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路上的復旦舊書店:年輕讀者占八成以上 發現一本好書,慢慢回到閱讀世界

復旦舊書店在今年初獲頒首批“舊書新知·上海市特色舊書店”。這里不僅是一處舊書店,更是師生居民的群體記憶載體,是學術世界的民間閱覽室,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書香地標。均本報記者 孫彥揚攝
正值周末,高三生楊溢一早從松江的家出門,十點半趕到楊浦區的復旦舊書店,臉上是淘書的真摯與興奮。習慣了網上購書,這是他第一次逛舊書店。沉浸其中,楊溢已經挑選了一個半小時,手里拿著上下冊的《唐詩選》,還不舍離去。為什么要逛舊書店?他說:“本身很喜歡文史哲,而舊書有不同版本可以參考,設計也不同,而且舊書店真的很劃算?!?/p>
從天津來上海旅游的董曉璠帶著母親和兩個女兒,推開了復旦舊書店的門。她們原本計劃去復旦大學逛逛,沒想到先被大學路(偉德路段)上謎蕓館、復旦舊書店、悅悅書店等書店群吸引住了。女兒孫一蔳今年10歲,近期喜歡讀《哈利·波特》《阿尼亞傳奇》等,拿起《王子復仇記》《百萬英鎊》也看得起勁。80后董曉璠看到了小時候的書——《十萬個為什么》系列,不由感慨:“這里是幾代人都可以逛的書店?!?/p>
在今年初頒發的首批七家“舊書新知·上海市特色舊書店”中,唯有復旦舊書店和犀牛書店兩家是民營的,其生命力可見一斑。記者探訪發現,在復旦舊書店,來自附近高校、天南海北的讀者們紛至沓來,一家老少、年輕學子、耄耋老人穿梭在“書山”中。這里的年輕讀者占八成以上,每日更新書目二三百本。店主張強的手機不時響起微信電話,大多是來咨詢捐售二手書的,他耐心地回復每個問題?!拔⑿爬锛恿艘蝗f多個人了,日常就是收書、賣書不停歇?!?/p>
這里不僅是一處舊書店,更是師生居民的群體記憶載體,是學術世界的民間閱覽室,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書香地標。
搬到新址后,來了更多新朋友
由于復旦南區老街區改造,復旦舊書店搬到大學路來已經3年了,不變的是,店主張強一直坐在店里等待新老讀者到來。店里仍以學術書為主,附近復旦、財大、同濟、上海理工大學等高校的學生經常來。店面仍保留了老店面的雙層設計,環裝書架與整齊壘起的書堆還原了“書山”的形態。談到最近的熱門書,他說:“周易方面的書籍好像喜歡的人越來越多了,前一階段是王陽明的書,大家很喜歡看,其他還是以學術類書籍為主?!?/p>
搬到新址后,年輕的讀者增多了?!耙郧袄系暝诙?,需要老朋友之間口耳相傳,現在有了門面,加上大學路地段比較有活力,為我們帶來了很多年輕客群,節假日游客也增多了。我們是舊書店,最怕的就是你不進來,其實只要你走進來,就會有一定的概率被我們的書吸引?!睆垙姷钠拮訌埱蹘椭黄鸫蚶頃辏嬖V記者,“哪怕是角落里的書,讀者都翻得很仔細,沒多久就需要重新整理?!?/p>
“我們是面向學生的書店,價格盡量讓他們能承受得起?!币幻麑W生購買了《張愛玲散文集》等四本書籍,張強說一共29元,對方沒有想到,有些吃驚?!坝斜緯饷鏇]有了,就不算錢了。”復旦舊書店還有“資料閱覽室”的功效,一些價格上千的古籍書,張強會讓有需求的高校老師免費拍照,“畢竟這些資料的最大價值,就是為學者所用”。
讓他感慨的是,開了這么多年書店,交了太多好朋友。“有人愿意免費贈予我們幾大箱書,還有人平常路過就要打聲招呼,我們堅持了26年,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也迎來了一代又一代,想想蠻自豪的。”
倉儲“雙城記”開啟線上線下模式
做二手書行業,對倉儲需求很高。張強也不諱言,搬遷后銷售量比不上以前,但相比整體書業市場,復旦舊書店算是發展比較穩定的。面對巨量圖書,除去江灣體育場的倉庫,在蘇北響水縣老家另開了一個倉庫,可以說是一場倉儲“雙城記”。
今年六月開始,復旦舊書店依托蘇北倉庫開啟網店模式,覆蓋全國讀者,海外也有涉及,收藏價值高、稀缺的舊書在線上頗受歡迎,幾個月以來效益很不錯。而臨近書店的倉庫供應上海大學路的實體書店,學術價值高的書目優先在線下展售?!捌鋵嵨以谏虾_@邊收的所有書,是希望每一本都能鋪開來讓讀者來挑選的,但空間有限,需要做減法?!睆垙娬f。
“新書店更容易成為人們最終網購的參照物,而舊書店既能賣新書店有的書籍,也能賣新書店已經下架的舊版本,滿足人們不同的找書需求,這是一大競爭力。”張強做舊書26年,落下了“職業病”,左肩留有韌帶撕裂,不能做大幅度或抗壓動作。以前上門收書,最重能把80斤的舊書,從五六樓一袋袋扛下來,而目前基本需要妻子張芹代為收書,“她對新一點的書更感興趣”。
保持傳統但并不守舊
“就讓他們漫無目的地淘書吧,在淘書中被書籍吸引?!痹趶垙娍磥?,舊書店為讀者提供了最本真的逛書店的方式。這里書多而雜,“有人想要最快速度把一本書找出來,但我更希望他們一本本自己去尋?!?/p>
保持傳統是復旦舊書店的一個特色?!拔乙欢ㄒ牙蠘幼咏o留下,讓大家不管過了多少年再走進來,還是那家書店、那個人,我們堅持了下來,這就是復旦舊書店的價值體現。”張強動情地說。
尊重傳統但并不守舊,這些年來,復旦舊書店在文商旅展融合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在大學路市集上擺書攤,在KIC知識藝術節辦舊書展,帶舊書參加廟會等,都是在不斷擴容舊書的朋友圈。張強始終不忘早些年與老學者們的交往。“很多老先生哪怕寫一本很薄的小冊子,都是花了很多年的功夫,所以若干年后他們仍舊可以清楚表述書中的某一章節?,F在有些年輕人可能很難做到這樣的專注,那就從讓大家發現一本好書開始,慢慢回到閱讀的世界?!睆垙娦χf,“讓更多人回歸閱讀,是一個很大的夢想,但我是想著從自身做起,能夠影響一個人就一個人,能夠影響兩個人就兩個人?!?/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