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村的“鄉里香氣”
在地圖中搜索周立波,便能得到前往清溪村的指引。到了清溪村,必定會看到一座新中式牌樓,這就是清溪村的路口。往里走不遠,就能看到“中國文學之鄉清溪村”的醒目標志。2023年5月,我們益陽市被中國作家協會授予“中國文學之鄉”稱號,成為湖南省首座獲此殊榮的城市。清溪村的文學地標也更響亮了。當然,這一切要歸功于村子里走出去的作家周立波,歸功于他回到村子里創作了長篇小說《山鄉巨變》,歸功于幾代清溪人的辛勤耕耘,還要歸功于心系文學、心系清溪村的人們。
時節已是秋分,漫步清溪書畫長廊,高聳的欒樹花團錦簇,像一個個火球懸在空中。木芙蓉含苞待放,喜慶十月正上妝。稻田里的谷子飽滿金黃,應了老班子的農諺預兆:鬧了伏(入三伏下了雨),粒粒谷,世界好,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石長鐵路高架橋橫跨綿延的清溪書畫長廊。橋墩上墨染的清溪故事與飛馳的列車仿佛在演繹時空的穿越。長廊木板子上、大理石上鐫刻的《山鄉巨變》連環畫,讓游客們感受到的是與往事重逢。田塅和菜園忙碌的農人、溪里浪水的魚蝦、綠得發亮的銅錢草相互呼應、襯托,勾勒出了一幅承前啟后、動靜相宜的山鄉美景。
老一輩告訴我,立波先生跟村民們聊得最多的是要著眼長遠,不能只顧著自家門口的幾丘田塊,要曉得拓寬視野,因地制宜。益灰鐵路近清溪有二公里。當時的鐵路沿線壩基損壞,兩邊護坡幾十畝荒地毛草哄哄,在立波先生的啟發下,盤算好的村民自發地在靠近溪流的護坡上分段栽種了香樟樹、油桐樹、桑葉樹和烏桕樹,又在溪邊的田塍上種植了黃豆、紅豆、絲瓜、豆角。樟樹用來打造農具家什,桐子榨油維護保養,桑葉養蠶發展集體經濟,烏桕入藥解毒驅蟲。幾年的時間便是枝繁葉茂,草萋萋的田塍路變成了綠油油的豆苗路,清溪的水系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老一輩人講起這些事,都會深有感觸地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立波胡子不簡單呀。”
今天,像往常一樣,阿來清溪書屋的管理員卜兆平,早早地把庭院打掃干凈,窗玻璃擦得锃亮,清點好書架,做好了開門迎接八方來客的準備。電瓶車載著組團的游客趕早來到了阿來書屋,迎接他們,給他們做講解的自然是管理員卜兆平。卜兆平原本是一個做涼席的老板,掙得有錢,近年在獅子山下建了一幢別墅,為了配合清溪文學村莊建設,主動騰房辦書屋,又請纓入職管理員,夜里苦練普通話、熟悉作品內容,業務水平不斷提高。有一回,我帶一位作家老師去采訪她,中途老師隨口說了一個《塵埃落定》的章節,卜兆平倒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
一群穿著校服的小伢幾、妹崽幾也進了村,他們手里拿著書卡和各書屋的導引圖,小小的身影在游道上、公路邊、田間路上排成了一隊隊,互相指引、喊叫,尋找各自心儀的作家書屋。孩子們的表情是歡快的、認真的,是那種迫不及待地想捷足先登。
女農機手開著大鐵牛又回到了清溪的田塅里,這次還來了一臺聯合收割機和一臺裝谷子的農用拖拉機。開收割機的師傅學生模樣裝扮,他是種糧大戶郭世賢的侄兒子,四個多月前播下的秧苗,轉眼又到了收獲的季節。大鐵牛在收割完稻子的田塊里轟鳴,幾個青皮后生在鐵牛后面的鐵箱子里堆滿顆粒有機肥,配備好種子,翻坯、開溝、施肥、耙平,播下冬春作物高油酸油菜和紫云英種子,一氣呵成,田間角落,均之勻之,現如今田里活計也是人機合作,實現流水作業了,半晌工夫,就實現了收和種的周而復始。
因我家挨著老秧田,做田里功夫的就到我家涼亭子里歇腳,鄰屋的秋香拎了大半籃子新鮮板栗過來,說是今年雨水好,結得多,九毛十栗(九月毛栗成熟,十月板栗成熟),正是時節,味道蠻好的,大家都來嘗嘗鮮。睹物思情,眾人自然聯想到了立波先生栽的桃樹、建的梨園,感慨清溪祖祖輩輩留承的傳統,感慨“山鄉巨變第一村”的熱鬧繁華。正如李滿哥那句“我們這里不再是鄉里鄉氣了,是鄉里‘香氣’了,有書香、花香、果香,還有秋香呢”。
順著老秧田的上首望去,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高高矗立在荷塘里的“山鄉巨變、山河錦繡”大石碑,大家由此而驕傲、自豪。立波先生創作的故事在村子里流傳,鄉鄰們大多也都了解他筆下的故事,內心里自覺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堅定了“山鄉里面做文章、巨變上面下功夫”的雄心壯志和要把我們的文學村建設成為真正家喻戶曉、享譽世界的“中國文學之鄉”地標的信心。
(作者系湖南省清溪村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