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19年的豆瓣書店官宣閉店,一個時代或許真的結束了
9月中旬的北京,氣溫驟降,穿著單衣走在雨后的街道,偶一陣風吹得人直打冷戰。快步鉆進成府路262號,一陣墨香襲來,世界即刻沉靜而溫暖起來,像走進一間庇護所。這里是豆瓣書店,一家生存了19年,專賣庫存書、二手書和少量簽名本的書店。

過于樸素低調的書店門臉
9月初,“豆瓣書店即將閉店”的小道消息在書友間傳開。9月14日晚,豆瓣書店官方微信發布消息證實:“是真的。”
次日,不少書友聞聲趕來探望、慰問、支持這家即將謝幕的書店。店主卿松笑稱:“這一天來的讀者比過去一個月來的都多。”隨即又正色道:“可見平時來的人多么少。”
“我們的存在是反邏輯的。”

鉆進書店的此刻,60多平方米的空間內站了10余位讀者,大家在書架間交錯時要側身才能走過。盡管略微擁擠,但所有人都默契地屏氣凝神,挑選著心儀的書,安靜得只能聽到卿松整理書架和女主人鄧雨虹在收銀處敲擊鍵盤的聲音。9月15日那天,突如其來的客流量和線上訂單量超出了他們的預期,兩人在店內忙到夜里十二點多。
“這本書6折,這本書7折,那本書是簽名本所以按原價銷售,你看可以接受嗎?”每位讀者結賬時,鄧雨虹都會這樣耐心詢問。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鄧雨虹才會收銀,將圖書以一種古樸的方式用繩子捆好,遞給讀者時誠摯而鄭重地說一聲:“謝謝!”
謝什么呢?或許是感謝讀者在如今隨時可以以5折甚至更低折扣在線上購書的環境下,依然愿意前往書店消費的這份仗義;又或許是感謝讀者以這種方式與豆瓣書店正式道別的情誼。
5年前接受采訪時,卿松就曾淡淡地說:“如果有一天書店撐不下去了,那就自然而然地倒閉,書店有自己的命運,我不會因為撐不下去而改變豆瓣書店的本質。”這些年,豆瓣書店做出的最大改變,一個是從2017年開始在朋友圈推薦書,另一個是去年曾短暫地推出過圖書盲盒。曾有媒體這樣評價卿松:“他是商業市場的失敗者,又是個人自由意志成功的捍衛者。”
如今,當初的假設變為現實,卿松還是淡淡地說:“萬物總有其時。這些年書店生意一直不好,今年尤其差,讓人看不到希望。”在市場的倒逼下,出版機構近年紛紛開始做自營、做自播。“當我知道我們合作的一些出版機構開始為了去庫存做直播,以3折的價格賣微瑕書的時候,我就知道像我們這樣純粹賣書的書店,已經完全沒有生存空間了。”卿松苦笑,“我們的存在是反邏輯的。”但他也知道,出版機構也是被逼無奈,大家都不容易。
“青春和書店糾纏在一起”
要說卿松的內心毫無波瀾是假。
他想起18年前,豆瓣書店還開在一個小倉庫里時,自己曾騎著自行車給一位北京大學歷史系的老師送書。后來他才知道那位老師是歐陽哲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史學專家,中國培養的第一位歷史學博士后。
18年來,歐陽先生常常光顧豆瓣書店,每次也不多說什么,自己選購一些書,跟卿松打個招呼便走了。前幾日,老先生再次來到店里,卿松告訴他豆瓣書店要關了,老先生很震驚,詢問了情況,說:“書店正式落幕那天一定告訴我,我來看你。”不善言辭的卿松有些動容,說:“能否跟您握個手?不知道以后還有沒有更多機會見面。”二人握手后,老先生離開,卿松一個人在店里號啕大哭。
“每個來到豆瓣書店的讀者,都會跟這里產生交集和連接。書店像一個容器,承載著讀者當下的青春和境遇,當他再次來到書店,就會想起當年的心境,或愉悅,或困頓,就好像他的青春和書店糾纏在了一起。”卿松說,“就像15日那天有兩位讀者特別感慨。一位是60多歲的老讀者,他說:‘豆瓣書店要閉店了,我也老了。’他是感懷他的青春;還有一位是20多歲的年輕人,說他小時候就來過這里,也曾帶著女朋友來過,就好像豆瓣書店見證了他的成長。”

讀者留言
卿松和鄧雨虹的青春更是全部投入在了書店中。2003年,22歲的卿松成為風入松書店的一名店員,并在那里與同是店員的鄧雨虹相識。2006年,二人正式創辦豆瓣書店,再到如今,二十多年的歲月他們幾乎每一天都在書店度過。他們因書店成家立業,也在書店步入中年,書店是卿松內心最安全的避風港。
最盛時期,豆瓣書店在全國共開了4家門店,北京、武漢、成都、重慶各一家。那是2007年,“那時年輕,心里很有力氣,說干就干”,卿松回憶道。但因經營不善,一年內就關了兩家,欠下40萬元債務,只有武漢分店在前后2任店長的堅持下開到了2019年。“我不懂商業,不懂運營,執行力也不強,當年只是靠著蠻力去做事,其實我不是那種做大事的人。”卿松坦率地說。但就是這樣一個純粹的人,將一間純粹的書店開了近20年,這本身就是一件“大事”。
一個時代,或許真的結束了
那些年,豆瓣書店也趕上了北京五道口學術書店興盛的尾聲。從1993年開始,萬圣書園、風入松、國林風等學術書店各自在北京五道口附近創立,成為知識分子買書、辦論壇的核心場所,盛極一時。2006年,豆瓣書店以賣庫存書和二手書為特色,成為一眾學術書店的重要補充。2010年以后,隨著國林風、風入松相繼因為各自的原因閉店,傳統的“五道口書店圈”就此開始走向衰落。
如今,萬圣書園為租金妥協搬進了五道口購物中心,風入松在北大校友支持下重啟歸來,越來越多洋氣且業態多元的書店開張迎客,只有豆瓣書店還在原地維持著原樣,抓著一點舊時光的影子。而在豆瓣書店閉店后,屬于他們的時代,或許真的結束了。
對于閉店,鄧雨虹十分灑脫:“我其實早就想關了,是卿松一直舍不得,現在他終于想通了,一件事做了19年難道還不夠嗎?”
這些年,卿松在經營書店之余,成立了“八月之光工作室”,兼職做圖書封面設計以補貼生計,得出版同人支持,先后為近百本新書設計過封面和內頁,還注冊了微博賬號@八月之光設計,不定期分享他的作品和一些碎碎念,只不過疏于打理,上次的更新時間還停留在2021年。“之前忙于書店各種雜事,設計工作只是有一搭沒一搭地在做,等書店閉店后,我會將更多精力放在設計封面這件事上。”
卿松并沒有學過畫畫,他只是喜歡自己坐在電腦前畫一些有趣的畫面,或許與他童年記憶中的水塘、農田、動物有關。那些記憶是彩色的,落在畫中,好像給當下的生活也添了些色彩。與5年前采訪時一樣,他的終極夢想依然是做動畫,并且正在有序推進著。他希望自己能像偶像宮崎駿那樣,拋開所有經驗,做一些內心自然而然涌現出來的角色和故事。“其實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孩子,只是成年人的思維模式被經驗遮蔽了,變得很乏味。”這是內心尚有童真的人才會產生的思考。
鄧雨虹也總是打趣卿松 “像個孩子一樣”。而當她被問到閉店之后的計劃時,只是爽朗地笑笑:“我從不做規劃,我現在只想休息!”
9月20日開始,豆瓣書店會正式進入清倉階段,“在明年5月房租到期前,什么時候把庫存清了,什么時候就正式閉店”。豆瓣書店也承諾讀者,當那一日即將到來時,他們一定會提前告訴讀者,讓大家有正式告別的機會。因為他們知道,讀者也需要正式地向自己的青春和回憶道別。
(部分照片來源見水印,未標水印照片均為記者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