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傳統村落,守護鄉土文脈
近日,《湖南省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利用條例(草案·一審修改稿)》(以下簡稱《草案》)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引發廣泛關注。目前,湖南省擁有704個中國傳統村落,總量位居全國第三。以立法形式破解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難題,不僅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一份莊嚴承諾,更是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宏大敘事中賡續鄉土文化根脈的一條嶄新路徑。
傳統村落是中華文明綿延發展的活態載體,保留著大量歷史文化信息。保護好這份珍貴的遺產,不僅是守護一份遺存,更是守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智慧。我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村落只有8155個,這些為數不多的傳統村落,存在著保護不力、活化不足、開發異化等問題,分散的政策引導已顯乏力。如何讓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的傳統村落在現代化浪潮中不僅“活下來”,而且“活得好”,并煥發持久的生命力,是當前更具普遍性的時代課題。
因此,《草案》提出了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活態傳承等原則,通過整體性保護傳統村落的選址格局、山水環境及生產生活方式,鼓勵非遺活態保護、發展特色產業,實現歷史文化價值與現代生活的深度交融,這些都折射出當下對于傳統村落這類活態文化遺產保護范式的深刻轉變?!恫莅浮愤€針對如何處理好村民居住需求與保護村落風貌的關系等給予規定,既保障了傳統村落原住村民的發展權,又避免了博物館化的“冷凍式”保護,彰顯出保護依靠人民、成果惠及人民的治理智慧。
法律能否最終落地見效,如何實施是關鍵。可以嘗試探索科學化管控風貌,建立分級保護機制。將傳統村落劃分為核心保護區、風貌協調區和環境影響區等,既明確不同區域的建設標準,又允許村民根據生產生活的意愿適度改造基礎設施。例如,核心保護區內的傳統建筑嚴禁拆除重建,風貌協調區允許村民在保持房屋高度體量、立面材質等風格統一的前提下,優化通風采光等內部功能,避免將“修舊如舊”變成“返老還童”,破壞了建筑的原本特征。
推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還得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讓資金來源多元化,實現“輸血”與“造血”并重是可資借鑒的舉措。省級財政應設立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傳統村落的歷史環境修復與基礎設施完善。嘗試探索社會資本參與模式,吸引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參與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打造當地的文旅IP,在“以用促?!钡幕A上夯實物質保障。
在具體管理上,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村落保護提供了助力。運用三維掃描、無人機航拍等技術,為傳統建筑建立數字檔案庫,可實時監測梁柱病害、墻體裂縫等隱患。例如,北京市門頭溝區建立“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數字平臺”,通過無人機傾斜攝影、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全方位采集數據,以數字形式為遺存保護賦能。此外,還可推廣智慧旅游系統,通過VR全景展示、短視頻傳播等方式,提升傳統村落知名度,通過“智慧旅游+全民宣傳”模式,讓傳統村落在社交媒體上出圈,帶動民宿、文創產品發展。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尊重村民改善居住條件的合理訴求,又要引導專家、社會組織參與決策。建立由村民代表、規劃師、非遺傳承人組成的保護委員會,共同制定“一村一策”的活化方案,在鄉村全面振興的畫卷上勾勒出一條“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弧線。
在傳統村落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農耕時代雞犬相聞、小橋流水這類風景的延續,更是一個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的文化自覺。期待《草案》完善后盡快落地生根,讓沉睡的傳統村落重煥生機,真正成為承載文化根脈、滋養鄉村全面振興的活態遺產。
(作者:吳 燦,系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