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星空》:我們可以擁有一個純真的曹操嗎
在今天改編三國故事,尤其是提供一種別樣的曹操形象,無疑是困難且危險的,因為我們對曹操似乎已經過于熟悉。在文藝作品中,最典型的曹操形象是奸雄,既奸且雄,這最終在《三國演義》中得到定型。而長期以來,一直有文史專家為這樣的曹操形象鳴不平。譬如大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有文章《替魏武帝辯誣》,就認為曹操是“絕代的英雄”,對他的批評源于社會認識程度低,不能認識英雄。人說曹操有“廢漢自立”的野心,他卻說曹操早有這種實力卻不為,對漢朝的尊奉“已經是過當的了”,還將曹操與諸葛亮并舉,認為二位都能兼做“公忠體國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是封建時代的光榮。
受盡委屈的“草根英雄”
由此觀之,過去的評價不外乎這兩種:要么奸雄,要么英雄。評價的標準則來自是否采信若干貶低曹操的史料,以及是否站在漢家正統的立場。易中天在《品三國》中對曹操的概括是“可愛的奸雄”,也是奸雄一路。我本來以為在他創作的動畫電影《三國的星空第一部》里,曹操應該還延續這樣的形象。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影片里的曹操卻是一個天真爛漫、受盡委屈的“草根英雄”。《三國演義》里大肆渲染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自是不見蹤跡,反而還多了一條和曹操不離不棄、名叫麥子的小狗,甚至“是否要迎接漢獻帝”這樣的議題,曹操都要和小狗商議,小狗離世之時,他更是充滿難舍的溫情。
電影徹底改變了曹操的氣質,卻又延續了歷史的框架,于是為了維護這個全新的曹操形象,就只好抹去他在若干重要歷史事件中的表現。這集中體現在漢獻帝密傳衣帶詔給董承的情節上。歷來的討論集中于究竟是漢獻帝的確有密詔傳給董承,還是本來沒有密詔,這只是董承在反抗曹操失敗以后的假托。
易中天的改動可謂非常大膽:電影里確有衣帶詔存在,可卻沒有明確的指令。漢獻帝原來寫作:若彼不臣,持此詔,誅殺曹操。可是董承(片中滿臉陰險的壞人)卻撕掉了第一行,變成直截了當的指令:持此詔,誅殺曹操。因為有“若彼不臣”的前提,君臣之間的嫌隙最終被證明只是一場誤會,一切都是壞人的挑撥。
片中,對曹操跋扈的指控只從董承口中說出,仿佛是一種構陷;董承被殺的情節也采用了一種無厘頭的方式——曹操率領眾人圍住董承要問個究竟,他卻一副居高臨下的不屑姿態,不僅燒掉衣帶詔,還想揚長而去,只留下滿臉惆悵的曹操。最終,許褚按捺不住,激憤殺人。董承為何會死呢?大概是因為沒有禮貌吧。
這還不夠,在得知漢獻帝可能發布衣帶詔以后,曹操陷入了精神危機,往日里君臣相得的畫面一一重現。袁紹添油加醋說:“從你懷疑那刻起,那個人在你心里,已經死了。”于是曹操破防了。直到官渡之戰陷入危難之際,漢獻帝親臨前線向曹操表白心跡,說他九歲當皇帝,受了太多委屈,得了創傷后應激障礙,多心了,何況衣帶詔還有前半句。曹操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要殺我,而是要考驗我啊。至此心結解開,君臣同心,共破袁軍。看到這里,換作是我破防了。
生為曹操,我很抱歉
這樣的劇情設計,不僅在歷史上絕無可能,在藝術上恐怕也并不高明。電影雖然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新穎敘述,卻無視自身制造的重重矛盾。片中的曹操仿佛一個從現代穿越進入曹操體內的少年,既無力阻止自己的身體做出各種行為,又發現歷史的進程不會改變,但他內心有個聲音卻一直在吶喊:這不是我,我很無辜。要不是看了電影,我實在無法想象會有人相信這樣的故事。如何表達這種情結呢?也許是“生為曹操,我很抱歉”吧。
作為一個對于平行宇宙設定向來毫無興趣的人,《三國的星空第一部》第一次讓我產生了這樣的念頭:如果這是一個平行宇宙的故事,允許產生不同的結局,那會讓人心安許多。那樣一來,電影對于曹操個性的改編,既不會讓成年觀眾感到無法自圓其說,也不會讓少年觀眾產生錯誤的認識。
當然,我并不是說改編三國故事就必須如實呈現歷史真實,或者順應大眾的文化記憶,我所說的錯誤認識是指,我們不該試圖叫少年相信:三國的故事就是好人和壞人的戰斗,手握最大權力的殺人者其實是憨厚的好人,被殺的則是活該被殺的壞人,誰讓他搞陰謀詭計呢。沒有權力的少年皇帝太委屈了,幸好遇見心意相通的好人,化解了誤會,才終于二人攜手贏得勝利。掩蓋權謀的正義,無視殘忍的委屈,這會有什么教育意義呢?
對漢獻帝的描摹更具匠心
其實,《三國的星空第一部》并非粗疏之作。其對于古代器物、服飾的用心呈現,時時給觀眾以美的感受與啟發。而易中天的文學與文化修養,也常有讓人贊嘆之處。曹操和袁紹少年時搶新娘的惡作劇,被改編成電影開篇搶器物的段落,保留了曹操大喊“賊在這里”以激發袁紹的核心設定,以此象征二人在個性與能力上的差異。影片還借助袁紹以四州美食招待曹操的宴席,既表現袁紹的奢靡和傲慢,也傳遞大戰在即、劍拔弩張的緊張感。這些都是讓人眼前一亮的場景。
更具匠心的是對漢獻帝和袁紹的描摹。此前從未有三國題材的藝術作品會給漢獻帝以如此濃重的筆墨,將其童年時代曾經表現出來的勇敢移到成年以后的官渡之戰,給這樣一個不曾施展抱負的皇帝以想象中的高光時刻。而在延續《品三國》中對袁紹愚蠢、固執和狂妄的評判以外,電影也同樣表現出袁紹畢竟不同流俗的貴族氣概。可惜的是,電影在強化二者藝術形象的同時,卻又大大弱化了最重要的曹操形象。而歸根結底,塑造曹操形象的失敗,也就意味著三國故事開篇的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