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學名刊名編座談交流會在威海舉行
9月24日,全國文學名刊名編座談交流會在威海舉行。此次座談交流會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2025山東作家活動周的一項重要內容。會上,《中國作家》主編李云雷,《小說選刊》副主編李墨波,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雜志主編徐晨亮,《十月》副主編宗永平,《收獲》編輯部主任王繼軍,《鐘山》副主編贠淑紅,《散文海外版》編輯部主任、執行主編王燕,山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萬松浦》編輯部主任王月峰,《人民文學》編輯胡曉芳,《詩刊》編輯、中國詩歌網總編助理丁鵬,《長江文藝》編輯徐遠昭,商務印書館大眾文化編輯室主任助理胡運彪,與來自山東省各地的100多位作家相聚黃海之濱,共話文學發展新路徑、新趨勢。

座談交流會分三組進行,與會作家、編輯懷揣著對文學的執著與熱忱,圍繞“AI時代:文學寫作的變化與未來”“青年作家:邊界與成長”“AI背景下的文學期刊”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
一組座談交流由山東省作協副主席、《山東文學》主編劉玉棟主持。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雜志主編徐晨亮談到青年作家的擔當和責任,“青年作家的寫作過程正如AI算法一樣,是一場漫長的學習經歷,而優秀的創作者有自己獨特的算法”。《小說選刊》副主編李墨波同樣注重青年作家的成長,強調他們個人經驗的獨特性,將AI的出現看作當下寫作的分界線;同時,他認為文學期刊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在《收獲》編輯部主任王繼軍眼中,AI則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只要學會問問題,AI就能為我們提供新的知識和新的思考,青年作家要用好AI工具,多讀文學以外的書籍,在感知個人經驗的基礎上掌握更多知識。《長江文藝》編輯徐遠昭認為要更加辯證地看待AI時代的沖擊,AI更多從事基礎工作,并非對人類創作的替代,“技術解放創作力,文學寫作風險與機遇并存”。
二組座談交流由山東省作協副主席、煙臺市作協主席王秀梅主持。《十月》副主編宗永平在探討文學與時代的關系時指出,當下是一個轉化時期,但生活仍是寫作的來源,個人經歷與感觸不可替代,但“AI成為寫作工具具有可行性”。《散文海外版》編輯部主任、執行主編王燕認為AI無法傳達人的真實情感,因而如何運用AI進行再加工才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作家要保持散漫、敏銳、自由,用心靈探索世界。《詩刊》編輯、中國詩歌網總編助理丁鵬簡要介紹了AI的發展歷程,對AI給編輯帶來的困境表示擔憂,“AI的著作權并不明晰,特別是詩歌稿件中有大量AI作品或AI二次創作的作品,無疑給編輯增加了不少挑戰”。商務印書館大眾文化編輯室主任助理胡運彪則談到書籍與讀者尤其是與年輕讀者的關聯性,同時提出AI在知識、史實引用等方面存在失真問題。
三組座談交流由山東省作協副主席、菏澤市作協副主席張曉楠主持。《中國作家》主編李云雷從文學延伸到更多領域,認為“AI不只對期刊是挑戰,對法律同樣是挑戰”,面對諸多問題,需要尊重現實和法律,多方共同探索解決路徑。《鐘山》副主編贠淑紅回溯了紙刊發展歷史,認為當下紙刊要像經受住商業化沖擊一樣,與時俱進,發掘更多能夠引發共鳴的作品,最終要靠青年迎接挑戰,要對青年作者抱有最大的希望和足夠的耐心。《人民文學》編輯胡曉芳從辦刊出發談感受,相信文學價值、文學本身不會發生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辦刊導向就是期刊立足AI時代的根本,用AI技術讓文本內容可視化,也可以讓文學“出圈”。山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萬松浦》編輯部主任王月峰則將人類與AI看作自我與他者的哲學問題,認為創作沒有邊界,文學有無限可能,傳統出版業沒落的真正原因是情緒價值獲取方式更加多樣化,成本更低廉,文學期刊應該考慮如何與其他同類產品共存。
座談會上,山東作家們暢所欲言,有的分享了個人獨特的創作經歷,有的則結合自身創作過程中運用AI輔助的實踐經驗進行交流。文學名刊專家從選稿標準、AI稿件考量、創作題材建議等多維度為作家答疑解惑,并就新時代如何更好踐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進行交流。與會作家們表示,參加此次座談交流會收獲頗豐,拓寬了視野,啟迪了思想,激發了文學創作新動能,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積極回應時代和人民對文學的新期待,用情用力講好新時代山東故事、中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