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短章(二則)
相約水云間
山里高不過太子山
塬里平不過大北塬
這兩句傳統花兒唱詞道出了臨夏縣的兩大自然遺產。
臨夏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山川秀美,物華天寶。漫步在詩意的太子山下、大北塬上,激情的涌動與泥土的芳香,讓你情不自禁萌發出對這片神奇而又美麗的土地的眷戀、摯愛。
這里既有“大漠孤煙直”的豪邁,又有江南“西湖懸玉鉤”的凄婉,這里的峰壁立千仞,這里的河蜿蜒磅礴,這里的石書寫神話,這里的水吟唱傳奇。
在這里奔波的生命可以停駐下來,騷動的心靈頓時安靜。歲月的縮影定格于廣袤的山河,沉淀了時代的風韻。藍天白云,雪山草甸,萬頃良田,構成臨夏縣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
太子山也稱雪山,露骨山,綿延數百里護佑著這方福地;北塬也謂廣大塬,萬頃塬,傳承五千年孕育著這片樂土。多彩的山川,必將演繹出多彩的美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養生的福地,心靈的凈土。盛夏時節小憩于農家院落,獨享一份寧靜,獨享一份天空,就會多幾分自在與自得。只要你與藍天白云結了緣,你的生命也從悠悠的云朵飄蕩到青青的土地上。
清晨,當東方的第一縷陽光灑在了海拔3578米的玉皇閣上,金光閃閃。整個山巒嵐氣籠罩,白云猶如棉花鑲嵌在群峰之上,給初綻的蓮花增添一種詩意和浪漫。六月六的花兒會則是詩與歌的海洋,是當地人民的狂歡節。馬蓮繩攔道的六月天,花兒映紅了少年。
絲綢之路的駝鈴,唐蕃古道的煙塵,茶馬互市的盛景,造就了古藍田的厚重。在這里歷史如同幻象一般在眼前浮現。高亢優美的花兒穿越時空,訴說著胭脂三川的神奇故事。綠色是康樂的底色,林木蔥蘢,鳥語花香,群山含黛,溪流潺潺。
盛夏時節,山巒疊嶂、綠樹成蔭,康樂山川猶如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徐徐展現在世人眼前,邊家林的墓地見證著世間的滄桑,赤兔馬的傳說演繹著對美的追求,蜂窩寺的皇敕顯示著古剎的威嚴,景古城的石頭講述著紅色的傳奇……
《易傳》有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歲月與人類同行,走遠了的是時光,留下的是記憶。歲月不居,時光如流。歷史的車轍已經褪去,一路走來的康樂,在青山歡水之上,花兒故里的神韻一次次被賦予新的色彩。當你走過這塊土地,一定會被這里風姿綽約的景色、深厚的底蘊、燦爛的文化、熱情的人民所吸引。大西北之蒼勁,江南之韻味交相輝映。放慢腳步,盡情沐浴這里的陽光,駐足聆聽,定能令你遠離疲憊,身心得到愉悅。
探訪三坪村
勇敢、勤勞的勞動人民用靈巧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孕育了輝煌的歷史。彩陶文化是歷史的縮影,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凝結著先民對自然的崇拜和精神的寄托。馬家窯文化類型彩陶,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見證之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其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內展出的一件馬家窯類型彩陶甕,以其古樸典雅、雄渾優美的造型,富麗流暢、精致細膩的制作,成為馬家窯文化的典型代表。紅陶黑彩,體形碩大,1964年被郭沫若先生命名為“彩陶王”。1990年,郵電部將“彩陶王”設計并印制郵票。這件彩陶甕出土于臨夏州積石山縣安集鄉三坪村(當時歸屬于永靖縣),為了深入了解“彩陶王”,2022年6月30日,我與《中國美術報》的編輯共同踏進了這塊神秘的土地。
盛夏的積石山驕陽似火,連日的持續高溫使田中的玉米呈缺水的態勢。我們穿梭在綿延的黃土山之中,想象著先祖的堅韌。對面的炳靈石林萬笏朝天,旁邊的鳳林關里流水汩汩向前。旗桿山下的三坪村地處黃河南岸二階臺地上,村口的對聯寫著:“村圖巨變興農富民建和諧,山存靈氣最美彩陶稱國寶”。歷史注定了三坪村的不平凡。三坪村有馬家窯文化、馬廠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種文化類型的文化層,尤以馬家窯類型為典型。
在三坪遺址前先后有兩通碑矗立在上,分別刻有:
臨夏縣文物保護單位
臨夏縣革命委員會立
1976年6月15日
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甘肅省人民政府立
2003年7月15日
在碑前,我們見到了當時發現“彩陶王”并無償捐贈給國家的戚永仁老漢的兒子。這位忠厚的西北漢子戴著草帽,與他交談時得知他是1970年出生的。他還向我們提供了一個鮮為人知信息:他父親在1949年8月發現“彩陶王”時,彩陶甕里面還有一個小彩陶,他們當時認為里面的太小并且不好看,就把小彩陶扔掉了。如今回想起來,遺憾不已。
炎炎的烈日炙烤著黃土地。昔日出土“彩陶王”的遺址處在群山懷抱之中,遠遠望去,似乎像一位老人在默默講述著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歷史。蜿蜒曲折的黃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千百年來繁衍生息在這里的各族人民。彩陶是中國文化的根,此時因彩陶而出名的三坪不僅僅是西北的一個小村莊,也是中國繪畫的源頭,更承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從這里出發,我們將走向更光輝的明天。
(作者系甘肅省臨夏州文化館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