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努爾·毛吾力提:在文學“天山”之下
《民族文匯》自1981年創刊,在4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見證了新疆多民族文學的繁榮。許多民族作家從我們刊物走出來,走向更廣闊的文學世界。作為一名編輯,同時也作為一名寫作者,我有幸與眾多民族作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不僅讓我領略到了新疆多民族文學的獨特魅力,更讓我對文學的力量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與多民族作家、翻譯家的交往,是我編輯生涯中最珍貴的經歷與記憶。無論是拿過國家級獎項的知名作家,還是初出茅廬的青年作家,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對文學的執著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作家們的作品不僅僅是文學創作,更是他們對家鄉、對民族、對生活的深情告白。他們帶著極具辨識度的文學特質從新疆出發,走入了全國讀者的心中。
阿拉提·阿斯木老師曾投給我們一篇中篇小說,那時我剛到雜志社沒多久,恰好讓我做了這篇小說的責任編輯。我有些惶恐,畢竟阿拉提老師是新疆有名的作家,而我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編輯新手。我逐字逐句讀完這篇小說,有些語句乍一看并不符合漢語的規范表達,但當你仔細推敲后就能發現其中的精彩之處,那是不可替代的一種表達。只是,在編輯校對過程中,我還是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問題難以把握,便將其整理成文檔,懷著忐忑的心情去了他的辦公室。
我輕輕敲門,他洪亮的聲音傳來:“請進。”
我拿著稿件走近他的辦公桌,向他說明來意。他拿起我整理的文檔,迅速看了一眼,指了指沙發,對我說:“你先坐。”他站起身,拿著稿件,又踱了幾步,皺起眉頭。我心里越發忐忑,挨著沙發邊站著,并不敢坐下。他笑一笑:“你提的這些問題都很好,我需要認真思考一下。你先坐一會兒。”
過了一會兒,他拿著稿件到沙發上坐下,認認真真地回答了我提出的所有問題。最后,他說:“我聽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介紹過你,你的散文和翻譯作品我都看過,非常好。現在,我發現你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編輯。你看作品看得非常仔細,謝謝你。我在伊犁工作的時候,就在你們雜志發表過作品,你能在這里工作,真的非常好,好好干。”他走回桌邊,在一摞雜志和報紙中間找出一張報紙,遞給我說:“這篇散文,也寫得非常好,繼續努力。”
我看到那是我發在《新疆日報》副刊上的一篇散文。那是一篇小散文,我自己都不以為意,沒想到他居然注意到了,我感動得久久說不出話來。作為一個文學前輩,他對年輕寫作者的鼓勵、對一個編輯的認可,都讓我感動不已,時至今日,我依然記得他說過的那些話。
在雜志社工作的無數日夜里,在挑燈夜戰編校作品的時刻,我疲憊的眼前總是浮現出那些文學前輩的身影,他們有的是小說家,有的是翻譯家,有的是詩人,他們的文字富有哲思、絢麗多彩,總能帶給我振聾發聵的感受,令我獲益匪淺。他們用他們的文字和言行溫暖著我的編輯生涯和我的寫作之路。當我在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的頒獎典禮上,聽到艾布老師真誠而感人的獲獎感言時,我深受啟發與鼓勵。迄今為止,新疆共有130多位作家分別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等多項全國重要文學獎項,而他們中的很多作家都在《民族文匯》發表過作品。他們的謙虛、真誠以及對文學的赤誠之心影響了新疆許許多多年輕的寫作者。
記得第一次接觸到青年作家瑞朵·海瑞拉的作品時,我被她那獨特的敘事風格和豐富的想象力所深深吸引。她是一個年輕的維吾爾族寫作者,白天在醫院工作,夜晚則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她的作品充滿了對生活的細膩觀察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讓我看到了新疆年輕一代作家的活力與創造力。瑞朵告訴我,她寫作的動力源于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字的敬畏。她的作品中沒有功利心,只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人性溫暖的關懷。這種純粹的寫作態度,讓我對她充滿了敬意。短短幾年時間里,她已從初出茅廬的寫作者成長為一個自信陽光的青年小說家。她的眼神清澈堅定,一如她的文字。
生于1999年的哈薩克族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是從我們雜志走出去的。還記得幾年前我從幾千篇自然來稿里選中他的作品時,他充滿驚喜的回復。幾年間,我們持續推出了他的幾篇作品,并在“90后”青年文學小輯、作家訪談欄目里對他和他的作品做了重點推介。而今,他已獲得了“三毛散文獎”“《民族文學》年度獎”等獎項。在他的簡介中,《民族文匯》總是寫在一個顯眼的位置,而我作為他的編輯,一直被他尊稱為姐姐。
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的面孔出現在我們的雜志上。在2024年策劃“00后”作家小輯過程中,我們還驚喜地看到了王子楊、孫童翌、巴勒哈什·哈納提等“00后”作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風格各異,但都蘊含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傳承。
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逐漸了解到新疆多民族作家的創作狀況。他們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獨特的文化背景,這些經歷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文學不僅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更是一種凝聚人心的力量。在新疆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文學的作用尤為重要。《民族文匯》作為一份新疆的文學刊物,一直以來都致力于推介多民族文學與文化作品,培養多民族文學翻譯人才,促進多民族作家交流與互動。在這里,我有幸接觸到眾多優秀的民族文學作品,也見證了它們從初稿到發表的全過程。多年的編輯工作讓我深知,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組合,更是思想的傳遞和情感的表達。因此,我們在選稿用稿時不僅關注作品的文學價值,更關注其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優秀的民族文學作品走向全國,讓更多人認識一個真實而美好的新疆。
于是,我把每一次改稿的燈火、每一頁作品的低吟、每一聲鍵盤的敲擊,都悄悄疊進天山的風里。遠處博格達峰頂的積雪,在黎明前泛出幽藍,而晨曦初照的山脊,正用金色的輪廓寫下——
文學天山,萬脈歸一。
(作者系《民族文匯》雜志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