夢,映入眼簾的都是平凡或不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屬于自己的山寨,一座對抗歲月和遺忘的山寨,以及一條河,一條故鄉的河,一條屬向清晰的河。哪怕去家萬里的游子,故鄉的河也像血液一樣,時時刻刻在身上流淌。故鄉的山寨永遠駐留在心房的某個地方,我們自然而然地為它歌唱。作者用靈動之筆、熾熱之心,為故鄉創作出一部四季田園交響曲。在這部交響曲里,歷史人文與優美環境并重,傳承守護與創新開拓齊驅,各族同胞共舞,同呼吸共命運。在這部交響曲里,有作者的夢想與記憶,有父親的藍溪、母親的沅河,臘爾山的風輕拂小岸的狗尾草,春天的苗鼓響起來,人們擺手成舞。作者深知,人文如果離開環境會稍顯枯燥,環境離開人文又略顯呆板。而在《青寨》,一切剛剛好。
“青”出于“藍”,并不是厚此薄彼,而是我驚喜地看到,張雪云的作品在保持其一貫高水準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包括創作手法上的一些突破和創新。《青寨》的語言一如既往的出色,充滿韻味、質樸自然、富有詩意、蘊含哲理。作者運用生動而富有詩意的語言來描繪故鄉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和秀山麗水,質樸而靈動的字里行間,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而美麗的土地之上。作者還純熟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比如通感、排比等,使作品描寫更加生動形象,具有特別的視覺沖擊力。
“即便輸了,也總會為自己輸了的船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扒上水與扒下水有欺架,扒上水總是吃虧些!’‘若不走艄,你試下家伙啰!’”(《五月辰河看龍舟》)作者巧妙運用方言,寥寥數語,質樸自然,鄉里鄉親的可愛形象躍然紙上,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和可信度。
“寨子是煙熏過的半舊的寨子,是活過半個多世紀的老人的寨子,是被云霧和大雪閉鎖了的寨子,既陳舊,又新鮮,美得讓人心痛。”(《想把故鄉再愛一遍》)作者通過排比的手法,將青寨的自然和人文一一列舉,增強作品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三三兩兩的老母雞‘咯咯噠,咯咯噠’地鳴叫,聲音由淺黃而深黃,由明黃而土黃,像是喇叭似的南瓜花吹出來的,色澤漸次繁復,高低起伏不斷。”(《青寨里的腔調》)作者用通感的手法,將聽覺上婉轉跳動的聲音轉化為視覺上的溫暖明亮,使得自然村落的形象頓時立體和生動起來。
“究其實,黃昏與清晨一樣,也是一位故人,往往隨流水而來,循波光而去,時間的胚胎里,總有秋風起于青蘋,春風躍上枝頭,一些流水悄悄劫取了時間,再將桃紅李白默默許配給流年。”(《近處的瀘溪》)富有詩意的描寫,風來風去、云卷云舒,簡單純樸、悠然自在,不知不覺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品讀《青寨》,是一次深入湘西、品味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的旅程。我在領略《青寨》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和鄉村生活魅力的同時,也為其獨特的語言魅力所折服。身邊好多喜歡寫作的朋友總感嘆沒有題材可寫,其實寫你最熟悉的,聚焦七寸,深挖千尺,把小人物小題材融入大時代大背景,照樣可寫出好作品。
(作者系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