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二十二世紀初的英格蘭變成了零星分布的群島共和國 《我們能知道什么》:麥克尤恩的水世界

77歲的英國著名小說家和布克獎得主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出版了第18部長篇小說《我們能知道什么》(What We Can Know)。
新作于9月16日和9月18日先后在北美和英國上市。英國《觀察家報》稱之為“麥克尤恩的水世界”。作者本人則說它是一部“沒有科學的科幻小說”。
喬納森·凱普社所出《我們能知道什么》厚320頁。故事發生公元22世紀初,在人工智能主導的核戰爭中,一枚偏離目標的氫彈落入大西洋爆炸,海嘯淹沒了三大洲,引發了毀滅性的災難。全球人口減半,預期壽命降至62歲。海平面上升,西方世界的大部分淹沒了。倫敦、巴黎、紐約和其他幾十座大都市從此消失。數百萬人逃奔非洲,內戰肆虐于殘存的美國,尼日利亞崛起為全球主導力量。所謂的英倫三島已成為群島共和國,國民仰賴從二氧化碳和土壤提取的廉價蛋白質維生。咖啡由橡實或菊苣根制成,巧克力則根本無緣得見。主流交通工具是木制自行車和電動船。跨種族通婚風行,純白人變成了實質上的少數群體,在以棕膚為主流的英國遭受歧視。學術機構遷至高山,學者不得不搭乘水和重力驅動的纜車前往。互聯網過去的歷史記錄已全部解密,刪掉的也統統得到了恢復,便于查詢一切。國家提供的人工智能服務就像“親切的阿姨”,隨時提供合理的建議。學生思維枯竭,對文化和歷史基本無知。文明萎縮了,但仍在延續。
2119年,在以理工科為主的南唐斯大學,孤獨的文學講師湯姆·梅特卡夫潛心研究一百年前的舊檔,醉心于21世紀人類生活巔峰期的自由與多姿多彩。出于學術目的,也為了得到教授職位,他努力尋找已故著名詩人弗朗西斯·布倫迪2014年為妻子薇薇恩54歲生日所寫、在一場盛大的家庭宴會上朗誦、但此時已經失傳的祝壽大詩《薇薇恩的冠冕》的線索。這套由15首相互關聯的十四行詩構成的組詩描繪了英格蘭的田園風光,因此在大部分牧場已遭淹沒的22世紀英國成了某種傳說中的圖騰。
傳言組詩之所以失蹤,是因為它觸及了氣候危機,而石油公司給布倫迪付了六位數的封口費。也有人分析與取消文化有關。湯姆通過尼日利亞互聯網獲得了布倫迪夫婦的大量電子檔案,但最關鍵的是薇薇恩在2020年封城期間封存于地下的12本日記——小說的第二部分由此以薇薇恩的視角展開——從而意外地發現了一段糾纏不清的愛情和一起殘忍的罪行,湯姆對那個時代的人的原有認知亦隨之顛覆。《洛杉磯時報》說:“麥克尤恩這部結構精巧、發人深省的小說有力證明了:無論是原始數據,還是完美的藝術,都無法道盡人類及其矛盾的本質。”
麥克尤恩過往的小說對災難和混亂多有涉及,如《日光》(Solar)里的氣候變化、《上課》(Lessons)里的輻射云和《像我一樣的機器》(Machines Like Me)里的人工智能與合成人。
此前他已出版小說17部,包括《贖罪》《阿姆斯特丹》《耐久的愛》(Enduring Love)和《在切瑟爾海灘》,以及2022年出版的近作《上課》。這些書基本上都有了漢語譯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