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專家探討書畫紙傳承創新 科技賦能,為傳統用紙謀未來
“傳統書畫用紙不僅關乎技藝存續,更關乎民族文化的身份認同”“生產者與使用者應該攜手合作,優化紙張工藝”……近日于中國美術學院舉辦的“科技賦能中國傳統書畫紙——中國傳統書畫專用紙工藝提升關鍵技術研發”學術論壇上,博物館文物保護、文物修復、紙張科技分析、紙張科學研究、藝術創作等領域的資深專家難得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傳統書畫用紙的傳承與創新,如何借力科技賦能為書畫用紙也為中國文化藝術謀一個更長遠的未來。
這一論壇依托科技部“十四五”規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科技與現代服務業”重點專項“中國傳統書畫專用紙工藝提升關鍵技術研發”項目衍生,在百余位參與項目的各領域專家之外,進一步拓寬視野,特邀一批跨學科專家,打通造紙全鏈條。項目總負責人張晴告訴記者,傳統書畫紙的工藝振興與現代化轉型,是一項涉及技術科學、工藝工程、文化遺產保護、藝術創作等多學科的復雜系統工程。他坦言:“這次論壇就是期待通過跨學科的深度交叉,讓項目獲得新的養分,開啟新一輪學術思考與合作的重要契機。”
文化的可持續傳承,離不開對于紙張的研究探索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不僅構成書寫繪畫的重要載體,更成為文化傳播與藝術表現的關鍵媒介。在與會專家看來,對于紙張的研究探索,關系到文化藝術的留存、傳揚甚至創造。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一雙東晉時期的紙質鞋,距今約1600年,來自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建華的分享。這雙極其稀有的鞋,為漢族女性隨葬品,由麻布與麻紙制成,鞋底以黑色毛筆繪出縫線紋樣,鞋面呈紫紅色并飾有花紋,具有重要的歷史與工藝研究價值。可惜,由于破損嚴重、非常脆弱,它不得不在保險柜沉睡了幾十年。近年來,徐建華和他的團隊在干燥環境中對紙鞋進行立體復原,通過文字揭取、材料復原等修復步驟為它再續生命。
修復《宋拓王獻之書帖卷》,同樣離不開對于紙的研究。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徐文娟透露,該手卷流傳至今,歷經多次修復,裝裱結構與材料復雜,單單其用紙種類就包括皮紙、竹紙、宣紙以及宋代名紙金粟山藏經紙等。針對手卷修復難點撞邊破損問題,徐文娟和她的團隊通過材料評價,采用薄尼拉麻紙加托扎花宣紙作為新撞邊紙對其進行修復,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徐文娟指出,每件書畫文物的裝裱形制、材料構成、病害類型等均存在差異,需要根據文物狀況,在科學分析原有裝裱材料的基礎上開展系統研究和實踐。
“中國傳統書畫用紙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工藝智慧。”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張捷說。回望歷史,唐宋時期造紙技術飛速發展,出現了薛濤箋、金粟紙、澄心堂紙等名紙,元代以后藝術加工紙如粉箋、蠟箋等進一步豐富,明清時期箋紙制作達到高峰,宣紙成為主流。然而,張捷觀察到,當前傳統書畫用紙面臨嚴峻挑戰,例如,手工造紙成本高、市場需求萎縮,高校教學與文博修復用紙難以匹配古法要求,砑花箋、金粟紙等古法制作技藝瀕臨失傳,年輕一代對傳統紙張認知薄弱。他呼吁,政府、院校、文博機構需要加強多方協作,“推動古法造紙技藝融入當代教育、創作與修復實踐,方能實現文化的可持續傳承”。
跨界協作、藝科融合,勾勒傳統書畫紙未來藍圖
傳統書畫用紙如何傳承與創新?與會專家基于多年研究積累與應用經驗,各自分享的科技在書畫專用紙選材、制作、工藝、保護與應用方面的最新成果,無不體現出科技賦能、跨界協作、藝科融合的思路。
楮皮紙,中國傳統手工紙的杰出代表,以其柔韌、耐久、潤墨性好等特性,詮釋著“紙壽千年”。然而,其傳統工藝存在著生產效率低、質量穩定性差、勞動強度大等局限。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佘賢兵說起,近年來傳統楮皮紙制作工藝正在進行現代化改良與技術創新,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智慧相結合,提升其品質與應用范圍,目前在原料預處理創新、打漿技術革新、功能性助劑應用、干燥過程優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這些嘗試不僅能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穩定性,更能開發出具備特殊功能性的高端書畫紙與修復用紙,使這一古老技藝煥發新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務于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藝術創作。”佘賢兵說。
脆性斷裂一直是中國傳統卷軸書畫的主要病害,俗稱“折條病”。學界發現,傳統修復中使用膠礬水和折條紙是導致書畫修裱件折條病快速復發的主要原因。陜西師范大學講師何貝分享了一種基于化學研究實現卷軸書畫折條病防治的新方法,采用微量的1,4-丁二醇二縮水甘油醚(BDDE)用于軟化和增韌老化的紙質畫芯,同時代替折條紙用于在命紙背面加固折裂痕。評估結果表明,與傳統修復相比,采用新方法修復的小托件具有更高的耐折度、更小的硬挺度,同時也實現了均一的柔韌性,利于舊書畫收展功能恢復。何貝說,這項研究將為卷軸書畫折條病的防治提供借鑒,也將為書畫無膠礬修復技術的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手工紙一定優于機制紙?修復應盡可能選用手工紙?在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張春輝看來并非如此。張春輝通過對比打漿與舂搗對紙張特點的影響、制紙過程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紙張纖維結構的區別,分析了手工紙與機制紙在工藝、性能與適用性上的不同,定義了機制紙與手工紙的差異。在修復用紙選擇方面,張春輝認為應遵循“原料相近、顏色相宜、厚薄相當、pH中性或微堿”等原則,并引入纖維形態、聚合度、表面電荷等微觀指標作為科學選紙依據,“有必要將現代造紙科技與古法工藝相融合,通過標準化、科學化的方法,鑒別文物紙張與修復紙張的性能,依據情況選擇手工紙或機制紙作為修復用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