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寫的兵團人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也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1周年。兵團人經過70多年的努力,改天換地,在新疆續寫了人類文明的新歷史。兵團人的屯墾戍邊史是中華民族屯墾戍邊、保衛邊陲、穩定邊疆歷史使命的現代延續。
70年后的今天,兵團人已經有了第四代。當年,兵團人的二代在綠洲中出生時,他們的眼前除了明媚的陽光,除了遠處的雪山,除了大漠曠野,他們什么都沒見過。他們是戈壁灘上的新一代。父母要向荒漠要糧,根本沒時間管孩子。孩子們自由野蠻地生長,集體生活使兵團的后代有了一種氣勢,他們成了曠野中創造歷史的新一代。一個人走進眼前的大漠曠野時,會顯得十分渺?。划斔斜鴪F孩子聚集在一起時,就有了一種氣勢——他們成了大漠曠野的主人。兵團的孩子面對曠野是天真爛漫的,他們把所有的苦和累都轉化成了一種儀式。比如,當他們拾棉花的時候,可以在白色的棉花地里演繹出“姑娘追”;在水稻田里拔稻草的時候,可以把這種艱苦的勞動演繹成“潑水節”……
小時候,一位老連長讓我印象深刻,我在他那里讀懂了兵團史。老連長把我們的體育課變成了勞動課,他說世界上沒有單純的體育,所有的體育都是從勞動開始的。老連長按照軍體操練方式把學生帶到地頭,帶領學生去拔稻草。他讓大家立定、稍息,然后向前看。當時我們站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向前看,是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漠。極目遠眺,有藍天白云,還能看到雪山——那是昆侖山。
老連長說我們是“天下第一團”,“你們出生在這里,是一種光榮”。老連長自稱是天下第一團并不是吹牛,在兵團220多個團場中,老連長所說的“天下第一團”就是兵團第一師第一團,排行第一。
老連長告訴同學們:“我們的前身是八路軍的359旅。”359旅719團的1800名官兵徒步橫穿了“死亡之?!?,去和田剿匪了?!昂吞锟嘌?,哪有大米呀,連苞谷饃都吃不上。你們都看過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電影演的就是他們。古蘭丹姆也在那里,解放軍就是去剿匪救古蘭丹姆的。”
老連長又喊“向后轉”,讓同學們向北看。大家站直了身段向北方眺望。天也很藍,能看到天山的冰峰。老連長指著天山雪峰告訴大家,那是天山的冰達坂,最高峰是托木爾峰。同學們見那高峰在陽光下晶瑩剔透,冰雪連綿。老連長又說:“我們359旅717團翻越冰達坂去北疆伊犁剿匪了。”
老連長在稻田地頭大聲道:“717團和719團的同志們急需大米,古蘭丹姆也要吃抓飯,大家怎么辦?”
同學們高呼:“拔草,拔稻草!”
大家的回答很響亮,充滿了童趣,響徹云霄,能嚇走頭頂上正懸停的老鷹和沙棗樹上站立的麻雀。
于是,老連長大手一揮大喊:“同學們,沖呀!”
同學們興奮地齊聲喊:“阿米爾,沖呀!”同學們喊的是電影里的臺詞。
大家喜歡集體活動,走出教室時就像一群關在羊圈里太久的羊,一下就放開了、舒展了。同學們天生喜歡儀式感。兵團人的后代總是堅韌不拔、樂觀豁達、天真爛漫的。
兵團二代出生在綠洲,走出綠洲就是大田,出了大田就是大漠。少年們把整個大漠當成了自己的人生舞臺,那是他們的天堂。在這個舞臺上,他們徹底放開了,勞動只是他們的娛樂生活。
老連長所說的717團到達伊犁是在1952年。除一部留守庫爾勒外,主力分為三批,從阿克蘇、溫宿、庫車出發,取捷徑直插北疆伊犁地區。717團首先進入溫宿大峽谷,然后經過木扎爾特谷底山道,翻越冰達坂,從夏塔古道走出天山。這一路艱險無比卻也美不勝收。只是,這種美當年717團戰士是沒有欣賞興致的,他們相當于又“爬雪山過草地”了。717團現為兵團第四師,師部在可克達拉市。
我們所在地是359旅的718團,留守阿克蘇,為兵團第一師,師部現在阿拉爾市。717團的一部留守庫爾勒,現在是兵團第二師,師部在鐵門關市。只是,老連長當時并不知道穿越大漠去和田的719團,現在已經是兵團第十四師,師部在昆玉市。兵團十四師成立于2000年,老連長已經永遠看不到了。359旅的3個團分布在天山南北、大漠東西,在不同的4個方向發展壯大成了兵團的4個師,建成了4個新城,總人口近百萬,占兵團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老連長一手指著南邊的昆侖山,一手指著北邊的天山,一只腳站在阿克蘇河畔,另一只腳仿佛踏上了鐵門關。他面朝西,兩腿邁開,右腿在前,左腿在后,左手指南,右手指北。老連長的動作有點像廣播體操的擴胸運動。老連長在我的腦海里站成了一座雕塑,站成了一個“大”字。這是一個大寫的兵團人。
老連長為什么朝西而站呢?他說守門人當然要面向國門了,那是祖國的西大門。他還給同學們背了一首詩:“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p>
別看老連長只有小學文化,現在想來,老連長站立的形象非常生動,那形象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即便在多年之后,我忘記了很多事情,卻沒有忘記老連長在稻田地邊站成的雕塑。那雕塑立在了我們心中,屹立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