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穩長篇小說《青云梯》:彩云之南的家國史詩與鐵路傳奇

9月27日晚,“彩云之南的家國史詩與鐵路傳奇——范穩長篇小說《青云梯》新書發布會”在北京SKP RENDEZ-VOUS舉辦。作者范穩,評論家白燁,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長李銀和共同奔赴這場文學之旅,跟隨《青云梯》,抵達歷史深處,也駛向未來和遠方。本次活動由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奕丹主持。紅河州委副書記、宣傳部長應亥宗,紅河州文聯主席岳建青出席活動。
《青云梯》以云南高原一百年的交通發展史為背景,展現云南人民立志改變交通狀況的歷史風云和為此付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從上世紀初法國殖民者用一列火車撞開了南中國的大門,到滇南人民知恥后勇、自強不息,獨立修建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再到21世紀高鐵高速蜿蜒在云南高原的崇山峻嶺,直至在新時代為響應“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部署,打通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大通道,云南人民把鐵路修到了境外。高原上的鐵路,就是一條通向云端、通往四面八方、通向美好未來的天梯。
一部小說和一個民族的精神秘史
“這是一部解析一個家族百年血緣密碼的書,也是關于一條鐵路百年歷史的漫長故事。在這個刷小視頻看新聞讀故事的時代,講述一段百年故事似乎在冒險,也有些不討巧。但我還是認為有歷史感的故事就像從時間的縱深處駛來的一列火車,滿載歲月的傳奇。讀到它的人,都是它的乘客。”范穩在后記中這樣寫道。
《青云梯》45萬字,書中交織著四條歷史線索,既寫了百年鐵路修建史,也寫了吳、陳兩個家族的百年興衰沉浮史。它同時是一部云南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與風物史,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邊地紅色革命史。白燁幾乎讀過范穩的所有作品,尤其喜歡《水乳大地》,他認為《青云梯》是在《水乳大地》后范穩交出來的又一部出色作品。他回憶在改稿階段初讀《青云梯》時,自己還曾擔心,因為家族史、鐵路史、地方文化與風物史和紅色革命史四條線索若融合不當,小說可能會顯得碎片化,但最終成書卻“超出他的想象”,“范穩通過恢弘而精巧的結構把很多內容巧妙地整合在了一起,四個部分水乳交融,完全沒有拼湊的痕跡,完成度超出我的想象”。
李洱認為《青云梯》顯示出一種磅礴的氣勢,他用“氣韻沉雄”概括了小說帶給他的閱讀感受,并高度稱贊四條線索的融會貫通使得《青云梯》具有了“史詩的品格”。“《青云梯》記錄的是我們民族精神內部的一些東西,展現的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這部作品可供闡釋的空間非常遼闊,需要耐心地讀第二遍、第三遍。”
李銀和則講述了書中描寫的那段云南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云南的這段歷史,某種程度上不僅影響了中國,更影響了世界。歷史學家們對這段歷史不斷地研究與展現,但還是首次有作家用文學的方式,以多年扎扎實實的采風和實地考察為基礎,最終以一部沉甸甸的大作,來書寫這段歷史,也是《青云梯》的價值所在”。
像老工匠一樣,耐心寫作一本書
“你不踏遍青山,閱盡人間百態,你就很難找到文學寶藏。”范穩說。《青云梯》的寫作念頭緣于十多年前為創作而“浪跡天涯”時的一次偶遇,當他站在鐵軌上望向“個碧石鐵路”時,他感到自己就像站在兩個歷史的節點上,“支撐這條鐵路的不是雄厚的資本,而是堅韌的文化,是悠久的華夏文明在面對一個新的挑戰時那種知恥而后勇、敢為天下先的家國情懷。我當時就想,這是另一部長篇小說的題材,就像滇越鐵路和‘個碧石鐵路’是兩條不同性質的鐵路一樣。我得先弄清它的第一段歷史,再來面對它由此帶來的某種轉變。”
而真正開始動筆寫作,大概是在2022年,范穩將創作《青云梯》的過程分為“三部曲”:第一年,跑遍紅河州的老鐵路路基、廢棄火車站,采訪鐵路建設者后人,甚至下到高鐵隧道深處采訪打隧道的一線工人。第二年,埋首史料,梳理云南漢文化傳承與民族交融的脈絡。第三年,潛心寫作、修改。他說:“《青云梯》是我寫得比較從容的作品,單是修改就花去整整一年時間。每一句對話,每一個詞匯,至少在目光里過了數十遍。不斷地調整結構,豐富人物,打磨語言,像個老工匠。我用寫中短篇的勁頭來寫長篇,力爭讓每一段故事、每一個人物都準確、生動、形象。”
李洱非常敬佩范穩為寫作而下的大功夫,他說:“作品要上去,作家就要下去,范穩不斷地到各地去實地考察,還鉆到歷史資料里考查,甚至長時間深入到當地人的生活里,所以他對那片土地是非常熟悉的,讀小說時,你會感受到作家為寫作而做的翔實的準備工作。所以《青云梯》是可信的,可讀的,無論是歷史知識,還是人物、情節、結構、細節等諸多方面,這部小說都是準確有力的。”
白燁對此表示贊同, “書中人物塑造、意象運用、細節描寫等方面都富有極強的文學性。比如主要人物吳廉膺,他既是知識分子,又是商人,同時又有官員與軍人身份,這種復雜多面的人物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十分罕見,以此足以窺見《青云梯》文學性的一個面向,而從某種程度上講,文學性就是這個作品影響力、生命力的表現,也為這部作品被多角度豐富闡釋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韓敬群和范穩是多年的老友,他講述兩個人的故事:“很多年前,有一次吃飯時,范穩特別認真地跟我說:‘有一天,我一定要寫一部滿意的作品交給你。’多年后,我收到了他的《青云梯》。其實這部作品從范穩構思伊始,我就開始了跟進。和他共同討論題材與作品意義走向。2024年4月全民閱讀月期間,我專程去了建水,對朱家花園、建水文廟、窄軌鐵路以及建水制陶等都有了第一手的見聞,對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充滿生機與創造力、熱情奔放的人民印象尤其深刻。拿到稿子后,我第一時間開始閱讀,邊讀邊和范穩交流,我覺得范穩是一個心中懷著詩和遠方的的作家。他從‘遠方’歸來,矚目腳下的土地,身邊的人民,寫出了這部宏大而精微,豐富而誠摯的佳作。”
“一個作家的寫作就像登梯”
談及書名“青云梯”,范穩解釋道:“在云南修鐵路,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具象上也像架起一座云梯;而修鐵路的人不斷探索、追尋現代化的生活,胸懷青云之志,也蘊含著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氣質。”
這種不斷探索和勇于向上的精神也表現在范穩的創作過程中,從《水乳大地》到《青云梯》,范穩認為自己最大的成長和變化是寫得更慢,更自信了。“更慢”是因為“要不斷地查資料,一字一句,字斟句酌”,“更自信”是指“通過對地方文化的學習,在寫作中,可以對不同民族的文化觸類旁通”。
作為多年好友,韓敬群見證了范穩在寫作路上的一步步成長,韓敬群感慨,一個作家的寫作就像登梯,談及書名,他想到了范穩的創作之路,“‘青云梯’是一個意味深長的隱喻。作家窮其一生的勞作也可以比喻成攀登文學之梯。從起步時的相對從容,到一步一坎,愈高愈難。從《水乳大地》到《青云梯》,其間經過了二十多年,范穩老師給文壇貢獻了八部長篇,而《青云梯》標志他經過漫長艱苦的攀登達到了自己長篇創作的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