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楊升庵文學獎今日揭曉 19部作品獲獎
10月13日,由四川省作家協會、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成都市新都區委、新都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楊升庵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成都新都區天府家風館舉行。
記者現場了解到,本次獲獎的9部主獎類作品與10部學生寫作類作品既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更聚焦當代社會變遷與民生百態,彰顯了文學“扎根現實、關照時代”的蓬勃活力。
楊升庵文學獎是由四川省作協、成都市文聯、中共成都市新都區委、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于2023年共同發起,面向全國及全球華語文壇舉辦的與時俱進的新興主流文學獎項。楊升庵文學獎兩年一屆,評選體裁包括詩歌(含古體詩)、散文、戲劇文學(舞臺及影視文學)三大類,新都區為楊升庵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
據了解,第二屆楊升庵文學獎自去年12月啟動以來,共收到1652部作品參評。經評獎委員會多輪審慎評審,雷平陽的《雪山高速公路》以云南山區公路建設為背景,用細膩筆觸記錄邊疆百姓的生活變遷,斬獲散文大獎;胡弦的《猜中一棵樹》通過對城市綠化、鄉村生態的詩意書寫,摘得詩歌大獎;楊椽《夢回東坡》則以古今對話的戲劇形式,探討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困境,榮獲戲劇文學大獎。

頒獎儀式現場
值得關注的是,英國華裔作家虹影憑借《月光武士》入圍戲劇文學獎,作品以重慶近代變遷為脈絡,展現個體命運與時代發展的緊密聯結,進一步凸顯獎項 “立足本土、關注現實”的國際性視野。
據介紹,在獲獎作品中,現實題材作品占比超六成,成為本屆獎項鮮明特色。如,李曉君《往昔書》記錄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的記憶與重構;黃德海《史記今讀》以歷史視角觀照當下人文精神建設。
作為本屆文學獎的創新之處,活動首設學生寫作獎,涵蓋小學、中學、大學三個組別。據悉,青少年創作同樣聚焦身邊現實,如小學組寫作獎程宇萌的《說唱俑眼中的新都》以文物視角見證城市發展;中學組吳芷菡的《一株桂花,半城文脈》通過植物意象串聯新都民生故事,作品中對家鄉變遷、文化保護的思考,呼應著本次評獎“培育現實關懷”的初心。
此外,本屆“新都書寫獎”空缺,體現出楊升庵文學獎對在地現實題材創作“深度挖掘、真實表達”的嚴苛標準與品質期待。相關評委也表示,“期待未來涌現更多兼具文學質感與地域深度的佳作”。
本次頒獎儀式同樣亮點紛呈,現場以《少年風華》《苦樂相隨》《蜀云滇月》《夢歸新都》四幕舞臺劇串聯起楊升庵的人生軌跡與精神脈絡,成為全場亮點。新都區繁江小學學生帶來的川劇戲歌《桂湖寄思》,以童聲演繹楊升庵詩詞,讓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中煥發新生。
頒獎儀式上,云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西南林業大學原黨委書記張昌山教授以《能不憶滇春——楊慎與云南》為題,講述了楊升庵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促進民族融合的重要貢獻,展現了其跨越地域與時代的文化影響力。
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則以《遇見升庵 預見升庵文學獎》為題發表主旨演講,從文學傳承與時代價值的角度,解讀楊升庵精神對當代文學創作的啟示。

獲獎作品展示
頒獎儀式后,“升庵文化城市聯盟”傳承儀式同步舉行,新都區與來自四川省涼山州會理市、瀘州市敘永縣、瀘州市江陽區、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等聯盟城市代表,在“升庵林”種下桂樹苗,寓意“桂香傳文脈,樹苗寄希望”,象征升庵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生長。
作為楊升庵的故鄉,目前,新都區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楊升庵文化資源體系。近年來,新都區系統實施升庵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成立四川省楊慎研究會,與多地建立“升庵文化城市聯盟”,對升庵文化進行深度挖掘。
“我們希望通過延續歷史文脈,守護好城市的‘根’與‘魂’。”新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傳承升庵精神,未來,新都區將持續以“楊升庵文學獎”為載體,不斷激活名人IP,深化“升庵文化城市聯盟”建設,推動文學創作與文化遺產活化,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更強生命力,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新都”貢獻。
附:第二屆楊升庵文學獎主獎類獲獎作品名單
散文:
1. 《雪山高速公路》 雷平陽 散文大獎
2. 《往昔書》 李曉君 散文獎
3. 《史記今讀》 黃德海 散文獎
詩歌:
1. 《猜中一棵樹》 胡弦 詩歌大獎
2. 《十年燈》 趙曉夢 詩歌獎
3. 《我在礦洞收集星光》 榆木 詩歌獎
戲劇:
1. 《夢回東坡》 楊椽 戲劇文學大獎
2. 《蒼生為念》 劉深 龔麗莉 戲劇文學獎
3. 《月光武士》 虹影(英) 戲劇文學獎
新都書寫獎(特設):空缺
第二屆楊升庵文學獎學生寫作獎獲獎作品名單
小學組:
1.《歡迎回家看新都》 張程程
2.《脆弱的我并不脆弱》 曹芮菡
3. 《說唱俑眼中的新都》 程宇萌
中學組:
1. 《帶著群山來見我》 鄧雨彤
2. 《磨刀老漢》 陳冠懿
3. 《一株桂花,半城文脈》 吳芷菡
4.《眼罩下的光芒》 顏馨悅
大學組:
1. 《戲魂》 李雅茹
2. 《群山的心跳》 譚秋蕾
3. 《洗澡》 穆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