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中原大地心跳 構建文學活力生態 中國作協“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系列活動在河南西峽展開
傾聽中原大地的有力心跳,融入河南西峽的煙火日常。金秋9月的清風中,一批中國文壇的“生力軍”來到了文學“縣”場。西峽文學愛好者早已關注,并在線上報名參加多種文學活動,期待著在西峽的湖光山色里與文學相逢,與著名作家面對面交流。“縣城是我國7億城鄉居民生活的家園,是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的窗口,蘊藏無數故事、充滿生命張力的素材富礦和靈感泉源,它連接質樸的鄉土和繁華的都市,構成我們時代堅固厚重的文學基座。”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邱華棟動情地說。
“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不只是一項走進縣域的文化活動,更是一個正在成長的新型文學IP,讓“縣”成為文學的現場、傳播的熱土和創造的搖籃,讓文學資源流動起來,讓縣域故事被傾聽,讓基層創作者被照亮,通過建立作家與讀者的聯系,共同構建扎根大地、雙向奔赴、充滿活力的文學生態。
參與
文學“縣”場,西峽“友”約
秋風揚起鸛河清波,文學伴隨西峽前行。連日來,西峽縣內好不熱鬧——數家文學刊物展區內,書籍、文創琳瑯滿目;不同年齡的文學愛好者們興奮地排著隊,有穿校服的中學生,還有穿演出服的當地演員加入其中,他們幾乎人手幾本新書,有的投入閱讀,有的與“友”互動,有的打開扉頁,等待熱愛的作家簽名……
李佩甫、周大新、關仁山、王躍文四位受邀作家與讀者面對面暢談。李佩甫每次來到南陽西峽都帶著一種“朝拜”的敬意,三十多年前他來參加著名鄉土文學作家喬典運的作品研討會,“他是我文學路上的‘老大哥’,這片土地孕育了諸葛亮等歷史人物,也孕育了他”。周大新動情地表示,喬典運的鄉土文學創作對許多作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流動著楚漢文化的西峽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形成了西峽人新的文脈和精神特質。”關仁山感慨,喬典運帶著對土地的深愛書寫農民的命運,我們應當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發現屈原曾到訪西峽,讓王躍文十分心動:兩千多年前屈原也曾在他的家鄉溆浦度過了九年,創作了流傳千古的詩歌經典。如今,他因文學的召喚來到西峽,感覺西峽如故鄉般親近。
傾聽
雙向奔赴的文學公開課
鄉土文學關聯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見證社會生活的滄桑巨變。新時代的鄉土文學創作,如何打破傳統書寫模式,以獨特眼光發掘新的生命哲思,走出新時代的藝術創新之路。關仁山以“故鄉”為情感紐帶,以“叩問蒼生”為思想內核,結合自身多年創作經歷與文學感悟,上了一堂深入淺出的文學公開課。
“我專注于鄉村小說創作,時常對鄉土有更多思考。只有站在中國的大地上,結合中國經驗才能回答。生活新鮮而豐富,我們寫作中的問題需要在深入生活中破解。”關仁山聊起《白洋淀上》的打磨經驗,他最初寫了三萬字的提綱,自己與朋友讀了都不滿意。他暫停寫作開始讀書,同時走進雄安深入生活:“各色人物逐漸進入我的視野,寫作時我選定了九個人物的敘述視角。長篇小說的結構不僅體現在框架搭建上,更考驗作家對生活的認知、想象力與洞察力。”作品要傳達時代精神,寫出新時代的“筋骨”與“溫度”,作家既要對白洋淀百姓的生活熟悉與理解,也要用新的結構統領故事與人物。《白洋淀上》的情節發展與人物行動安排,采用“旋轉舞臺式”結構,幾條故事線中的人物,因白洋淀“舞臺”,產生對話、沖突、融合,或因親緣、戀愛、工作產生聯系,小說將充滿煙火氣的日常細節,演繹成波瀾壯闊的時代內容。
如何用文學的筆觸,為故鄉立傳、為百姓畫像?王躍文的文學公開課“鄉土中國與文學‘家山’”同樣是基層作者與讀者濟濟一堂。河南省作協主席邵麗表示,故鄉是文學創作的根,蒼生是文字最動人的魂,“扎根鄉土、心懷百姓、書寫真情”,給文學追夢者最堅實的指引,大家一起探討時代發展中鄉土中國的文學表達。
“那顆星星發出的光,一直在奔赴我們的路上,我們世世代代仍被它的光照耀著。我們活在前人的光芒里……”王躍文動情地講述,《家山》傳遞的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之光。“創作中國小說,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人物,最有效的手法是尊崇中國美學經驗。中國人世世代代都在同一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與自己的生命構成了穩定而獨特的精神聯系、情感聯系、審美聯系。”
王躍文分享了他創作《家山》時傾心投入的體驗,人物與故事發生地都有大量原型,喚醒了他的故鄉記憶,鄉村歷史記憶、血緣親情記憶、人文審美記憶。他思索最多的是從家族敘事、地域故事,到一個時代的中國故事的書寫,寫作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拓展與深入的過程:“我沒有局限于‘我村’的故事,而是收集研究了20世紀中國南方鄉村的政治經濟史、土地租賦史、革命斗爭史等史料,也采信了奶奶、父母及村上老人講述的舊事,秉承大歷史觀,用全景敘事與明暗交織的線索,講述一個時代中國鄉村的人間故事,書寫一部社會生活史、鄉村風俗史、革命斗爭史和時代變遷史。”
記者注意到身穿深色運動夾克,相貌文靜的她端坐在會場投入地聽課,手拿筆記本,不時記下要點。她聽全兩場關仁山、王躍文兩位作家的文學課。她叫董傳秀,獨自駕駛三輪電動車行駛五六十公里來到喬典運文學館。她的目光中透著堅毅的柔情,輕聲告訴記者,她非常珍惜在文學“縣”場,遇見作家,聆聽講課的機會。30歲時她曾經遭遇車禍,導致下肢截癱,是閱讀文學點亮了她的心燈,自學文學寫作,做力所能及的公益,也鼓勵困境中的人。如今,她正在摸索小說創作,“聽了兩位作家的講課,我增強了文學創作的信心,對解決寫作中的實際困難也有了新思路”。西峽縣作家協會主席封延通在聽課中領悟,“古典詩歌與現代詩歌,對小說的人物塑造和文本質量提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助于他學習中華美學,提升自己的文學語言。
分享
歸鄉續暖,探訪文脈
不同類型的農具,形態各異的鎖具,多種票據與炊具,留存著曾經的勞作,講述著歲月的故事。作家和編輯們來到五里橋鎮白廟民俗文化村,駐足于多個興趣點。王躍文推起了村口的石磨,又轉到了眾人圍觀的河南方言墻,加入了猜方言人群。“挖蹦子”“彪人”“夜兒黑”“木腔”,大家饒有興趣地追問,在恍然大悟中品味著方言的特色。
這是深入西峽的漫步,歸鄉續暖的探訪,李佩甫、王躍文,中國作協社聯部以及名刊編輯一行,從五里橋鎮白廟村到丁河鎮木寨村,作家們詢問村民們獼猴桃的品種與產量,村里的青年熱情地送上清熱去火的“三根湯”,一同感受西峽鄉土的滋養。
一棵數百年的楓楊大樹下,文壇名家、本土作者、編輯記者坐著農家竹椅,隨心而談,說西峽的山水人文,話鄉土的中國審美。李佩甫為西峽濃郁的文學氛圍、西峽人的格局氣度點贊。王躍文感慨,西峽山清水秀、山花爛漫,參觀了西峽口抗戰紀念館,深感西峽與家鄉都是英雄的土地。作家趙大河表示,參觀喬典運文學館,傾聽文學公開課,行走西峽,探訪文脈,抵達文學“縣”場的系列活動,都是給創作“充電”,“我正忙著創作一部反映新時代山鄉巨變的電視劇,這次西峽行,看到的新鮮風貌、聽到的真實故事,全是實打實的好素材,可以賦能我后續的創作。”河南省作協副主席馮杰風趣地說:“我們剛才的談論與抒懷,今天的收獲與感悟,楓楊樹都聽到了……”
改稿
文學抵達基層工作現場
9月22日晚,會議大廳里燈火通明,“文學工作坊”活動在熱烈展開,記者探訪了打通“最后一公里”,文學抵達基層的工作現場。來自《人民文學》《當代》《小說選刊》《中國作家》、作家出版社等名刊名社的編輯與基層作家、文學愛好者展開“一對二”指導交流。
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寫作者,為了心中的文學夢,共赴學習、實踐的現場。西峽網絡文學作者張勇的本職工作是理發師,他已經創作了十多部網絡小說,目前正嘗試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融合,他興奮地感謝《延邊》雜志編輯劉羿群的具體指導,“她對我的作品提出了寶貴建議,幫我破解了迷津,明確了未來創作的方向”。劉羿群表示,提前看稿,單獨交流,有助于編輯對作者的有效把脈:“這次我對他的作品結構、題材取舍、人物塑造、語言風格等方面,給出了具體建議,鼓勵他充分挖掘獨特的生命體驗,拋開顧慮,打破寫作邊界,將不同類型的寫作優勢結合起來,探尋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寫作之路。”
“沒有大刊的高高在上,而是耐心細致,循循善誘,不僅讓我看到了兩篇稿件存在的問題,也觸動我對長期形成的創作理念的重新審視和反思。”有多年創作經驗的老作家韓向陽特別感謝《人民文學》編輯曹譯對他的指導。創作鄉土文學的青年作家王清海深感幸運,“與名刊編輯面對面交流,曹老師對我的小說結構、敘述語言進行了細致梳理”。《人民文學》編輯曹譯發現與基層作家面對面改稿,針對小說如何處理人物、語言的陌生化,細節的有效有了更深入的討論,“讓我觸摸到基層創作的脈搏,更理解他們的生活體驗和創作訴求,給出的建議才真正管用”。
南陽市文聯副主席杜思高告訴記者,“改稿會很解渴”,《當代》副編審王小王直言不諱指出他詩歌創作中的問題,讓他有豁然開朗之感。從事文學創作近四十年的李雪峰欣喜于得到作家出版社編輯向萍的指導,“她從文章的布局、敘述、主線、語言等逐一講解,很有文學的深度”。向萍則認為,這樣的改稿有一種探寶、尋寶的感覺,“是一次美好的文學課”。
《中國作家》編輯陳集益獲得首屆喬典運文學獎中篇小說獎,他表示,很受鼓舞,喬典運、劉震云等作家懷著深情對故土的書寫,對農民的刻畫,深深地影響著他的鄉土文學創作。他說:“當下的鄉土寫作要回到鄉村現場,了解新時代農村的巨變,像記者那樣敏銳地捕捉正在發生的、極具時代特點的事件,將其升華為文學敘事,不能根據回憶、印象或者道聽途說來創作。要避免‘經驗依賴’與‘概念化寫作’,鄉土文學的魅力在于真實、深刻且富有生命力地描摹鄉村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