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路內醞釀十年推出長篇小說《山水》
以“路行千里遠,人間萬物情”為主題的作家路內長篇力作《山水》發布會日前在京舉行。小說以克制的情感、精巧的結構,講述司機路承宗與妻子周愛玲從抗戰烽火到改革開放時代橫跨五十載的生死相守,輔線鋪展收養五個孩子溫情與歡笑交織的往事,以一個特殊家庭的冷暖悲歡折射出半個世紀中國的變遷,見證個體命運與時代史詩的磅礴共振。

長篇小說《山水》書影。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發布會上,路內詳細講述了《山水》的創作源頭。小說主人公原型正是他的祖父:抗戰時開道奇卡車支援前線,抗美援朝時遭遇美軍飛機卻奇跡生還,連“見血要換輪胎”的祖訓,都源自家族真實的司機傳承。這些藏在長輩口中的故事,讓路內記了幾十年。祖父在朝鮮戰場與美軍飛機的周旋、曾祖父逃荒到蘇州的謀生經歷、家族中的司機們嚴格遵守的規矩,都成了小說里最動人的細節。
書中最打動人的設定,是路承宗和周愛玲收養五個毫無血緣關系的孩子,組建了一個特殊家庭。小說中,路承宗對孩子們說:“做你們的爸爸比做司機還難,而且不會有退休的時候?!敝軔哿釋ε畠赫f:“一輩子,找條回家的路,走很久,看見你自己站在前面?!边@樣樸素的語言,道出了非血緣家庭中更為純粹的情感聯結。路內通過這個特殊家庭的故事,重新探討了“家”的本質——真正維系家的不是血緣,而是彼此的誠與真。
《山水》的創作歷經十年醞釀,路內曾坦言直到年滿五十,才感覺自己可以駕馭這個題材。小說時間跨度從1936年至1996年,恰好一個甲子。透過司機這一職業視角,路內巧妙串聯起中國現代化的歷程。他表示,這部小說是“世道人心”的寫照。在歷史的長河中,普通人或許無法決定時代的走向,卻可以守住內心的善良與溫暖。
說到書名,路內解釋“山水”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生路的起起伏伏;二則“看山水”是一種態度,既是胸懷遠大,也是隱忍克制。
談及該書創作技巧,知名作家畢飛宇指出路內在對話寫作上的突破,尤其是男女主角之間的對話寫得非常精彩,該省略的地方大膽省略,關鍵地方就多加一楨,處理方式頗有大家風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