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運河 奔流舞臺 ——記話劇《北上》專家研討會
作為第十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高校展演月”的特邀劇目,由李伯男執導,解濤、解子昂編劇的話劇《北上》于9月19日晚在京上演。該劇改編自作家徐則臣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以意大利人“小波羅”沿運河北上的旅程為主線,采用古今交織的敘事方式,展現了三代人跨越百年的命運流轉與人間冷暖。
自2024年9月首演以來,《北上》已陸續在北京、上海、淮安、昆山、湖州、寧波等運河沿線城市演出。此次推出的“周年版”在劇本結構、人物邏輯和舞臺視覺等方面都做了進一步打磨。劇中,意大利人“小波羅”與翻譯謝平遙的百年追尋,與他們的后人“沿著運河找自己”的旅程形成一種鏡像關系,家國情懷伴隨“河運、國運、人運”的史詩敘事層層展開。
在9月20日舉行的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圍繞此次“周年版”演出展開深入探討。大家認為,該劇在多輪打磨的基礎上,形成了更加清晰的敘事結構,實現了對運河文化符號的當代轉譯,為文學改編話劇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
啃下改編“硬骨頭”,讓文學在舞臺上“有機生長”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如何成功“立”于舞臺之上,這既是該劇引人入勝的看點,也是改編創作中的一大難點。中國作協原副主席廖奔認為,將長篇小說改編為話劇的一大難點,在于對復雜情節和眾多人物進行有效壓縮與篩選。“尤其是小說《北上》,時間跨度長達百年,敘述重心并非家族恩怨,而是以大運河為核心展開,這與常見話劇敘事方式差異顯著,改編難度極大,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認為,該劇編劇迎難而上,成功將原著中許多難以舞臺化的內容轉化為戲劇表達,甚至在多處實現主題的深化。劇本通過“十條準則”等表現方式,在開場即塑造出主人公謝平遙學貫中西、憂心時局的鮮明形象,不僅讓角色立于舞臺,更強化了小說中原本輕描淡寫的內容。在二度創作上,主創團隊通過時空切割、舞臺布景與多媒體視覺的配合,輔以歌隊的敘述性朗誦,劇本中未充分展開的情節得以有機串聯,形成連貫而完整的舞臺體驗。尤其以大船的立體構架作為核心視覺形象,有效實現了時空轉換,增強了敘事層次與表現力。“這些努力使得該劇最終的呈現令人眼前一亮,在話劇舞臺的藝術表達上實現了跨越式的突破。”
“將一部小說改編成舞臺劇,并非簡單的挪用或移植,而是需要戲劇藝術家付出非常艱辛的努力和勞動。”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注意到,近年來,舞臺上出現了大量由小說改編的戲劇作品。“《北上》在情節敘事與舞臺呈現方面處理得尤為出色,不僅在有限篇幅內將河流與人的命運巧妙交織,更通過歷史與現實時空的交錯與切割,實現了現代與歷史的對話。”在他看來,劇中多處現代人物與歷史人物穿插的場景處理自然貼切,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在舞臺呈現和臺詞設計上都頗具深度,技術實現難度很大。毛時安認為,一部優秀的舞臺作品應當具備高度的綜合性,各種藝術手段既要有新意,又要和諧統一,最終使改編作品成為有機而渾然天成的整體。“這部劇作具有莊重而大氣的歷史品相,整體風格宏大沉穩。觀看時,仿佛目睹大運河自杭州一路向北奔流至通州,沿途的風俗人情、文化底蘊與人物命運變遷,皆融匯于這部充滿運河文化內涵的話劇中。”演出中有一幕令他印象深刻:當預示“有一條船要下來了”時,觀眾無不翹首以盼。隨著船體緩緩降下,人物群像于船上逐步展開,故事娓娓道來。這艘船的設計似船非船,寫意而現代,巧妙喚起了當代觀眾的共鳴與親切感,也成為該劇的一大亮點。
遼寧省劇協副主席鄭永為認為,該劇劇本為整個舞臺呈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功實現了從文學藝術到劇場藝術的創造性轉化。“這部小說結構新穎、底蘊豐厚,改編難度較大。而話劇版本精準提煉并保留了原作中幾乎所有精彩、打動人心的內容,在保留故事性的同時,幾乎沒有冗余或枯燥之處。”在他看來,該劇的劇本進行了高質量的藝術再創造,例如天香這一角色,在原著中僅寥寥數筆,但在舞臺上被塑造成一個形象鮮明、意義重要的人物。這種改編既貼合其原有命運軌跡,又極大地豐富了舞臺表現。“該劇不僅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跨媒介轉化,也為戲劇創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與實踐樣本。”
以舞臺調度與視覺意象縫合運河百年敘事
面對改編后的劇本,導演需以獨特的藝術視角與舞臺思維,進行藝術的“再翻譯”與空間的“再創造”。他不僅要精準把握文學內核,更需運用綜合舞臺語匯,將文字轉化為既有敘事張力又具審美意蘊的立體現場。導演既是創作者,也是引領者,須在有限的物理空間中,構建出跨越時空的敘事場域,引導觀眾沉浸于戲劇情境之中。
與會專家認為,該劇在二度創作中努力在以下兩個方面實現突破。一是對詩意與美的追求。并將對美的追求貫穿始終。二是在從小說到戲劇的整體舞臺呈現中,積極探索富有意味的演出形態與形式,力求通過創意性的舞臺語言,將文學的敘事魅力與戲劇的現場感染力有機融合,從而讓觀眾在視聽與情感的雙重體驗中獲得更深刻的藝術共鳴。
解放軍原總政治部藝術局局長汪守德認為,話劇《北上》成功地將文學原著的厚重、深邃、靈動與通透在戲劇舞臺上進行了出色呈現。“導演在二度創作中傾注了大量心血,展現出豐富的藝術想法,并充分調動自身積累,將這部厚重的作品打造得極具觀賞性。”在他看來,這部劇的舞臺畫面干凈利落,構圖感極強且富有美感,整體視覺營造十分講究。舞美與燈光巧妙配合,不僅真實還原了運河風情,更賦予其詩意的格調,實現了人與景的完美交融。主創團隊精心選取各地獨特景致、人文風貌與地域音樂,為舞臺場景注入鮮活與光彩,呈現出強烈的歲月質感,既鮮明體現了地域特色,又承載了豐富的人文內涵。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章抗美談到,話劇《北上》是一部在視覺呈現上極具探索與創造力的作品。該劇大膽地將三維與二維空間、立體與平面造型、具象與抽象元素交錯并置,更通過時空并置手法,使古今敘事在同一時間內平行展開。這種處理雖極具冒險性,卻展現出導演深厚的功力,成功將多重差異元素融合為有機的整體。導演善于通過人物動作在動態中刻畫角色,使謝平遙、小波羅、船長等劇中主要人物形象生動而令人印象深刻。同時,導演還擅長調度舞臺上的群體演員,塑造出眾多與劇情情感高度契合的個人形象與群像,進一步強化了舞臺表現力。“這一切形式上的創新與整合之所以能夠成立,歸根結底得益于文學內核的支撐和人物塑造的成功,從而使作品在視覺與敘事層面均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
在“動態生長”中實現與觀眾的對話
一部戲劇作品的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從被搬上舞臺那一刻起,修改與打磨便如影隨形。這是一個動態的、生長的過程,也是作品從“完成”走向“完美”的必經之路。創作團隊會根據觀眾反饋、舞臺實際效果以及演員狀態,對劇本節奏、舞美設計、表演細節等方面進行反復調整。這種基于多方互動與反思的持續完善,不僅讓作品日臻成熟,也使其在與觀眾的一次次生動對話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中國文化報》原副總編輯趙忱已是第三次觀看話劇《北上》,她深切感受到該劇自首演一年來持續打磨所實現的顯著提升。在不斷精進的過程中,作品愈發趨向“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追求。“修改后的《北上》在舞臺意象的營造上更加凝練而富有詩意。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即便是幕間無戲的片刻,也通過水韻流動與干冰渲染等藝術手法,將運河的意象轉化為情感與思想的無聲流淌,使整個演出節奏張弛有度,意境深遠。”在她看來,該劇通過深入刻畫每個人物的命運軌跡,構建出一個具有高度象征意義的“中國”形象,生動傳達出中華文化的連續性與包容性。在歷經多次修改后,該劇不僅戲劇結構更加完整,文化表達也更具穿透力,能夠引導觀眾從個體命運延展至對文明脈絡與未來發展的多層次思考。“作為一部深度展現大運河文化的話劇,《北上》在藝術呈現與文化承載方面均展現出新的高度。它不僅是舞臺藝術的成果,更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文化載體。”
《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高級編輯劉玉琴在觀看“周年版”《北上》后,認為與初版相比,此次演出在敘事上更加簡潔、流暢和清晰,充分吸納了此前專家提出的建議并作出有效調整。她談到,該劇實現了藝術上的“再出發”與“再生長”,不僅依托優質文學基礎進行提煉與重建,更通過創造性舞臺開發,躍升為一種優質的視覺呈現,體現出獨到而深厚的藝術追求。在她看來,該劇以“幾家人、一條河、一百年”為框架,在歷史與現實交織中傳遞出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遺韻。劇中融匯歷史、現實與外來的三重視角:1901年幾個家族向北眺望未來,現實視角回望歷史,而意大利人“小波羅”及其最終成為中國老人的弟弟,則代表西方視角凝視中國。多種視角交融碰撞,共同構建出人類命運交織的意象體系,賦予作品難得的思想深度。“尤其在經過多次修改后,臺上與臺下形成了良性互動。主創團隊拓展了話劇文本的表達空間,并以詩意、宏闊且流動的舞臺語言,展現出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深厚的戲劇力量。”
浙江省導演學會常務副會長、一級導演倪東海談到,該劇歷經數輪精心打磨,實現了從文本到舞臺的整體性飛躍。“修改后的情節推進更為合理,人物關系更具說服力,敘事結構與時空處理更趨精煉與清晰。導演的手法干凈洗練,克服了先前可能存在的喧賓奪主問題,使舞臺焦點高度集中,有效服務于核心主題的表達。”他敏銳地觀察到,導演在演員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引導演員超越單純依賴技術表演的層面,深刻理解并內化角色情感,實現了從“成熟”到“優秀”的質的飛躍。多次修改緊緊圍繞“立人物”這一核心,通過精準的細節刻畫,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正是演員們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精湛詮釋,才使整部戲牢牢立在了舞臺上。”
一級編劇林蔚然分享了散戲后的觀眾反饋:一位9歲的小觀眾看完演出后,竟然能準確描述出劇中雙線敘事的結構。這讓她意識到,經過修改后的作品在敘事方面變得更加清晰易懂。她認為,“周年版”不僅更加成熟、輕盈與自由,還在舞臺呈現上實現了詩性與戲劇性的高度融合。此外,該劇的敘事節奏也更為緊湊,雙線交織自然流暢,時空轉換清晰而富有韻律感。“演員表演細膩精準,情感層次豐富,肢體語言與臺詞節奏相得益彰,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充分展現了主創團隊在藝術探索上的成熟與突破。”
此次研討會由中央戲劇學院與杭州話劇藝術中心聯合主辦。話劇《北上》曾入選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2025年度資助項目、中國文聯2024年重點創作目錄支持類項目、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舞臺藝術揭榜掛帥資助項目等。在今年9月舉行的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上,該劇作為開幕大戲上演。在日前發布的第九屆華語戲劇盛典年度榜單中,該劇獲5項提名,并榮獲評委會推薦劇目和最佳投資方。今年10月,該劇將亮相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參加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終評。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