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大佛與無言口碑》:破土而出的執著與力量
張平的小說敢于觸碰當代政治生活中的潛在問題,勇于揭示現實中的矛盾沖突。張平寫的散文并不多,可能還沒有像他的小說那樣為讀者所熟知。不過,從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沉默大佛與無言口碑》中就能看出,他的散文與他的小說在精神上一脈相承,保持著鮮明的批判態度,傳導著強烈的思想力道,用張平的話說,體現了“不美化、不媚俗、不遮蔽、不掩飾”的精神品格。我們通常以為,散文可以從容悠閑一些。然而,張平的散文寫得從容,卻一點也不悠閑。當他把這些作品集合在一起、捏成思想的拳頭、對著現實揮去的時候,我們會說,這是當今最硬氣、最剛勁的散文。
《富貴還鄉與錦衣夜行》講了幾個讀來令人感觸良多的故事。
一個職業軍人、師級干部,“最怕逢年過節回家探親”。村里人都覺得他在外面做大官,一定富得流油,辦事能力了得??墒撬四軒Ш帽?,干不了社會上的事;除了部隊工資,沒有任何其他收入,給個紅包也給不起。為了能留在部隊,他也想學別人,給領導送兩幅好畫,卻發現挑選的兩幅畫中便宜的也要140萬元。他“一臉震驚”,方知當今字畫行情,不敢問津,于是只能提前轉業,“他的轉業費,也沒有人家兩幅字的錢多”。如今,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普通人,無怨無悔。
張平小說《天網》中縣委書記的原型劉郁瑞,是個“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正直官員”,得罪過很多權貴。后來與張平再見面時,他已退休多年,一人孤苦凄涼地生活。臨離開張平的賓館房間時,他提了一個要求:想洗一個澡。但他不會用現代的洗浴設備,只能求助張平幫他放掉洗澡水。張平注意到,“他洗過的渾水下面,洗掉的皮屑,整整一層,足有半寸多厚,可見他很久沒有這樣洗澡了”。這個當年的英雄,如今日子有些孤寂,但同樣很硬氣地生活著。
張平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所以對民盟先賢張瀾先生很了解,這里寫了一個細節。民國時期,張瀾在赴任四川省省長途中遭遇劫匪。為首大盜王三春發現這個省長只帶一名隨從,所帶兩口木箱中竟然沒有任何錢財,都是舊衣和書,不禁感嘆,發誓一生不再為盜做賊,并一路護送張瀾到成都。足見張瀾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這篇散文信息量非常大,發人深省。張平寫道:“一個官員,如果選擇做清官廉吏,就只能是一條最難、最苦、最艱辛當然也是最光榮的人生之路。”而這些硬氣的官員,自覺選擇了這條光榮的人生之路。描寫這種人格、贊美這樣的人,便使作品剛勁有力、正氣凜然,弘揚了社會正能量,由此構建了這部散文集的思考之“眼”,奠定了其思想基調。
《沉默大佛與無言口碑》頗有深意,主人公是當年任山西大同市長的耿彥波。當時我們從新聞報道中得知,耿彥波是個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有作為的官員,重點抓城市改造更新,工作特點就是“拆”,搞得熱火朝天,卻讓專家們提心吊膽。大同有云岡石窟,還有許多文物和古建筑。專家們生怕這位市長破壞它們,對大同的“拆”特別敏感,所以才產生了“市長耿彥波與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之間的對話。張平時任山西省副省長,負責協調關系。多年以后,他以一篇散文講述了這真實的往事。事實上,耿彥波是一位和專家們同樣愛護民族文化、同樣有先進文化思想的官員,他的“拆”,也包括“?!?,保護文物古建筑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中寫道,兩人交流文物保護的經驗,探討文化建設的規律,互相取長補短,把矛盾化為一段文物保護的佳話。在作家筆下,一位真實的有思想、愛文化的市長形象躍然紙上。他的口碑一直很好,當地百姓至今還在懷念他,“國家有這樣的干部,更是中國文化的福氣”。
《拮據的中國詩人和曾經富有的俄羅斯作家》寫于1992年,也就是蘇聯解體的第二年,記述了張平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俄羅斯的往事。在敏感的歷史時期,作家們的神經也緊繃著。團員們應該也寫了不少觀感,而張平則看似不經意地選擇了一個角度,從貧窮與富有的關系去解讀俄羅斯經濟改革“休克療法”時期的狀況,尊重事實,又避免評判武斷。當時俄羅斯作協主席也是著名作家,本來可以衣食無憂地生活,盧布大貶值后,他的存款只相當于之前普通人一個星期的工資,“一貧如洗,窮得連飯也吃不起了”。本來,詩人昌耀是訪問團中最“拮據”的人,只換了20美元,但已經比俄羅斯作協主席富有。和當地作家們交談得知,官員的嚴重腐敗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當地作家認為,解體后“國家財產完全被賤賣了,人民更窮了……當初的權貴和高官,現在搖身一變,都成了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大鱷,張開血盆大口,里應外合,變本加厲,鯨吞著人民的血汗和國家的財富。作為知識分子群體,他們根本沒想到,這些人對人民會這么狠”。這篇散文用詩人昌耀意味深長的一句話作結尾:“那是盛雞蛋的籃子,能踢嗎?”這體現出作家張平強烈的憂患意識,實際上也可能是他小說創作思想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親身感受到腐敗的恐怖與邪惡,看到再好的體制,如果官員腐敗成風,都不是好體制;改革如果不斷滋長腐敗,就是失敗的改革;人民得不到利益的現代化,就不是真正的現代化。這是一位有良知的作家的評判原則。從這個時期起,張平的思想得到深化和升華,他更加堅持反腐題材的寫作,更加強調“自我革命”的思想主題。
散文集大部分作品的情感表達都較為深沉,敘述也較為節制,唯有《刀郎的歌聲,撼動了誰的心弦?》一文異峰突起、江河奔流,贊賞歌手刀郎。這位平民歌手歌唱得好,但因個性使然,一度被迫退出歌壇。當他時隔多年復出時,歌聲引發轟動:“每一首都是經典,每一首都是奇篇,每一首都是神曲……一首《羅剎海市》,不到一個星期,點擊率突破一百億,目前已達四百億。據不完全統計,刀郎新歌在全球的播放量,即將突破一千億。這是中國歌者在全球音樂界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弊骷矣纱丝吹搅说独傻母枧c中國百姓情感之間的深刻聯系——“喜歡刀郎的歌的人,就是咱們中國的基本盤”。他認為,刀郎的歌吻合中國百姓的性格,匯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實際上,透過刀郎的歌聲,作家感受到人民火山一樣的熱情和大海一樣的力量,感受到一種反映人民精神以及人民需要的文化。應該說,這是迄今為止破解刀郎密碼最好最深的作品。這就令人自然地聯想到我們的文化與文學,應該更好地表達百姓的真情實感,更好地反映百姓的心聲。
作品寫了一批溫文爾雅的文化人,突出了他們抗爭的個性,令人印象深刻。單霽翔對云岡石窟的保護格外重視,格外操心,文化嗅覺也格外靈敏,他說要“用鋼化玻璃做成巨型罩子,就像罩雷峰塔一樣,把云岡石窟也整個罩起來”,他的想法如此大氣豪邁。詩人昌耀一生在貧困苦難中創作,寫出不朽的詩篇。他性格內向,與世無爭,可當他看到城管欺負賣雞蛋的小販時,馬上沖了過去,大聲說:“那是盛雞蛋的籃子,能踢嗎?”這部分表現出了詩人的性格。寫作家胡正抽煙過多生兇險之病,可胡正說,“我們的那些作品,哪一部不是煙熏出來的。走到鄉下,跟老百姓聊天,靠什么,還是煙……你不抽,老百姓怎么跟你說掏心窩子的話”。超越生死,方顯山藥蛋派作家的人民精神、英雄本色。寫曾擔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的翟泰豐,他也是一個文學修養很高的文化人。任職期間,他特別尊重作家,對那些自覺反映現實、頂在風口浪尖的作家備加愛護。觸及現實問題的作品,常常會面臨社會風險,難免要被人告上法庭。翟泰豐說:“如果你輸了,我和你一起坐被告席。”這一點彰顯了他團結知識分子的精神品格,令人敬佩。這些文化人的形象所呈現出來的思想意識,與我們時代的精神產生共鳴,作品不只有思考之“眼”,還有了精神之“魂”。
當今一些散文,思想較為自我,性情偏向柔弱?!冻聊蠓鹋c無言口碑》的問世,給散文創作注入了一種血性、一種硬氣、一種力道。作品的血性,來自富有個性的思想;作品的硬氣,來自時代的責任和自信;作品的力道,來自人民火熱的生活。我們的讀者特別需要這種接地氣、有擔當、有精氣神的散文。張平的散文屬稀缺品,所以格外珍貴。他的散文是一座思想高地,值得我們登上去,看歷史、現實以及時代不同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