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町商店街的暮靄書房
第一次遇見暮靄書房主人河野朗,是在某年勸業館的春季書市。非常溫和質樸的青年,與縣森書房(あがたの森書房)主人百瀨周平在一塊兒聊天。周平叫住我:“這是今年新加入的暮靄書房主人。”我跟他打過招呼,看了一眼他的書架,學術書和圖錄很多,氣質比較老派。
“暮靄,名字真美,為什么叫這個?”我問。
“經常被說是生僻字呢,謝謝你。”他解釋,“學生時代住過的小公寓叫‘暮靄山房’,很喜歡,就拿來用了。”
周平笑道:“漢文里常見‘暮靄’,所以中國人很能理解你店名的意境。”
問他實體店在哪里,想改日拜訪。他說還沒有實體店,只有網店。后來又在書市上見過他好幾回。2022年4月,津田書店主人去世后,部分舊書和書箱流入古書公會的書市,河野朗買到一部分。在書市上再次看到津田書店的書箱,很令我感慨。2024年冬天,忽見本地新聞說出町桝形商店街新開了一家舊書店,正是河野的暮靄書房。
出町桝形商店街在鴨川三角洲西岸,位于河原町通與寺町通之間,東西走向,平行于今出川通西側,全長160余米,設有拱頂遮雨棚,是京都很有名的一條商店街。它隸屬于出町商店街的一部分。所謂“出町商店街”,泛指出町一帶商鋪林立的步行街,只是其中桝形商店街最為熱鬧,常被視為出町商店街的代名詞。不少影視劇都在此取景。前幾年是枝裕和拍《舞伎家的料理人》,就安排劇里的主人公到這里買食材。其實祇園到出町將近4公里,走個來回相當費體力。
所謂“出町”,即離開京都市區、去往郊外之意。“桝形”原指城郭的四方形防御工事,因其類似四方形木制酒器“枡”(日文與“桝”同音)而得名;通道兩側筑石墻,并設直角拐彎,以阻擋外敵直入,其出入口稱“虎口”。出町地區的“桝形”借用這一稱呼,指河川泛濫后的緩沖地——此處是高野川與賀茂川的交匯之地,昔日暴雨易致河水暴漲。寬文十年(1670)竣工的鴨川防水堰堤工程,即參考了筑城中“桝形虎口”的構造原理而建成。
出町桝形一帶有“大原口”,又稱“今出川口”,是若狹(今福井縣西南地區)通往京都的要道一端。古時,若狹灣的鹽漬鯖魚等海產由商人徒步運至京都,故而此路被稱為“鯖街道”,出町桝形便是其終點。商人們進城賣完貨后回到這里,會在附近店鋪購買土特產和日用品,再踏上歸途。這里既是洪水的緩沖地,也是鄉野與古都的交界處,出町桝形商店街據說正因這地理與交通的優勢而興盛。
我很喜歡出町桝形商店街平民、青春的氛圍。一般會從百萬遍西北方向的小道“柳通”西行,沿途有泰式咖喱店、西園寺公望別墅清風莊(今歸京都大學所有)、面包店柳月堂……穿過出町柳與鴨川三角洲之間的河合橋,再走過出町橋,橋下是創業于江戶末年的花木店“種源”。繼續西行,很快就看到了出町桝形商店街東側入口。過馬路,來到河原町通西側,商店街入口南側的紅豆餡糯米團子(豆餅)老店“雙葉”很有名,窗口總排著長隊。不過若是提前電話預訂,到店里就能直接取貨。
出町桝形商店街已有兩家舊書店,埃爾卡米諾(エルカミノ,El Camino,西班牙語,意為“路途”“旅程”)和上海電臺(ふるほん上海ラヂオ),名字都很特別。埃爾卡米諾2018年開業,店主田中啟史二十多年前在京都市南區東九條一帶創立舊書店“漫畫震撼”(comic shock),主要出售漫畫、DVD、CD等。“漫畫震撼”在高野、新堀川、大阪等地曾設連鎖店。近年,連鎖店相繼關閉,只剩東九條的總店。2017年12月末,島電影(Shima Film,日本的電影制作公司)在桝形商店街開設電影院“出町座”,田中啟史也決定來這兒開書店,因為自己收藏了很多電影宣傳冊、美術圖錄,應該會吸引電影愛好者。埃爾卡米諾店面開闊,書架與木質墻面、地板色調統一,很有復古情調。冬天只用透明塑料布擋在門口防寒,壁上掛著美麗的圣誕花環。剛開業時,架上圖書類型還比較雜亂,看不出風格;如今則以藝術類、電影類資料見長,也有不錯的文史社科類學術書。
上海電臺在桝形商店街落腳是2016年2月初的事,之前一直在各大商場定期辦舊書市。我家附近的丸銀超市門前,每周一都會有上海電臺的小書市。卡車裝來書架和書箱,文庫本很多,其余多為通俗讀物,都很便宜,我沒少在這兒買過文庫本。上海電臺的店面看起來很隨意,也沒有重新裝修,擺放著堆滿舊書的書架與書箱。門前張著藍色橫幅,“古本市”三個大字下一行小字:“您家里的三冊書可以換店里的一本書。”我在店里買過一些平凡社東洋文庫的書,也十分價廉。
商店街還有兩家新書店,出町座一樓的CAVA BOOKS和靠近商店街東出口的“風之驛”。CAVA BOOKS架上經常擺出與出町座上映電影相關的書籍。店主宮迫憲彥1981年生,岡山人,一橋大學畢業后,曾入職大型連鎖書店。后來移居京都,負責電影藝術社(Film Art Inc.,東京的出版社)關西地區的營銷,同時經營書店。風之驛2012年7月初開張,主業是咖啡館、雜貨店,兼營新舊圖書,也出版京都旅行題材的小眾書,自稱“京都最小的書店”。
就這樣,暮靄書房成了出町桝形商店街的第三家舊書店、第五家書店。街上同行都歡迎河野的到來,因為書店越密集,越容易吸引“蠹魚”來巡禮。河野在社交媒體上不算活躍,每天公布營業時間,再挑選一本心儀的書,摘抄正文第一句話,借此宣傳暮靄書房的收書取向。
2025年初,元旦氣氛尚有余溫,我去了桝形商店街。在雙葉買了糯米團子,又去八百屋買了很便宜的蘋果、柿子、金橘。還想買橘子和豆腐——算了,得留著力氣逛書店。暮靄書房的鋪面從前是花店,地方不算大,門前書箱擺著吸引客人的版畫、明信片等圖像資料,門內三面靠墻的書架,屋子中間的小臺上也有老照片、畫片之類。柜臺在屋子深處,我們到時,河野正在整理剛進貨的一批版畫復制品,逐一為它們標價。他非常客氣,聊天時堅持從柜臺里起身,絲毫不怪我們打擾了他的工作。
河野1983年出生于宮崎縣,大學時就讀于立命館文學部,喜歡讀書、買書。打工時認識的人教他去Book Off等連鎖店低價收購圖書,再以合適的價格重新在網上售出。這在舊書業叫“せどり”,寫作“競取”或“糶取”,意思是憑自己的眼光挖掘有價值的舊書,轉賣給第三者。大三時,河野開始在日本亞馬遜和雅虎拍賣上賣書,生意做得不錯。2007年大學畢業,不想找工作,反正掙的錢也夠生活。那時,他常去上海電臺進貨,店里人問他要不要來工作,于是就開始去店里幫忙。漸漸地,也想自己開舊書店,“暮靄書房”便誕生了。他加入了京都古書公會和京都古書研究會,可以去內部進貨會挑書,保證了穩定且高質量的貨源。有一天,聽說上海電臺附近有店鋪空出,他就租了下來。我問過河野實體店的維持成本。他說,因為要交房租,其實還是會有一點壓力。不過自己一個人生活,做事比較輕松,等年紀大了想做就更難了。
店里很多漂亮的圖錄,主要是他加入古書公會后所收。河野說自己還喜歡老照片,給我們看最近新收的舊影集。其中有一冊,一半是日本風景,一半是中國風景。我們認出了虎丘塔、拙政園、蘇州老城墻。看照片中的人物衣裝,不會晚于20世紀20年代,大概是當時去江南旅游的攝影愛好者留下的紀念,可惜全無作者信息。這樣的老照片不容易整本賣出,但若善加斷代、解題,單張在網上出售,或許能賣得好價錢。他把我們的判斷記了下來,并表示感謝。閑談間,有兩位國內來的年輕女孩路過,似乎是旅游,也對老照片很感興趣,一起看了會兒。
京都古書業界正面臨老齡化的挑戰,而河野是重要的年輕力量。他熱心參與古書公會的事務,書市上總能見到他忙碌勤懇的身影。今年8月11日,下鴨納涼古本祭第一天,京都特大暴雨,鴨川漲水,書市臨時取消,次日才恢復。我是13日前往,會場在下鴨神社的馬場——一條濃蔭遮蔽的南北大道,長約500米。細砂地面仍很潮濕,各家結賬的柜臺臨時搭在瀨見小川畔,一旁點著蚊香盤。夏季書市的特色之一是設有兒童繪本專區,小朋友們圍著不愿離開。
暮靄書房的攤位在三密堂和赤尾照文堂之間,我挑了兩本書去結賬,河野依舊非常客氣地起身招呼。我說,今年參加的店鋪好像少于往年,本地的紫陽書院、福田屋……都沒有了。他道,紫陽家幾年前就不參加了,不過店鋪還在;福田屋已經關門了,這次大阪來的店鋪也不多。
早聽舊書店主人們說過,夏季古本祭最辛苦,因為在戶外,又常趕上臺風暴雨。攤位要提前兩天準備,搭帳篷、搬書、上架,再結實地蒙上遮雨布……所以大家一般不會把品相很好的書拿出來,圖書定價往往十分便宜,特別是最后一天,近乎清倉大甩賣。有時也擔心,在老齡化更嚴重的未來,考驗店主體力與耐心的納涼古本祭是否還能繼續,因此每一個仍然有書市的盛夏都格外值得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