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劇也能爽快利落 ——劇集《足跡》觀后
以慢敘事、生活流見長的年代劇,可以是快節奏、強沖突的“爽劇”嗎?劇集《足跡》嘗試給出肯定回答。表演嫻熟的男女主角、精良的服化道、明快利落的節奏、事業愛情兩手抓的“上頭”劇情……這些時下流行的要素,使《足跡》成為一匹闖入年代長劇賽道的黑馬,也由此引發關注和討論。
《足跡》看似是一部長篇連續劇,實際上由3部情節相關的“短劇”構成。10集一個劇情單元,在20世紀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大背景下,講述程敖、林斯允(30年代),文樸、易弋(50年代),向北川、葉希寧(90年代)3對情侶的故事。一座上海老洋房,留下他們在此生活的足跡,見證了歷史風云,也是串聯劇情的紐帶。單元劇的處理方式,有利于抓住故事發展關鍵節點,壓縮劇情水分,制造時有“燃點”、起伏不斷的效果。
“爽劇”的表現方式,并不意味膚淺的思想內涵。《足跡》保留了年代劇一貫的嚴肅主題,并以愛國情懷為情感基調。不同單元中,愛國救亡的沉痛、改天換地的激情、改革創業的決心相交織,也折射出中華民族20世紀的艱辛“足跡”。幾位男女主角是一代代有志青年的縮影,他們出身不同、性格各異,也并不完美,但都以強大的意志和勇氣創造著美好生活。“爽感”會隨著劇集完結而消退,但社交平臺上熱情洋溢的觀后感,說明這份信念留在了一部分觀眾的心底。
這幾年,面對微短劇爭奪觀眾注意力的洶涌攻勢,長劇創作篇幅縮短、節奏加快、“爽感”增強是大勢所趨。對此,有人擔心長劇邯鄲學步,盲目迎合觀眾口味,變得淺表化、低俗化,失去應有的厚重之感,甚至喪失表現宏大主題的能力。《足跡》一定程度上說明,融合微短劇特色的嚴肅主題長劇并沒有失去市場,觀眾依然期待具有愛國情懷和審美品位的作品。而真正為觀眾所拒絕的,是空洞的說教、“降智”的劇情和粗糙的制作水平。躬身而行,切實提高長劇創作質量,將宏大主題寫成充滿“人味兒”又酣暢淋漓的故事,值得創作者為之努力。
當然,作為一次擁抱短劇浪潮的嘗試,《足跡》缺點也很明顯。要素偏多、平均用力、主題表達有些單薄,這恐怕跟3個單元人物缺乏深度內在聯系有關,觀眾難以抓住一條追蹤劇情的人物主線。而長劇汲取短劇特色,既保持深度又不失“爽感”,也將成為影視行業迭代升級的點點足跡。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