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文藝新景觀 ——“大眾文藝的蝶變 新時代文藝新景觀”平行論壇專業沙龍側記
9月24日,由北京市文聯承辦的2025北京文化論壇“破界共生:科技激發文化原創力”平行論壇系列活動之“大眾文藝的蝶變 新時代文藝新景觀”專業沙龍在京舉行。與會嘉賓回望大眾文藝發展史,聚焦大眾文藝在新時代的蝶變,深入討論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新景觀與中華文化同世界對話的有效路徑。
新技術、新平臺推動文藝格局的新變
在數字時代,文藝的創作、傳播方式迎來了何種新變,呈現出哪些新特征?“新大眾文藝”又“新”在何處?
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看來,新大眾文藝之“新”首先標示了文學和藝術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改變。新時代以來,以文學為中心的文藝格局開始變為以文學為基礎,戲劇、影視、舞蹈、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強勁發展的文藝新格局。另一方面,新大眾文藝延續了大眾文藝的主要追求目標,即以人民為主體的文藝的大眾化。正是這條主線,使文藝在今天依然保持著與大眾的深刻連接,并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原院長蔡少華談到,數字時代給文藝創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和延展的空間,我們應主動擁抱新技術、新平臺,但不能忘卻自身的文化根脈。當下,從傳統舞劇到沉浸式演出,折射出時代節奏與大眾需求的變化。我們既要善用新形式拓寬推廣,也需回歸藝術的本體,以獨特的東方美學,為人民大眾提供更多具有深厚精神價值的文藝佳作。
“村歌計劃”發起人、谷倉樂隊主唱許多談到,多年前他們就為從鄉村進入城市打工的工友歌唱,近年來,他們又走進鄉村為農民義務演唱,與村民共創村歌。當鄉親們唱起自己參與創作的歌曲時,說得最多的感受是,心里像開了花一樣興奮、痛快。他們的歌聲通過短視頻、自媒體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送達給更多人,也助力了鄉村文化的傳播。
在法國元氣閱讀網站聯合創始人、總編輯查爾斯·德威斯看來,如今,中國故事借助網絡,以多種新媒體形式傳播,實現了作者與讀者的互動,讓讀者也能成為作者。這既是機遇也帶來了風險和挑戰,比如內容的快餐化或被算法裹挾。因此,文學平臺的工作者需要維護網絡文學社群的參與熱度和自發性,讓年輕作者和生動、有特色的內容能不斷被看見、被傳播。
網絡文學作家柳下揮談到,隨著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產生了人與AI共創的模式,但是 AI寫作的“機器味兒”非常明顯,而讀者更需要鮮活生動、接地氣、有“人味兒”的小說,未來,只有融入作家獨特個人風格的作品,才能脫穎而出。
新作者、新觀念凸顯大眾文藝的新質
交流中,賀桂梅以“素人寫作”為例談到,人民文藝的理想狀態是“人人都是文藝家”。新大眾文藝的“大眾性”一方面體現為覆蓋面更寬,另一方面則是傳播、創作媒介更加多元,對社會的影響更加廣泛,這些都對今天的文藝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不僅在于技術,更在于人與觀念的新?!被仡櫱啻喊妗赌档ねぁ返某晒嵺`,蔡少華表示,戲劇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觀眾的傳承?!皯蚯M校園”活動讓古老的戲曲走近年輕群體,對戲曲本身也是一種反哺,有助于高雅藝術在當代真正形成“為大眾服務、為時代服務”的良性循環。
許多認為,新大眾文藝中的“大眾”不再只是受眾,也能成為創作主體與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傳播者。比如,“村歌計劃”與村民一起對山歌進行創新改編,將村莊文化歷史、情感記憶與發展愿景融入歌詞,讓“從未想過能寫歌”的村民變為歌曲創作的參與者,這正是新大眾文藝“人人都是創作者”的生動體現。
查爾斯?德威斯觀察到,在海外,《斗羅大陸》《詭秘之主》等中國的網絡文學及其衍生作品十分受歡迎。他認為,網絡文學閱讀網站搭建起網絡作家和世界讀者溝通的橋梁,讓更多海外讀者接觸到中國的網絡文學,并由此體會到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這其實也是“大眾”含義的拓展。
“大眾文藝的‘大眾性’正在被重新定義?!绷聯]說,數字時代的網絡文學已真正做到了全民創作、即時互動,而這令藝術變得不再遙遠,藝術家也不再神秘。
新故事、新路徑展現文藝的新景觀
當下,新技術是如何助力中華文化傳播及大眾參與角色的深刻變化的?在賀桂梅看來,文藝沒有“邊界”,但文藝的創作、組織、傳播及內在的精神、理念是有國別差異的。不同國家的人民借助國際化的平臺互動交流,可以打破國別限制,共同思考人類今天面對的共同問題。
“在今天講好中國故事,既要擁抱新媒介、新技術,更要不忘初衷?!辈躺偃A說,我們要運用新的科技探索更多可能,以藝術為人民服務,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實現傳承創新與發展。
查爾斯?德威斯談到,文學作品本身的創意、力量和質感是吸引國外讀者的關鍵,比如許多法國讀者通過搜索工具讀到中國的網絡文學作品并為之吸引,他們期待看到更多中國的優秀文學作品,也非常期待中國作家走出國門,與國外讀者進行更多交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要把自身優勢做大做強。”柳下揮談到,中國有取之不盡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將它們融入新時代的文藝創作,能更有力地凸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表示,新大眾文藝以文藝的方式構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個體的主體性,是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同時,我們要警惕數據泡沫、流量陷阱、算法困局等,避免被人工智能“馴服”,要保持豐富多樣的文藝大餐不成為“預制菜”,讓創作跟得上大眾需求,打造新時代的文藝新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