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文心映華章 筆墨生香綻新芳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文學成就綜述


“向祖國匯報——西藏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文學成就展”現場 李鵬 攝
自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雪域高原的文學創作便與時代同頻共振,在60載的歲月沉淀中,走出了一條從萌芽到繁榮的發展之路。從民主改革初期的激情書寫,到改革開放后的多元探索,再到新時代的創新突破,西藏文學始終以漢藏雙語為筆、以高原大地為紙,記錄社會變遷、傳承民族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版圖中獨具特色的璀璨明珠。
初創與奠基:時代烙印下的民族敘事(1965年—1977年)
西藏自治區成立初期,文學創作以詩歌和紀實文學為主要體裁,肩負起“鼓舞斗志、歌頌團結、喚醒主人翁意識”的時代使命,將社會變革的壯闊畫卷與民族風情的獨特魅力熔于一爐。這一時期的作品,既是西藏民主改革后社會轉型的“活檔案”,也為后續文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恰白·次旦平措以藏文詩集《冬之高原》開辟了民族語言創作的新路徑,其采用“嘎歇”形式創作的詩篇,以“大寫真人真事”的筆法記錄時代脈動,語言典雅鏗鏘,成為藏文詩歌的優秀代表。楊星火作為十八軍進藏作家的代表,其敘事詩《一個媽媽的女兒》以細膩情感勾勒出“漢藏一家親”的動人圖景,成為民族團結的藝術象征。汪承棟的長篇敘事詩《雪山風暴》以民主改革為背景,用激昂的筆觸展現社會變革的艱難與必然,刊登于《西藏文藝》創刊號,成為西藏當代詩歌復興的重要起點。此外,周艷煬的詩集《瀾滄江往事》以比興手法再現西藏社會巨變,葉玉林的小說《薔薇架下》通過青年愛情故事折射新舊觀念碰撞,單超的《女活佛歷險記》書寫家國情懷,索朗次仁的藏文話劇《斯吉比幾》更標志著當代藏文話劇的成熟。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了初期西藏文學的“奠基陣容”,為雪域文學注入了最初的生命力。
多元與突破:風格交融中的文學勃興(1978年—2011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為西藏文學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西藏文學》(漢文)、《西藏文藝》(藏文)、《邦錦梅朵》(藏文)等刊物的創辦,漢藏雙語并行書寫成為鮮明特質;現代主義思潮的涌入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更催生了“雪野詩派”、魔幻現實主義等多元創作風格,使西藏文學躋身中國當代文學前沿,并逐步走向國際。
現實題材創作的深化與拓展。這一時期的現實題材作品不再局限于宏觀敘事,而是深入社會肌理與個體命運,涌現出多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降邊嘉措的《格桑梅朵》作為當代藏族文學史上首部漢語長篇小說,通過書寫進藏小分隊的經歷,展現祖國統一與民族團結的主題。益希單增的《幸存的人》通過農奴少女次松的反抗,揭露舊西藏的黑暗,獲首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朗頓?班覺的藏文長篇小說《綠松石》以“傳家之寶”為主線,刻畫平民命運,成為和平解放后藏文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秦文玉的散文集《綠雪》以詩化語言歌頌勞動者精神,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獎。范向東的報告文學《高天厚土》記錄改革開放初期西藏農村的變遷,成為該領域的標桿作品。此外,廖東凡的《拉薩掌故》以“藏語采集、漢語記錄”的方式留存民俗記憶,扎西班典的《明天的天氣會比今天好》(藏文)刻畫農區百姓的堅韌,旦巴亞爾杰的《昨天的部落》(藏文)展現藏北牧區生活百態,次仁央吉的《山峰云朵》(藏文)聚焦基層教育……這些作品共同構建了西藏現實主義文學的豐富譜系。
風格創新與文學實驗的突破。20世紀80年代,以扎西達娃、馬原為代表的作家掀起西藏文學的“敘事革命”。扎西達娃的《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打破傳統線性敘事,以神秘荒誕的情節構建“西藏魔幻現實主義”,成為改變西藏文學敘事策略的代表性作品。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以“敘述圈套”消解現實與虛構的邊界,開了中國先鋒文學形式創新的先河。色波的《圓形日子》則以現代主義手法探索“內宇宙”的無序與多元,展現文學冒險精神。這些作品不僅推動西藏文學與當時的文學探索潮流對話,更成為中國當代文學“敘事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共生。在多元探索中,一批作家始終堅守民族文化根脈,致力于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馬麗華的《藏東紅山脈》以大散文承載人文歷史,其“走過西藏”系列成為解讀西藏的重要文本。央珍的《無性別的神》作為藏族女性首部漢語長篇小說,以女性視角再現歷史巨變。加央西熱的《西藏最后的馱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游牧文化,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黨益民的《用胸膛行走西藏》以武警官兵的事跡觸動人心,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次仁羅布的《放生羊》以悲憫情懷書寫信仰與救贖,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此外,丹增的《大地是生命的祭壇》、李佳俊的《文學,民族的形象》、馮良的《情緒》、格央的《讓愛慢慢永恒》等作品,或深耕文化評論,或聚焦女性命運,或描摹生活細節,共同豐富了西藏文學的內涵與外延。
創新與共振:新時代的文學新圖景(2012年至今)
進入新時代,西藏文學緊扣“時代脈動與心靈共振”主題,創作活力進一步迸發,青年作家群體崛起,作品在題材、形式、思想上均實現新突破——既書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時代成就,也深挖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既延續現實主義傳統,也探索先鋒敘事手法,展現出蓬勃生命力。
陳人杰的詩集《山海間》以援藏經歷為底色,記錄雪域脫貧后的生機,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成為西藏詩歌“高原美學”的代表。尼瑪潘多的長篇小說《在高原》以茹瑪家族四代人的命運,串聯西藏百年變遷與民族交融,獲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楊年華的《國旗阿媽啦》以報告文學形式講述老人半個世紀升國旗的故事,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羅布次仁的《西藏的孩子》記錄主人公在內地求學的成長歷程,獲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成為民族團結教育的生動教材。青年作家中,沙冒智化的《月亮搬到身上來》以個性化筆觸探索精神世界,朗嘎扎西的《變異雞蛋》(藏文)以現實題材開拓藏語小說新維度,洛桑更才的《高原的光》則嘗試打通民族語言與中國詩歌傳統的聯結通道,展現年輕一代的文學視野。
在理論研究與翻譯領域,徐琴的《文化地理視域中的當代藏族文學研究》、胡沛萍和于宏的《多元文化視野中的當代藏族漢語文學》、普布昌居的《新世紀西藏文學研究》等著作,為西藏文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次仁頓珠翻譯的藏文版《一千零一夜》、平羅翻譯的《紫青稞》(藏文)等作品,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對話交流。
鑄魂與聚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學實踐
60年來,西藏文學的發展始終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密相連。從初期的民族團結主題書寫,到新時代的多元文化交融,文學不僅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更成為傳承中華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紐帶。
中國作協長期以來高度重視西藏文學事業發展。2004年以來,中國作協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全國支援西藏的號召,堅決擁護黨中央作出的對口援藏戰略決策,始終關心重視援藏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安排部署,選派優秀干部援藏幫助西藏作協開展工作。20年來,中國作協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大力支持西藏作家文學展覽室等建設工作,為西藏文聯駐村點、公安邊防部隊捐贈圖書10萬余冊。魯迅文學院、民族文學雜志社等先后舉辦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西藏作家培訓班、西藏文藝評論講習班、作家編輯培訓班等10余期,舉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獎作品研討會、中青年作家作品研討會等近10次。人民文學雜志社、民族文學雜志社、中國作家雜志社等擇優刊發西藏作家作品,助力西藏作家隊伍建設。組織全國著名作家看西藏、報告文學作家進藏等采訪采風活動,支持出版報告文學集《格桑花盛開的地方》《雪域高原的第二次隆起》。在文學援藏的壯闊征程中,各對口援藏省區市作協積極作為,為西藏文學事業的蓬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湖南省作協充分發揮毛澤東文學院這一文學培訓、研究、交流機構的資源優勢,在此精心舉辦相關文學創作培訓班,為西藏作家提供寶貴的學習提升平臺,助力他們拓寬文學視野、提升創作技藝。與此同時,其他省區市作協也紛紛伸出援手,與西藏作家踴躍簽約,在創作資源、作品推廣、資金扶持等多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為西藏作家的成長與發展保駕護航,攜手共促西藏文學事業邁向新高度。
20年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培養了大批優秀作家,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先后支持了尼瑪潘多、陳人杰等18人17部作品。《西藏文學》《邦錦梅朵》等刊物持續推出優質作品,見證西藏文學從萌芽到繁榮的全過程。截至2025年,西藏作協共有會員322人,其中中國作協會員67人,形成了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作家隊伍。
在獎項與影響力方面,西藏文學共斬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5項、魯迅文學獎4項、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25項,以及西藏珠穆朗瑪文學藝術獎、新世紀文學獎等眾多省級獎項。益希單增、扎西達娃、次仁羅布、陳人杰等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意、日等多國語言,扎西達娃的《益西卓瑪》、央珍的《無性別的神》等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讓世界通過文學讀懂真實、立體、全面的西藏。
六十載雪域文心,六十年華章綻放。在西藏文學60年的發展進程中,一代代西藏作家以筆為犁、以心為種,在高原大地上耕耘出豐碩的文學果實。面向未來,西藏文學必將繼續以漢藏雙語為翼、以時代精神為魂,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在多民族的交融中,書寫更精彩的雪域篇章,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多樣性與繁榮發展貢獻更多高原力量。
(何見遠系西藏文聯組聯部主任,劉魯燕系中國作協援藏干部、西藏文聯編輯事務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