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叩問時代,筆墨照見人心 丁捷《問心三部曲》出版研討會在京舉行

9月23日下午,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主辦的《問心三部曲》出版研討會在中國國際出版交流中心舉行。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劉海濤主持。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魯迅文學院院長吳義勤;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馮士新;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張宏;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莫紀宏;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蘇鳳凰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秦俊俊;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原主任、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胡平;文學評論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梁鴻鷹;文學評論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丁曉原;《光明日報》文學評論主編王國平;《中國作家》雜志主編李云雷;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岳雯;文學評論家、《文藝報》副總編輯李朝全;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馮軍旗;《問心三部曲》作者、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丁捷;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副總編輯石松;北京華景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文平等文學界、出版界、法學界等專家和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這部由《追問》《初心》《撕裂》三部作品組成、以“良知—初心—裂變”為精神鏈條的文學力作,自2017年陸續問世以來,持續暢銷,成為現象級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此次全新套裝再版,不僅是對原有文本的系統整合,更是一次出版理念與文學觀的時代呼應。
時代需要“問心”,文學應當“在場”
劉海濤開宗明義地指出,《問心三部曲》的再版,是出版方對社會關切與時代主題的積極回應。三部作品分別以紀實、隨筆、小說三種文體,從不同維度切入權力、人性與初心的深層拷問,構成完整的精神探尋體系。
吳義勤在致辭中,高度評價《問心三部曲》為“當代中國現實題材創作的重要收獲”。他指出,在文學圖書發行普遍艱難的今天,這套書能夠八年長銷、屢登熱搜,不僅證明其文學魅力,更體現其與讀者心靈的深度共鳴。“它不僅是書架的暢銷書,更是心靈的暢銷書。”吳義勤強調,作品以“大文學觀”打破文體界限,實現了現實價值、文學價值、思想價值與精神價值的統一。
馮士新則從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角度指出,腐敗是全社會關注的痛點,反腐敗則是文學書寫的高地。《問心三部曲》之所以能引發廣泛共鳴,正在于它“把握了時代重大關切”,并以作者丁捷獨特的紀檢工作經歷為支撐,使作品“比一般作品更真實、更深刻”。他進一步指出,文藝作品應當當好“時代的號角”,而這套書的出版,正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發揮專業優勢、服務廉政文化建設的有力實踐。
張宏代表中國出版集團致辭,他從出版“國家隊”的使命出發,指出《問心三部曲》是中國出版集團踐行“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大文化觀”的典型代表。他表示,出版不僅要回應當下,更要啟迪未來,而這套書正是“一面映照人心的鏡子,一份社會的心理檔案”。
從“追問”到“撕裂”,一部心靈的切片
在吳義勤、馮士新、張宏、莫紀宏、秦俊俊與作者丁捷等嘉賓共同為《問心三部曲》新書揭幕并合影后,丁捷分享其八年創作心路歷程。
“今天是我幸福的一天。”丁捷以充滿情感的語氣回顧了《追問》2017年在中央黨校首發的情景。他坦言,寫作過程“不是勞動量的辛苦,而是心靈的糾結與痛苦”。他曾希望《追問》這類書“最終沒有市場”,因為那意味著社會已回歸清明。然而現實是,作品至今仍在網絡平臺熱銷,“這既是成果,也是遺憾”。
丁捷將三部曲概括為“心靈的切片”:《追問》是“心靈解讀”,追溯腐敗者從青少年到墮落的心理軌跡;《初心》是“心靈解碼”,從文化層面分析初心何以迷失;《撕裂》則是“心靈解密”,以虛構之力展現人性在道德與欲望間的撕扯。他特別強調,自己始終關注“個體而非宏大背景”,因為“決定個人與社會走向的,終歸是問心”。
關于為何不寫《追問2》,丁捷也回應道,在數百場讀者交流后,他意識到“物理疊加不如質變深入”。于是他以散文《初心》回應讀者“再追問”,又以小說《撕裂》實現創作上的“更深刻而非更廣泛”。他坦言:“文學需要擔當,不能回避矛盾,不能抄近路。”
出版理念升級:從單本到套裝,一次“出版意義的再造”
石松介紹了《問心三部曲》的出版背景與升級理念。他指出,出版社以“民主法制構建和諧社會,人文閱讀啟迪智慧人生”為出版理念,此次將三部作品系統整合,是對原有出版成果的總結,更是“出版意義的再造與深化”。
石松概括了四大出版特色:文本精校、整體規劃、設計升級與社會功能強化。他特別提到,《問心三部曲》設計“兼具現代審美與主題厚重感”,使其不僅成為黨員干部的警示教材,也是大眾讀者的精神讀本,真正實現“出版即教育”的價值追求。
多維視角下的“問心”之旅:文體突破與人性深描
專家研討環節在第一部分聚焦于作品的形式創新與人性刻畫,專家和學者們從文體突破與人物塑造角度展開了深入探討。
莫紀宏從法學與文學的比較視角出發,指出“筆桿子比刀把子更厲害”。他認為,《問心三部曲》在“不敢腐、不能腐”之外,直面“不想腐”的人心難題,但若要從更深層次破解腐敗,需引入哲學與文化維度,甚至借鑒佛教中對“真心”與“假心”的辨析。他犀利指出:“反腐敗若只盯著下半身,力度遠遠不夠。”
轉向文學本體研究,李朝全將《問心三部曲》視為“政治主題創作的典范”。他特別贊賞《撕裂》中張一嘉這一人物的復雜性:“他不是簡單的壞人,而是好丈夫、能干的干部,卻在潛規則中步步沉淪。”他認為,作品之所以能照見人心,正在于其“不回避人性灰度”。
李云雷則從中西懺悔錄的差異切入,指出《追問》是中國式的“心靈叩問”,回歸的是傳統文化中的“本心”。他進一步提出“大文學觀”的當代意義,認為丁捷的跨文體實踐,正是對純文學狹隘觀念的突破,體現了文學與社會的深度融合。
現實主義的當代力量:從個案深挖到時代記錄
《問心三部曲》的一大特色是作品與現實的關系,研討會上,專家們從個案深度和時代記錄角度進行了剖析。
胡平以歷史縱深指出,反腐從來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他高度評價《追問》中“手電筒打耳光”等細節,稱其“只有深入訪談才能獲得,比報道更震撼”。他呼吁丁捷續寫第二部,因為“這類作品作用非凡,且無人能替代”。
王國平從新聞工作者視角感嘆丁捷“有效對話的能力”。他引用老歌《再回首》的歌詞“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認為這正是《追問》的精神內核——在反復叩問中,回歸生命的本真。
丁曉原指出,以三種文體構成三部曲,不是物理疊加,而是化學反應。他稱贊丁捷實現了從小說家、詩人到報告文學作家的成功轉型,并以“人性圖譜”的深度挖掘,為反腐題材寫作開辟新路。
創作方法與文化深意:個體實踐與時代命題
聚焦于創作方法論和文化層面的深入思考,《問心三部曲》以其獨特的文體結構、深刻的社會洞察和強烈的現實關懷,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會專家認為,《問心三部曲》不僅是丁捷個人創作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新時代文學回應現實關切、參與價值構建的一次有力實踐。
深入創作層面,岳雯聚焦丁捷的“創作轉型”,稱其從“閑云野鶴”到直面現實,是“作家與人生之書的相遇”。她特別分析《撕裂》中張一嘉對部下“護其短而用其長”的權謀細節,認為小說正是在這種微妙處見出人性的復雜與時代的暗面。
放眼文化維度,梁鴻鷹強調,作品不僅揭露腐敗,更深入文化土壤:“面子、義氣、關系網……這些文化痼疾也是腐敗的溫床。”他認為三部曲從政治宣傳走向人性深挖,提供了“重要的敘事樣本”。
張陵則指出,在反腐題材創作難度加大的今天,《問心三部曲》堪稱“碩果僅存”。他特別分析《撕裂》中張一嘉“合法化陰謀”的新特征,認為這反映了新時代反腐小說面臨的敘事挑戰與突破可能。
馮軍旗從學術研究角度透露,《追問》已成為紀檢監察專業必讀書,甚至有博士生以其為論文主題。他稱贊丁捷的創作“與學者扎根田野異曲同工”,是“現實主義在當代的強力回歸”。
文學不應邊緣化,出版要服務世道人心
劉海濤在總結中表示,專家們的真知灼見充分展現了《問心三部曲》作為“精神檔案”的獨特價值。他引用丁捷所言“文學需要功效,拒絕邊緣化”,強調出版人應善抓優質選題,讓好書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石松代表出版方致謝與會嘉賓,并承諾將繼續做好該書的宣傳推廣,使其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上實現雙豐收。
《問心三部曲》的系統化出版,不僅是一次深度策劃集結出版,更是一場文學與時代的深度對話。從紀實到隨筆再到小說,從個體心靈到社會價值,丁捷以八年時光完成了一場艱苦而真誠的“問心之旅”。而這場研討會,則以其高規格、多視角、深層次的討論,進一步確立了該作品在新時代文學譜系中的坐標——它既是反腐題材的里程碑,也是現實主義文學觀的實踐樣本,更是出版界守正創新、服務社會的生動注腳。
在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的今天,在價值重構與精神安放成為普遍焦慮的當下,《問心三部曲》以其冷峻的筆觸與溫暖的初心,繼續叩擊著無數讀者的心靈。正如丁捷所期待的那樣:今天書寫初心如何被撕裂,正是為了明天歌詠初心如何被壯大。而這,正是文學的力量,也是時代的回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