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國際寫作計劃:情動于中,才能寫出動人的中國故事
作為2025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的重要活動之一,“美麗中國國際寫作計劃”采風活動日前在浙江杭州正式啟動。9月22日至25日,8位來自希臘、埃及、土耳其等國家的作家、漢學家、留學生與10位中國作家齊聚一堂,以文學為名,共赴中國美麗山水之約。中外作家先后走訪了義烏國際商貿城、麗水市蓮都區、龍泉市,體驗了畬族迎賓儀式和青瓷制作,參觀了古堰畫鄉、龍泉青瓷博物館和寶劍博物館,并在古堰畫鄉藝術中心展開了中外作家文學對話。

中外作家走進義烏國際商貿城
9月22日,中外作家走進義烏國際商貿城,映入眼簾的是碼放整齊的毛絨玩具、飾品和工藝品。埃及漢學家李暮被具有民族特色的飾品所吸引,而當她看到頗具科技感的洋娃娃時,她又回憶起自己小時候擁有的玩具,不禁感慨說:“義烏好厲害,在這里能看到世界各國的特色商品。中國制造充滿魅力!”學習中文十多年的尼泊爾留學生普德正在北京師范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他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告訴大家這已經是他第二次來義烏。對比多年前,他感覺這里商品的種類變得越來越多,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人在這里采買,而且商品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近20年前,希臘詩人塔索斯·拉波洛布洛斯曾來到義烏做生意,他的手機中仍然保存著一張當年的照片。他很喜歡浙江的城市,表示近期自己將會住在紹興寫作,而且要寫一首詩獻給義烏。溫州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烏蘭其木格在參觀完義烏這座“中國制造”的窗口后說:“我在這里實實在在感受到義烏的開放性、世界性、時代性、數智化的特質與優長。尤為重要的是,義烏在發展商業的過程中始終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并在時代變遷中勇立潮頭、敢為人先。”
結束在義烏的參觀,中外作家們驅車前往麗水市蓮都區老竹鎮。在進入鎮子前,身著鳳凰裝的畬族女孩向客人們獻上了苧麻編織的彩帶,在畬族民間歌者的即興編唱聲中,大家興致盎然地跳起了竹竿舞,并緩步進入畬族風情濃郁的老竹鎮。作家們不僅參觀了畬族建筑和服飾,還動手學習了畬族彩帶編織技藝和紅糖麻糍制作。隨后,一場別開生面的畬族婚嫁民俗表演在廣場上展開,集中展示了歌舞、服飾、語言、習俗、體育等不同元素,濃縮了畬族文化的精髓與底蘊。在民歌聲中,中外作家們都參與其中,沉浸式地體驗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9月23日,秋分時節的江南草木勁翠,中外作家們在絲絲小雨中前往古堰畫鄉。古堰畫鄉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也是中國巴比松油畫創作基地。作家們參觀了中國當代藝術繪畫展,以及距今1500多年歷史的通濟堰。古堰口水流奔涌,顯現出千年連綿不絕的氣魄。目前在浙江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的韓國留學生樸努力、在復旦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孟加拉國留學生安帝絲看到這樣的景觀,感到非常震撼,在古堰旁邊留下了合影。
9月24日清晨,中外作家們前往麗水龍泉市寶溪鄉,共同見證了溪頭村美麗鄉村建設,參觀了青瓷窯,見證了“不滅窯火”開窯儀式。普德、李暮和馬來西亞作家、媒體人塔奇一起體驗了青瓷制作,伊朗Great Media傳媒公司總裁麥赫迪·扎爾扎德則體驗了寶劍制作過程的“打鐵”,非遺的魅力從歷史敘事變成了當下的真切體驗,大家都直呼從親身實踐中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夜間,作家們漫步于麗水市蓮都區的西街歷史文化街區,在甌江支流邊體驗了多種民俗文化活動。
9月25日,一場中外文明的對話在通濟堰畔的古堰畫鄉舉行。作家們分別以“執筆同行——文學如何承載、轉化地域生態和文脈”“跨界融合——文學創作的國際化視野與他們眼中的美麗中國”“她的視角——女性寫作的獨特光譜與麗水現象”為題展開交流。
浙江省作協副主席管平潮談到,浙江自古便是文化創新的沃土,這里既有浙東唐詩之路的綿延詩意,又有“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半部在浙江”的輝煌傳奇。“今天的浙江,我們既擁有諸多傳統文學大家構筑的‘文學新浙派’,也培育出領跑全國的網絡作家群體,形成傳統文學與類型文學雙峰并峙的繁榮格局。我們共聚在綠谷蓮都,就是希望以中外文明對話的形式再次詮釋浙江這片土地上傳統與現代共生的文化密碼。”
烏蘭其木格認為,從地域和文學的生態出發,一定能拓展文學的多元面貌。地域文學要避免“文化觀光客”的心態,如果要寫出一個地方的文化精魂,不能匆匆而過、淺嘗輒止。只有在一個地方沉浸下來、多多積累,才能真正寫出一片土地的風土人情。
“從文學史的經驗看來,中外作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寫作特征,那就是對于文學地理、文學故鄉的書寫。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馬爾克斯的馬孔多,魯迅的魯鎮,沈從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東北鄉……這些富有辨識度和系統性的作家文學地理,保留了濃郁的地理文化、風俗、人物譜系和精神特點,也是創作和地域緊密銜接的敘事傳統、文學密碼。”杭州師范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夏烈談到,如果作家希望把地域人文生態融入自己的創作內部,則一定是“情動于中”,即在情感上認可地域人文是富有靈感的、與自身血肉相連的一部分。只有在情感上認同,才會在文學創作中出現生動細節、典型人物和美學氛圍。
塔索斯說:“當我們談論中國時,我們談論的是一段非凡的傳奇。這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度,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歷史底蘊和哲學智慧。在浙江,我觸摸到燦爛的歷史脈絡,書畫藝術、詩詞瑰寶、龍泉寶劍,無一不述說著文明的輝煌。”他表示,自己在上一部歷史小說《兩個世界的光芒》中,就提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龍泉,這里既是青瓷之都,也是傳說中越國寶劍的產地,書中不僅提到了越王勾踐,更著墨于傳奇鑄劍師歐冶子。這部小說現已翻譯成中文,將在明年與廣大中國讀者見面。
李暮說,在浙江的這段日子,她不僅看到了美景,更感受到“家”的溫暖。這份“把人放在心上”的溫暖,是她理解中國的重要一課。“很多人問我,為什么如此執著于傳遞中國故事?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在這片土地上,看到了和埃及一樣‘厚重又鮮活’的文明,也看到了能讓不同文化、不同心靈貼在一起的美麗故事。”在李暮看來,中國就像一幅畫,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是底色,中國人民的溫暖和善良是這幅畫卷最美的色彩。
在此次采風活動結束之時,塔索斯完成了他獻給義烏的詩歌并發給本報記者,內容如下(本文作者譯):
義烏
在青翠的山體和平靜的湖面之間
義烏展示出優雅的
承載著歷史重量的面貌
一個古老的傳統的回音
串聯起幾個世紀的心跳與脈動
這一諾言穿越時光
秦朝將義烏命名為縣時
這里的農人就誕生出商貿精神
這份遺產洪水般
流淌在人們的血液中
義烏為何如此獨特?
不止是巨大的市場
還是那里的人民,以及他們的遠見
讓世界化而為一
婺劇依然在上演
撫慰著當地人的情感
那些有關愛與生活的舊日歌曲
如涼風,卻熱情
時間在流逝
幾個世紀已然更迭
只要閉上眼睛就能意識到:
義烏的魔力不會消退
“美麗中國國際寫作計劃”采風活動由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浙江省作協主辦,義烏市文聯、麗水市文聯、麗水市蓮都區人民政府、龍泉市文聯共同承辦。中外作家們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搭建了中外文學交流的橋梁,也讓大家直觀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多姿多彩,領略到大自然的生命力,為后續創作積累了豐富素材,并將通過文學作品將中國文化的魅力傳遞到世界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