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穩《青云梯》:彩云之南的鐵路傳奇
以云南高原一百年的交通發展史為背景,作家范穩寫作了長篇小說《青云梯》。

書影
《青云梯》以云南高原一百年的交通發展史為背景,從上世紀初法國殖民者用一列火車撞開了南中國的大門寫到滇南獨立修建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再寫到21世紀高鐵高速蜿蜒在云南高原的崇山峻嶺。作者通過吳廉膺家族和陳云鶴家族數代人的命運沉浮和兩個家族相互競爭幫扶的愛恨情仇來展現一段具有云南邊地特色的歷史與文化。
關于創作緣起,范穩介紹:“1910年,法國人修通了滇越鐵路,那是帶著殖民強權和不平等條約的歷史背景的。當地人最初對火車充滿仇恨,這種仇恨不是拒絕現代文明,而是民族自尊心受挫。”他提到,鐵路的闖入讓身處“人背馬馱時代”的云南人看到了文明的落差:“一個馬幫隊馱運的錫礦,只能堆滿火車車廂的一個角落。這時人們才意識到,火車代表的是另一個世界。”
壓迫催生了覺醒。三年后,云南的士紳鄉賢決定修建自己的鐵路——“個碧石鐵路”。范穩強調:“這是中國第二條自主修建、自主經營的鐵路。軌距只有60厘米,時速僅15公里,但它象征著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力量。”這條鐵路成為云南人走向現代的“青云梯”。
不要坐在書齋想象,要以肉身丈量
范穩說出了大眾對于云南一個普遍的刻板印象——民族眾多、文化多元、民族歌舞、服裝、飲食琳瑯滿目,充滿了異域情調。“但其實云南還有跟中原文化連得非常緊密的一種文化傳統,現代文明的代表——鐵路、礦山、公司等等,某些年代云南還領先于內地很多省份。”
為創作《青云梯》,范穩投入近四年時間,深入紅河州的田野與史料之中。他介紹:“我的寫作分為三步:一年田野調查,一年閱讀構思,一年寫作修改。”他走下礦井、探訪鐵路舊址、采訪家族后人,甚至因各地熱情款待“一路喝酒,喝到牙齒松動”。這些經歷讓他捕捉到文字之外的溫度:“寫小說最頭疼的是細節。你坐在書房里想象的生活場景,到了現場才發現是錯誤的。”
范穩進一步補充了這些他意料之外的細節:“書中寫到礦工在黑暗隧道中前進的場景,我最初描寫他們‘舉著火把’。直到我戴上安全帽跟著向導鉆進廢棄的錫礦坑道,才發現巖壁上全是放置油燈的凹槽。向導說:‘火把會消耗氧氣,礦工只用小油燈,燈滅了就得往外跑——這是保命的常識。’這一筆修改,讓整個章節的緊張感完全不同。”
“查閱滇越鐵路史料時,我注意到‘咖啡’被頻繁提及,但直到在碧色寨的老站房里喝到本地人用鐵壺煮的咖啡,聽他們講述祖輩如何從厭惡到迷戀這種‘洋玩意兒’,才真正理解文化交融的具象體驗——后來書中有一段描寫法國工程師與中國工匠分享咖啡的場景,就源于那天的氣味記憶。”范穩談道。
除了這些物質細節和歷史細節,一地之風物與文化,更需要親自體認與感受。范穩在書中寫過一場彝族婚禮,原本按照套路設計了歡歌笑語。但后來他在紅河縣一座山寨親眼見到新娘哭著唱《送嫁歌》,歌詞里全是對父母的不舍和對未來的恐懼。一位哈尼族文化學者告訴范穩:‘我們的喜悅藏在儀式里,但眼淚才是對娘家最真實的告別。’這種情感表達方式,是資料里查不到的。”范穩感慨。
這些真實的細節雖然彌足珍貴,但范穩特別強調,田野調查不要僅僅復刻現實,而是獲得一種“虛構的底氣”。
他以書中“朱家花園”的家族故事為例:“真實歷史上的吳氏家族資料有限,但通過走訪其后人,我聽到許多關于‘分家產’‘送子弟留洋’的碎片化記憶。這些碎片像拼圖,讓我能夠合乎邏輯地虛構出家族宴席上的一場沖突——讀者覺得真實,主要是因為情感和文化的邏輯成立。”
“一個作家的寫作就像登梯”
談及書名“青云梯”,范穩解釋道:“在云南修鐵路,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具象上也像架起一座云梯;而修鐵路的人不斷探索、追尋現代化的生活,胸懷青云之志,也蘊含著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氣質。”
這種不斷探索和勇于向上的精神也表現在范穩的創作過程中,從《水乳大地》到《青云梯》,范穩認為自己最大的成長和變化是寫得更慢,但是更自信了。“更慢”是因為“要不斷地查資料,一字一句,字斟句酌”,“更自信”是指“通過對地方文化的學習,在寫作中,可以對不同民族的文化觸類旁通”。
書中融合了百年鐵路史、家族興衰史、民族文化與紅色革命四條線索。范穩將朱家花園(原型為建水吳氏家族)作為敘事支點:“朱家是讀書人出身的礦商,他們有家國情懷,修鐵路是為民族爭一口氣。但再多的財富也抵不過時代洪流,家族由盛而衰的命運背后,是云南近代史的縮影。”
范穩的代表作有反映西藏百年歷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憫大地》《大地雅歌》。他也著有一部反映滇越鐵路修筑史的長篇小說《碧色寨》和反映抗戰歷史的兩部長篇小說《吾血吾土》和《重慶之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