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茲集》:書寫愛的溫度與力量
在散文集《念茲集》(江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中,作者周博瀟對自己的人生歷程和生命軌跡展開用心的回眸。事過時移,他筆下的故事被涂上時光的色彩,刻上了歲月的印痕。作者的人生經歷走得還算成功,但算不上順遂,呈現出真實的質感,從而也更易于在讀者心目中產生共鳴。作者在反思中慷慨地向讀者袒露自己的人生,聚焦人與人之間彌足珍貴的真摯情感,書寫出愛的溫度與力量。
作者寫出愛的細膩與深切。他寫自己對大姐的深切思念,筆墨放在一碗蒸面條上,“只見大姐給我端來滿滿一碗蒸面條,堆得直冒尖,滿碗醬紅色,面條里無湯水,很干,一根根粗面條纏繞盤結在一起,里面有很多五花肉丁和黃豆芽,老遠就聞著噴香,那天我竟吃了兩大碗”。蒸面條是鄉土食物,因為浸染了大姐的一片深愛而成為親情的載體,銘刻在記憶深處。在作者的家鄉,煮苗條、撈面條、涼苗條和芝麻葉面條很普遍,制作蒸面條需要放肉,當時一般人家吃不起。大姐心疼這個弟弟,設法給他做一頓好吃的。蒸面條這個意象是親情的維系、是記憶的閘門,也是見證時代發展進程的一個“中間物”,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從物質貧乏走向富足的。
寫父親是一個堪稱古老的題材,又是每一個寫作者無法繞開的心結。作者以自己的父親為樣本,寫出“中國式父親”的矛盾之處。在他的筆下,父親“生性暴躁但明辨事理,豪狠勇猛而訥澀寡言”。更多的時候,父親是深愛著孩子們的。當地蓋房架頂梁時,時興放鞭炮,拋灑點上桃紅的白面饃。身為泥工的父親,總會在主人家上梁的當晚,衣兜里裝著東家饋贈的饃,“回到家時掏給我們吃”。作者通過一個個白面饃來回憶父親、理解父親、感激父親,在日常生活中緩緩抒發內心的情感,觸摸親情倫理的柔軟處。
一般來說,故鄉是故人、故物和故事的總和,是一個人深沉的生命底色和情感基底。作者還寫出自己對故鄉河南息縣的深切回望,寫下他心心念念的父老鄉親,寫家鄉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寫他不斷溢出的鄉情與鄉戀,“故鄉的一河一陵,一塘一坡,一草一木,都令我非常向往和思念”。他落筆寫故鄉,文字很樸素,但有綿厚的滋味,也有一種由衷的欣喜,“整個村子成天雞鳴犬吠,羊咩豬哼,牛哞驢叫,鴨鵝嘎嘎,村巷里終日回蕩著動人的交響曲”。正是這片土地的滋養和培育,作者成為一個心中有愛、胸中有情、筆下有魂的人,他愛著近身的小天地,也將“遙遠的人和事”納入視野,熔鑄在筆端,顧念著人間大世界,以己心拓展出廣博的愛,激蕩起心靈的回響,寫出更為深沉、更為濃厚的愛。用他的話說,“天下至德,莫大于愛國”。
作者由親人、故土寫到家國,相互之間看似是“由小到大”的遞進關系,事實上更是同步向前的并列關系,因為愛的真摯程度是一致的。一部《念茲集》,滿卷念世意,人世寬闊而蔥蘢,人間的愛真切而豐盈,期待作者的再顧念與再書寫。
(作者:王運平,系中國作協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