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學者西安對話 共探文學中的“地方性”與“國家性”
9月27日晚,第十三屆《俄羅斯文藝》學術前沿會議的重要環節——中俄學者圓桌會議在西安外國語大學文化體驗中心會議廳舉行。本次圓桌會議以“文學在當代中國和俄國的地方性與國家性”為主題,由西安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院長溫玉霞教授主持,特邀陜西省作家協會三位作家宋寧剛、邢小俊、丁小龍,與來自俄羅斯及國內的專家學者展開深度對談,共同探討文學創作中的在地表達與國家敘事。

創作實踐:俄羅斯文學的當代啟示與地方書寫
在創作實踐層面,三位作家結合各自的寫作經歷,分享了俄羅斯文學對中國文學的持續影響與當代啟示。宋寧剛指出,盡管不同代際的中國寫作者對俄羅斯文學的接受有所變化,但其經典作品依然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他強調,這種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為當代中國作家的創作提供了深厚的精神資源。
作家邢小俊則以陜西文學“走出去”的具體實踐為例,分享了地方文學國際傳播的有效路徑。他總結道,通過參與國家翻譯工程、聚焦絲綢之路主題傳播以及推動中俄作家直接交流等多種方式,陜西文學正逐步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臺。這一過程不僅展現了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豐富了中外文學交流的實踐模式。
作家丁小龍從創作本體出發,闡述了俄羅斯文學對其寫作的深刻影響。他認為,俄羅斯文學、音樂與電影始終具有“直抵靈魂”的深度,這種深度激勵著寫作者不斷探索,努力成為“靈魂的勘探者”與“藝術邊界的開拓者”。在他看來,這種對精神深度的追求,是俄羅斯文學留給當代創作者最寶貴的遺產。
學術研究:構建雙向對話與中國話語
在學術研究層面,與會學者呼吁加強中俄文學的雙向對話,推動中國學術話語的自主構建。多位學者指出,當前中俄文學交流仍需深化,應積極搭建創作與研究的橋梁,促進俄羅斯文學研究成果向公眾與中國作家的有效傳播。
有學者進一步建議,陜西省作家協會可與高校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機制,圍繞“現實主義的傳承與演變”等具有共通性的核心議題,共同舉辦高層次學術會議。此舉將有助于深化兩國在文學理論與創作實踐層面的互動,為構建更加平等、雙向的文學交流格局提供學術支撐。
跨文化實踐:拓展交流維度與注入思想動力
本次圓桌會議作為第十三屆《俄羅斯文藝》學術前沿會議的特色環節,不僅拓展了中俄文學交流的維度,也為地方性書寫與國家敘事之間的對話提供了新的思想動力。會議為作家與學者創造了直接對話的空間,使創作經驗與學術思考得以相互印證、彼此激發。
通過這種跨文化、跨領域的深度交流,與會者進一步認識到,在全球化與數字化并行的時代,文學的地方性與國家性并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對地方特色的深入挖掘,恰恰能夠為國家敘事乃至人類共同的情感表達提供更為豐富、更具生命力的內容。
本次圓桌會議的成功舉行,是本屆《俄羅斯文藝》學術前沿會議在推動學術對話與實踐結合方面的一次成功實踐,也為未來中俄人文交流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對話模式與交流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