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市場開啟新賽道,國內首部現實題材“中劇”備案
2025年,劇集市場的一個明顯變化是長劇在“變短”,短劇在“變長”。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5年8月全國電視劇備案公示名單顯示,由慈文傳媒集團、北京慈文電影公司、北京好來西影視策劃公司聯合出品的新型都市輕喜劇《愛上這條街》正式通過備案,成為國內首部備案公示的現實題材“中劇”。該劇計劃于2026年賀歲檔播出,將以每集20分鐘的創新形態,開啟劇集市場的新賽道探索。
賽道破冰,定義劇集市場新形態
在2025年8月的備案公示中,廣電總局首次單列“中劇”類別,《愛上這條街》作為現實題材首部備案作品,標志著這一劇集形態正式納入監管與產業體系。業內普遍認為,“中劇”具有明確的形式特征:單集時長15至30分鐘,在傳統電視劇與微短劇之間開辟出以“中度體量”為特征的全新賽道。
據公開信息顯示,此次備案的《愛上這條街》總集數為16集,同期備案的另一部中劇《朱雀堂2》為30集。值得注意的是,《朱雀堂》第一季每集時長20分鐘,此前被列為微短劇管理,而隨著“中劇”概念得到官方確認,該系列被更準確地劃分進“中劇”賽道。
相比傳統電視劇,中劇既保留了長劇制作水準與人物塑造空間,又融合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微短劇的緊湊節奏,適配移動端碎片化的觀看習慣。《愛上這條街》圍繞七個單元故事,分別觸及“外來就業”“長輩催婚”“子女教育”“網絡亂象”“人工智能”“相互理解”“老無所依”等社會熱點議題。該劇和《朱雀堂》系列不約而同選擇20分鐘的單集時長,正是希望在敘事深度與觀看效率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成為中劇“凝練而不失深度”的典型實踐。
市場驅動,多重因素催生新品類
中劇的誕生源于市場需求與政策引導的雙重驅動。近年來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然而觀眾審美需求已從單純追求強刺激轉向注重敘事完整與人物塑造。
中劇的出現以適中的時長與完整的故事線,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劇集“注水”、敘事拖沓問題,又克服了部分短劇節奏過快、敘事邏輯粗糙、人物刻畫單薄的局限,精準呼應了當下觀眾對精品化、中度體量內容的需求。
政策層面,2024年以來國家廣電總局相繼推出微短劇“分類分層”審核機制和“微短劇+”行動計劃,鼓勵劇集形態創新與內容升級。日前印發實施的《進一步豐富電視大屏內容 促進廣電視聽內容供給的若干舉措》(被業內稱為“廣電21條”)也表明官方支持多樣化內容創作。《愛上這條街》作為首部備案的現實題材中劇,正是政策鼓勵與市場升級結合的產物。
行業影響,或重構劇集產業格局
可以預見的是,中劇的出現將從多個層面影響劇集產業的發展。在制作層面,中劇為現實題材創作提供新載體,也將推動制作模式的創新。20分鐘的時長要求劇本創作必須精煉,每個場景、每句臺詞都要經得起推敲。
在商業模式上,中劇更適合分賬模式與IP孵化。中等體量使得中劇的投資風險相對可控,同時也為后續的IP開發留出了空間。對于傳統影視公司而言,通過中劇切入創新賽道代表著轉型的新機遇。
據悉,中劇《愛上這條街》即將開機,作為一部“新京味”都市輕喜劇,該劇在場景設置、人物塑造和臺詞表達上均體現出濃郁的北京地域特色,同時又以普遍的情感共鳴面向全國觀眾。劇集以“五方街”為理想生活縮影,傳遞真善美的價值追求。該劇由梁天擔任總策劃、總導演,于謙、梁天、宋曉峰、郎月婷、陶慧敏、林博洋等演員參演,力求在輕松幽默的敘事中注入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思考,以新穎的劇集形態和溫暖現實主義風格,打造北京的賀歲檔作品。
隨著《愛上這條街》等作品的陸續面世,2026年或將成為“中劇元年”,在政策、市場與創作力的三重推動下,這一新形態有望為行業開辟更具彈性的發展路徑,劇集市場將迎來更加多元化、精細化的新發展階段。而無論形態如何創新,內容品質始終是根本,這也將決定中劇這一新興賽道的發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