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試過用AI搞創作,文章毫無情感和思想

9月23日,“科學、哲學與藝術:科技與人文協同之道對話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國人民大學供圖
“文學和科學最終的核心都是人,如果人都不存在了,那所有學問都沒有意義?!?月2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首場“科學、哲學與藝術:科技與人文協同之道對話會”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這樣說。
當日,著名作家莫言,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科學史家、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與千余名人大師生共話人工智能和人類未來。
本場對話會圍繞著“AI時代,人類何為”“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價值何在”“如何創造兼顧技術變革與人文精神的人類未來”等幾個議題展開了討論。
莫言坦言,自己也曾經試驗過用AI搞創作,卻發現生成的文章只是大量華麗辭藻的堆砌,毫無情感和思想,“有了李白、杜甫、屈原,才有了古今中外無數的詩人和作家,無論AI的文學創作能力多么強大,都是建立在人類原創作品的基礎之上,原創始終是AI發展進步的原動力”。
“人造出來的東西永遠不可能超過人。”在袁亞湘看來,即使強人工智能(AGI)出現,其智慧也遠在人類之下,“汽車比我們跑得快,不等于汽車比我們強,AI或許在某些方面比人類強,但人類是個大的集合的概念,AI的任何突破,底層都是人類數學的突破”。
吳國盛則認為,“擔憂AI取代人類是幻想的結果”,縱觀科學技術發展歷史,每一項新技術出現時,擔憂和興奮往往相伴而生,而技術每向前一步,都會經由人類社會的檢驗?!癆I生成的東西一眼就能看出來,糊弄不了,但它誘使你躺平、懶惰、道德下滑,讓你過度依賴它進行思考,這才是需要擔憂的?!?/p>
面對人工智能引發的倫理、法律等問題,在3位嘉賓看來,珍視人類文明的獨特性,才能讓我們駕馭AI、在不確定性面前保持樂觀和自信,走向科技與人文協同的人類未來。
莫言至今仍能回憶起小學老師身上的“肥皂味兒”和當年課堂鮮活的現場感,他相信,50年后的社會變化會相當迅猛和劇烈,但是憑著人類的智慧和理性,未來肯定會更加美好。
“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那人是怎么思考的?這是哲學問題,根本在于人能否透徹地認識自己?!眳菄⒄J為,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愛、秩序、正義,這些人類的基本價值是永恒的,“在時間的延續性過程中,它們讓我們得以分辨未來和過去,否則就是混沌的”。
袁亞湘認為,就像函數一樣,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指數增長,很可能趨向無窮大,人類的邊界就連自己也無法預知。“新東西出現,我們就要接納,積極擁抱它、適應它、用好它的人,才能成為真正引領時代的人。”
“縱觀整個人類發展史,凡是社會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人文社會科學推陳出新、大發展的時代?!敝袊嗣翊髮W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探尋科技與人文協同發展之道,是基于對文明本質的莊重叩問,更是基于對育人使命的深刻自覺,“越是身處技術革命突進的時代,越要堅守‘以人為本’的初心;越是置身智慧賦能涌動的浪潮,越要讓人文之光和科技之光交相輝映,真正突出人的地位、體現人的價值、符合人的需求、實現人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