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與舊體詩:消除偏見,相互取法
自新文化運動肇始,新詩在中國“發芽破土”“迅猛生長”,日益繁榮,以其自由之姿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舊體詩的創作和發展從未間斷,也取得了可觀的成就,這證明了舊體詩在中國這片土壤上擁有著頑強和持久的生命力。
新詩、舊體詩的發展路徑
百余年間,新詩經歷了五四時期的早創期,經過郭沫若、聞一多、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現代詩人的探索,呈現出繁花似錦的創作景觀;進入當代,郭小川、賀敬之等詩人為人民而歌、為時代而歌,彰顯了政治抒情詩的藝術魅力;到了新時期,“歸來”的詩人們放聲歌唱,青年詩人們以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各種不同風格唱出自己獨特的歌;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詩創作慢慢趨于平穩發展;至當下,由于新媒體的發展,新詩的創作和傳播呈現出重新活躍的狀態。新詩在早創期因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結構形式、表達方式上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在物象、意象的運用,在意韻、意境的追求等方面仍有古典詩歌的影子。總體而言,“變”是新詩發展的主基調。隨著語言的迅速發展,新詩的審美追求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快速的變化一直伴隨著大眾讀者的質疑,主要理由就是“讀不懂”。“讀不懂”的原因很復雜,但是,語言的發展往往是從詩歌開始的,新詩是擔負語言前沿發展使命的。
舊體詩因其已存在上千年,百余年來相對缺乏流派、思潮的演進,始終像冰下的水靜靜地流。但自新詩出現以來,舊體詩寫作中不乏大家,如柳亞子、郭沫若、毛澤東、郁達夫等。當下的舊體詩,寫作人口龐大,并且活躍的名家很多。其中,既有傳承古典詩歌韻味的作品,這些作品因古典詩歌千年的積淀,技藝都相對成熟;也有不少融入現代元素、極具現代性的作品,這些作品緊跟時代發展,把現代元素如飛機、高鐵、航母融入作品中,從內容和語境來看都有別于古典詩歌作品。翻出唐人的手心、寫出自己的新意,成為當下舊體詩創作者們在理論探討與創作實踐中不斷追求的目標。總的來說,舊體詩創作在傳承方面做得較好、成果頗豐,在創新方面難度較大、成果相對弱一些。
新詩、舊體詩的相互取法
新詩創作,除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由”的特點,堅持新詩獨有的特色,還應該在一定限度內向舊體詩取法。舊體詩講究詩的藝術境界,講究詩的語言質地。新詩可以從煉字煉句、意境、詩眼等方面向舊體詩取法。唯有如此,新詩創作才能在創新的同時又傳承舊體詩的創作方法和優秀品質。這種取法,已有部分新詩創作者在嘗試。很多新詩作品將古典意境和現代手法融合起來,語言精煉,節奏明快。由于新詩的語言和審美追求變化快,很多詩人追求把古典的意境轉變成現代的意味。到了今天,如何學習古典詩歌的意境呈現,如何通過借鑒傳統開展新的詩歌創作,是新詩創作者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
唐詩宋詞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當下的舊體詩創作當然需要向傳統學習。但是,我們也必須思考:如何讓舊體詩創作更好地處理現實的新變,使之更具發展的活力?在這方面,新詩創作還是有很多經驗值得舊體詩寫作者借鑒的。舊體詩在保留外在形式(如格律)的基礎上,也應積極取法于新詩。比如,在內容上更加關注當代生活和物象、當代人的思想和狀態,展現當代情感、信息,反映時代特色。通過創作手法、表現技巧、語言形式等方面的創新,更好地實現與當代世界的溝通,并創造出新的詩詞美學。也就是說,舊體詩在當代的發展,要有一些革新,形式可以是舊的,但內容必須是新的。當下,已有部分舊體詩人有了這種意識,并做了一定的嘗試。他們在創作中對作品的題材內容和精神向度都做了全新的探索。這類探索,有時候是成功的,但失敗的嘗試更多。主要的問題在于,作品的內容是新的,但詩味不足。如果讓這類作品大量涌現,就會導致一個很尷尬的結果:新詩讀者認為這是批量生產打油詩,舊體詩讀者也認為這會淹沒掉那些真正優秀的作品。面對這樣的境況,注重意象的創造、注重意味的營造,或許是突破的關鍵。
對新詩、舊體詩互相取法的方式和路徑,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進行更多樣的探索。兩類詩歌除了朝著各自獨有的方向前進,也應該嘗試開辟和發展一種互相滲透式的道路。在這樣的融合探索中,新時代詩歌才能呈現出更加多元的景觀。
消除兩類詩人之間的隔閡
新詩、舊體詩創作者之間的隔閡由來已久。從新詩誕生之日起,兩撥詩人之間就存在著一定的對立。到了今天,兩類創作者互相之間不甚理解的隔閡仍未完全消解。
這主要表現在:部分舊體詩創作者讀不懂新詩,認為新詩不知所云;或者認為新詩都是一些口水詩,毫無韻致。在一些進行新詩創作的詩人眼中,舊體詩是過時的代名詞,認為舊體詩因循守舊、沒有當代意義,認為再怎么寫也寫不過唐人、宋人。這些觀點都不無偏激之處,也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要知道,真正好的新詩、舊體詩,都各有妙趣、玄機和新意。
兩類詩人之間的隔閡,是由新詩、舊體詩外在形式的差異造成的,但它們的內在應該是統一的。要消解這種隔閡,這兩撥詩人首先要放下成見,知己還須知彼,儲備兩類詩體相應的知識,以更好地了解對方。進行舊體詩創作的詩人要了解新詩創作手法,培養閱讀和鑒賞新詩的能力,使自己真正讀懂新詩、窺見新詩的肌理。進行新詩創作的詩人也應當通過閱讀當代優秀舊體詩,發現舊體詩呈現當代生活和進行創新的可能性。可能的話,應該多開展新詩、舊體詩創作者對話的活動,以促進不同詩體創作者的即時性交流。更多的溝通,才有助于我們透過形式差異,找到兩種詩體的內在一致性。
兩類詩的創作者,應該互為讀者,在相互閱讀中讀懂對方,不斷消解隔閡。實際上,這不僅是詩人與詩人之間的和解,也是詩人與讀者之間的和解。通過這種雙向奔赴的和解,新詩詩人、舊體詩詩人才能消除分歧、攜手共進。當然,既要互相包容、理解、取法,也要注意保持各自的獨特性、個人特色,要求同,也要存異。這才是辯證的態度。
新詩、舊體詩共同面臨的挑戰
新詩、舊體詩面臨的共同挑戰是,詩歌在當下社會生活中的影響變弱了。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是創作題材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圍內,缺乏時代性的經典之作。其二是普通大眾對詩歌的鑒賞能力未能跟上詩歌的演進。其三是當下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娛樂方式豐富多樣。特別是圖片化、視覺化的網絡娛樂,注重爽文化,更易于被大眾接受。
可能有用的應對方式也有三:其一是詩歌創作要進入當代生活,詩人要注重個體經驗和時代經驗的交融,寫作更多具有時代性、共鳴感的作品。其二是加強詩歌教育、培訓,提高普通大眾的詩歌鑒賞能力。在中國古代,詩歌之所以繁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教育里文人都是要學詩、寫詩的,而當代教育中,詩歌教育特別是新詩教育是比較缺乏的。因此,我們應該多開展詩歌進校園公益講座,以中小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養成從小讀詩的良好習慣。其三是舉辦形式多樣、富有意趣的詩歌活動,讓當代詩歌走進大眾、深入人心。
詩歌創作,關鍵是寫出好的作品。在這個娛樂方式如此多元的時代,片面地追求讀者的數量,既不是正道,也很難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我們寫出來的詩歌,只有作者、編輯讀,讀者完全不理會,那么,我們很難有信心地說,這是一首絕對優秀的作品。無論是新詩創作者還是舊體詩創作者,都面臨著時代生活巨變帶來的考驗以及讀者挑剔眼光的揀選。在這樣的背景下,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尋找到屬于這個時代的詩歌形式、詩歌手法、詩歌美學,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回顧詩壇百余年的發展歷程,新詩、舊體詩之間有對立,有交融,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當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詩和舊體詩面臨著共同的機遇和挑戰。新詩詩人和舊體詩詩人要不斷消解隔閡,互相取法,共同進步,勇于面對和解決新的時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新的課題,共創中國詩歌的新繁榮。
(作者系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