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20 位世界著名女作家小說景觀》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辦
當圖像洪流席卷日常,文字的力量愈發彰顯其深度與溫度。 9月27日下午,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北京百萬莊圖書大廈與韜奮基金會閱讀組織聯合會攜手主辦的《倒影——20 位世界著名女作家小說景觀》新書發布會,以“跨越百年的世界景象 廣博斑斕的文學畫卷”為主題,在北京百萬莊圖書大廈成功舉辦。本書作者劉曉村與三位受邀嘉賓馮大慶、石恢、陳章魚,共同探討了文學與人類精神世界的廣闊議題并展開深度對話。

從“閱讀之道”到“閱讀之美”
活動伊始,中國書籍出版社社長李游致辭,對《倒影》一書的出版表示祝賀。他表示,中國書籍出版社將持續堅守文化使命,深耕人文社科領域,致力于出版兼具有思想深度、情感溫度、藝術銳度的優質圖書,為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貢獻應有力量。
韜奮基金會閱讀組織聯合會徐升國會長從閱讀推廣的視角發聲。他認為,《倒影》作為一部優秀的文學通識讀本,其“文本細讀+專業賞析”的寫作架構,為讀書會和個人深度閱讀提供了理想范本。
徐會長透露,讀聯會旗下的多家會員機構已將該書列入共讀書目,期待其影響力持續擴散,讓文學的力量從文本延伸至生活。他還結合當下的時代背景,分享了對閱讀價值的深度思考。他認為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當我們與書友們一同捧著書本、翻閱冊頁,才會沉浸在書卷構建的世界里,甚至忘卻周遭環境:“有時,世界便成為了我們心的倒影。”閱讀能讓每個人“尋找自己、發現自己,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徐升國會長發出倡議,呼吁大家共同翻開書卷,把世界作為我們的倒影,從而欣賞這個世界。
解碼女性寫作的精神圖景
在嘉賓發言及交流對談環節,四位嘉賓圍繞現當代女作家的寫作特質、文學意涵及其她們筆下百年世界的變遷進行了深入交流。

《倒影》作者劉曉村
《倒影》一書作者,作家、編劇劉曉村談及自己創作初衷時強調這本書并不是一個封閉的書單,“數十年的文學生涯中,我始終為女性作家的文字所打動。她們的作品兼具大地般的厚重與詩意的靈動”。她認為這些作家的寫作共性是“觸覺緊貼大地、內心悲天憫人、追求形式和言辭美感”。《倒影》的寫作也并非從自己的喜好和市場熱點出發,而是從“作家起初也是讀者”的視角,從故事性與藝術性并重的原則出發,遴選全球現當代著名女作家和她們的優秀作品,為讀者講述她們筆下一個個色彩斑斕的故事,分享她對這些作品和作家特質的獨到見解。劉曉村用她優美的文字和有序的節奏引領讀者徐徐展開她與20 位女作家作品共繪的文學畫卷,劉曉村認為文學寫作既關乎性別特質但又與其無關,“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讀者看到好的文學無關性別,只在于洞察與靈魂的重量。”
國家話劇院一級編劇馮大慶從戲劇創作的專業角度談道:“作為同行和朋友,我尤為欣賞劉曉村對敘事節奏的把握。書中對耶利內克‘刀鋒般長句’的解析,讓我聯想到戲劇臺詞的張力構建。女性作家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捕捉,為所有創作者提供了豐富滋養。”她以自身創作經驗為例,指出女性視角“能以柔軟筆觸觸碰堅硬現實”的獨特價值。
閱讀教育專家、金牌閱讀推廣人石恢聚焦該書的通識價值,認為《倒影》是一部“真正懂讀者”的文學讀本,它避開了學術論文的艱深,也超越了隨意讀后感的淺白,以20堂文學課的結構,清晰、有效地幫助讀者建立與經典的深層鏈接。他還特別指出,書中跨地域的文學景觀也為讀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精神參照。

發布會主持嘉賓“章魚讀書”創始人、得到聽書解讀人陳章魚,作為專業的新媒體講書人和讀書博主,對《倒影》一書表示高度認同。他認為:“在短視頻盛行的快節奏時代,如何讓文學‘破圈’走進更多讀者的視野,并與讀者的精神世界相呼應,是我們的使命。”陳章魚從《倒影》中看到,找到人性和社會的共同議題,以精準的表達方法創作,依然能讓文學如鏡像般“倒映”著當下的現實。他認為《倒影》既引發文學愛好者的共鳴,也使普通讀者感受到文學與現實的照應。這種深入淺出又不失厚重質感的寫作,體現了作者的寫作企圖和表達功力。
在對談交流中,嘉賓們還就作品中涉及的申京淑、薩岡、萊辛、戈迪默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展開充分交流。從東亞的含蓄痛楚到歐洲的理性冷冽,從非洲的身份掙扎到美洲的自由奔放,《倒影》聚焦下的一部部文學佳作,在個體復雜情感與宏大歷史敘事之間熠熠生輝。
智能時代如何“深度閱讀”
四位嘉賓圍繞短視頻與AI時代下文學的生存與價值這一當下熱點議題展開熱烈討論,他們既回應了讀者們對“嚴肅文學是否必要”“技術是否會替代創作”的困惑,也傳遞了對文學、閱讀與創作的堅守態度。
在人工智能時代嚴肅文學閱讀是否仍有必要的討論中,劉曉村以自身體驗切入,直言短視頻、公號文章雖能提供信息,卻無法帶來深度滿足,始終覺得它們給不了文學那樣的整體性認知——對世界的連貫理解、情感的深度共鳴,還有對復雜性、模糊性、曖昧性、無法界定的矛盾的記錄與表現,這些是其他藝術形式很難達到的。她以書中解讀的《幽靈之家》為例,提到小說中那個“沾滿鮮血卻又推動社會進步”的資本家形象:“當你放空預設、不帶道德評判去讀,會被百年歷史的厚重與人性的復雜填滿,這種體驗在短視頻里找不到。”
談及“戲劇與小說能否被AI取代”,馮大慶給出了明確的否定,作為創作者,她展現出豁達的創作觀:“或許在技術改變創作的那一天,我們這代人已‘翻篇’,但下一代自會有新的精彩;若我們還活著,照樣可以寫,愿意讀我們作品、看我們戲劇的人,自然會看。我們不用追求‘戰勝AI’,只需守住自己的創作本心。”劉曉村也用德國評論家本雅明的觀點印證,文學是一切藝術的母體。
石恢提出:“紙質閱讀向電子化轉變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閱讀的意義從未消失——追求品質生活的人,總會需要深度閱讀。”他引用波茲曼的觀點,強調保持close reading的重要性,波茲曼并沒預料到短視頻時代,但我們要保存人類文明,要讓下一代依然是“會思考的人”,閱讀推廣不能停,這不是對抗趨勢,而是為文明保留火種。
在媒體及觀眾互動環節,現場觀眾圍繞“不同群體如何走進《倒影》與文學”提出問題,形成對閱讀維度的深度探討。
《倒影》新書發布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倒影》揭開了面向讀者的序幕,更是在圖像奔涌的時代,體現出對深度閱讀的有力呼喚。據悉,《倒影》一書還將在全國多地陸續舉辦線上線下的新書分享與共讀活動,繼續傳遞文學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