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屏中的家國情懷:從歷史共鳴到現實共振
從《覺醒年代》中思想啟蒙的燎原星火,到《上甘嶺》中信仰鑄就的鋼鐵意志,再到《青山是故鄉》里田間地頭的汗水耕耘,家國情懷始終是中國電視劇持久的創作主旨之一。近年來,媒介形態多輪迭代、觀眾興趣愈加多樣,電視劇創作亟須在堅守家國情懷內核的同時拓展敘事邊界,尋求新的表達方式。如何在厚重與輕盈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宏大與細膩之間開辟新徑?如何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搭建橋梁?這些需要電視劇創作者去不斷探索。
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青春化敘事,正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代、實現家國共情的重要路徑
以往一些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大多塑造英雄的崇高,強調對英雄的“仰視”與“銘記”。但僅僅在熒屏上“遠望”英雄已不能滿足當下年輕觀眾的需求。他們期待與英雄進行跨時空“對話”,從歷史中找到青春的共鳴與理想的方向,這就需要電視劇創作注重歷史題材與當下表達的對接。
近日熱播的《歸隊》在這方面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該劇從東北抗聯的真實歷史出發,塑造了黑土地上一組青年群像。作品沒有過多渲染戰爭的宏闊場面,而是聚焦普通戰士在面對家國淪陷時的徘徊、恐懼、抉擇和成長。蘭花兒、田小貴有家、有愛,也曾擁有遠離戰火、安穩度日的機會,但最終為堅守心中的信仰壯烈犧牲。同樣聚焦青年英雄人物的《上甘嶺》,通過對上甘嶺戰役進行全景式展現,深情謳歌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隊伍中很多人都正值青春年華,他們懷揣著保家衛國的崇高理想走上戰場,在槍林彈雨中讓青春的無畏和革命的信仰一同綻放。電視劇《鯤鵬擊浪》則以青年毛澤東的革命歷程為敘事主線,用一代偉人的成長故事,為當下的年輕觀眾點亮理想之火、信念之光。
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中的青春化敘事,正成為連接家庭與社會、歷史與當下的橋梁。這種創作方法論是在宏大敘事中描摹細節,在厚重主題中發掘細膩情感,從而讓觀眾在熒屏故事中感受家國情懷。需要強調的是,青春化不等于輕浮化,更不能淺薄化。敘事創新,必須始終以守正為根基,在運用青春視角和表達方式時確保藝術呈現不偏離歷史的基本發展走向。在此基礎上,人物的本真才能更加凸顯,家國情懷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青年觀眾的價值認同。
從個體命運升華為民族精神,構建起觀眾與國家之間血脈相連的情感紐帶
家國情懷不只存在于戰爭年代的記憶中,也同樣呈現于當下時代的奮斗中。電視劇創作應深入市井煙火、職業現場,用生動筆觸描繪普通人的夢想與堅持,展現當下國家的民生百態、科技進步以及文化交融。這一創作路徑,本質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影視領域的具象實踐,也是改變部分現實題材劇集宏大敘事懸浮化、個體敘事碎片化的不良傾向,從而構建可信、可感、可親的家國敘事新范式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北京大力推動“北京大視聽”品牌建設,其推出的一系列現實題材佳作通過“微觀敘事場域”的精準錨定,實現個體命運與國家發展的深層同構。從敘事維度看,這些作品構建了多維度的家國情懷表達體系。其一,是家庭史與國家史的共振維度。如《六姊妹》以一個家庭五十年的悲歡離合為敘事軸,將家庭成員的生計奔波、價值追求嵌入新中國成立的艱難起步、改革開放的跨越式發展等關鍵歷史節點,讓家庭變遷成為國家發展的注腳。這種“以家見國”的敘事策略,賦予作品以可感可觸的溫度與樸素的倫理根基,使其獲得超越說教、源自血緣關系的親近感。其二,是個體成長與城市發展的共生維度。《玫瑰的故事》以女性情感與成長為切入點,將人物歷經挫折、突破自我的生活軌跡與北京城市發展、國家實力提升形成鏡像對照,人物的奮斗不再是孤立的個體敘事,而是一個時代奮進精神的具象縮影。其三,是職業堅守與國家建設的耦合維度。《南來北往》以鐵路警察這一獨特的職業視角切入講述,通過師徒兩代人在列車上的值守與擔當,串聯起我國鐵路交通從綠皮車到高鐵的轉型過程。列車的速度提高、線路的縱橫延展,既是國家基建實力的直觀體現,也是普通人在崗位上守小家、護大國的生動見證,實現了職業敘事向家國敘事的自然躍升。其四,是國際視野與大國擔當的延展維度。《歡迎來到麥樂村》跳出本土敘事框架,將目光投向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場域,通過中國醫生在異國他鄉的醫療援助、文化交融,展現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通過細膩的人物情感、具體的救助故事變得可感可知。其五,是安全議題與國民共識的凝聚維度。《絕密較量》憑借緊張的敘事與鮮活的人物,將抽象的國家安全觀念具象化為與普通人息息相關的信息及財產安全案例。這種轉化不僅讓維護國家安全從宏觀政策落地為可感可知的日常議題,更將其內化為觀眾內心的價值共識。其六,是地域文化與精神圖景的融合維度。《我的阿勒泰》以詩意影像描繪北疆風土與人文氣韻,在自然與心靈的對話中,傳遞出開放包容、和諧共生的理念。該劇不僅拓展了地域美學的表達邊界,也為新時代的家國敘事注入了深沉而遼闊的精神內涵。
從藝術表達的深層邏輯看,這些作品之所以讓家國情懷落地生根,關鍵在于精準把握了“真”與“情”的辯證統一。所謂“真”,是實現客觀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辯證融合。一方面,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對生活本質進行提煉、洞察,讓敘事有了扎實根基;另一方面,通過藝術提煉實現“真實的升華”,將分散的個體經歷整合為具有普遍性的時代故事,讓個體成長與國家發展形成邏輯閉環,有效規避“見物不見人”或“見人不見時代”的弊端。所謂“情”,是個體情感、代際情感與家國情感的層層遞進,這些情感從私人領域延伸至公共領域,從個體共情上升至民族共情,最終構建起觀眾與國家之間血脈相連的情感紐帶。這種創作邏輯讓家國情懷植根于普通人的柴米油鹽、喜怒哀樂之中,成為一種自然流露的精神底色。
影響力早已超越了熒屏本體,進入跨媒介互動、全場域傳播的新階段
當下電視劇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熒屏本體,進入跨媒介互動、全場域傳播的新階段。這種互動不僅重塑了劇集的傳播鏈路,更讓家國情懷在青年群體中實現了從認知到認同、從共鳴到踐行的深度轉化。
從互動方式來看,社交媒體的“二創”構建了家國情懷的青年話語場。不同于傳統觀劇模式下的被動接收,當代青年更傾向于以參與者、解讀者的身份,通過深度互動重構劇集的意義空間。在微博、B站、小紅書等平臺,很多年輕人為劇中人物撰寫長文分析,將熱血臺詞剪輯成短視頻,將觀劇的體驗延伸為一場場關于理想、責任與擔當的思想爭鳴。
從播出效果來看,優秀電視劇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在劇集結束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對青年觀眾產生影響。以《覺醒年代》為例,作品中蘊含的“思想火種”以靈活輕盈的方式走進了年輕人的日常生活。經典臺詞如“我想要成為一個能夠報效國家、報效民眾的人”被青年觀眾記在心里、寫在本上、印在包上,值得每一個在人生的重要時刻拿出來重溫,以鼓舞自己堅定腳步、奮勇前行。《歸隊》雖已收官,但“后勁很大”,觀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走不出來”,忍不住想要去了解更多抗聯歷史,傳承偉大的抗聯精神,提醒自己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同樣“后勁很大”的作品還有《父輩的榮耀》,讓觀眾從顧家三代守護林場的故事中學習到了“碳中和”“碳匯交易”等環保知識,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將對大自然的敬畏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延續到了日常生活的自覺行動中。這種“后勁”正是文藝作品社會價值的生動體現,它讓崇高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轉化為青年觀眾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而這些優秀劇作的價值也超越了首播時的短暫熱度,用理想信念、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持續滋養著年青一代的心靈。
在新的時代語境下,電視劇創作以青春化的敘事喚醒歷史記憶,以生活化的筆觸書寫當代情感,更以多樣互動實現家國情懷的“入心”與“破圈”。家國情懷不再只是熒屏上的故事,更逐漸沉淀為觀眾心中可感知、可共鳴、可延續的情感認同。創作者應在藝術表達與傳播方式上堅持創新,融匯古今、觀照當下、面向未來,在每一代人的情感共振中,書寫生生不息的家國新章。
(作者:王杰群,系北京市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