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平臺人文社科等17個領域優質內容播放時長一年翻番 鏡頭書寫時代,創作點亮未來
時代的脈搏在哪里,創作的空間就在哪里。近日,“青年創作者成長計劃”“創作階梯計劃”“AI創作浪潮計劃”等一系列扶持計劃由抖音平臺發布,優質內容創作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互聯網也成為年輕創作者青睞的成長沃土。
據統計,85%萬粉以上的青年創作者選擇抖音作為起步平臺,他們以更具質感的審美、更豐富的技術運用和更具感染力的情緒表達,重塑著大眾對短視頻的認知。此次,在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指導下,抖音將圍繞“青年創作者成長計劃”(簡稱“青創計劃”)等投入超百億流量,聯動全國百所高校,圍繞創作課程、流量扶持、商業變現、線下社區等五大維度,為青年提供全周期、一站式的創作支持。預計到2026年底,該計劃將覆蓋50萬名青年創作者,讓“成為精選創作者”真正成為年輕人職業發展的一條新路徑。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抖音平臺上游戲、二次元、人文社科等17個垂直領域優質內容的播放時長同比翻番;使用AI技術創作的內容稿件量半年內增長91%。這一組數據背后,是青年創作者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真實寫照。記者注意到,在這股創作浪潮中,一批深耕文化表達與情感共鳴的優質內容創作者脫穎而出,他們用鏡頭與畫筆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時代溫度。
用視頻還原課文場景,讓經典活起來
“課本很薄,裝不下他們的偉大?!边@是網友在創作者郝家豁視頻下的留言,也是無數觀眾共同的心聲。郝家豁是一位專注于還原語文課本場景的短視頻創作者。他帶領團隊將《狼牙山五壯士》《少年閏土》《孔乙己》等經典課文搬上熒幕,通過精心的服化道還原、沉浸式的敘事節奏和深厚的歷史考據,讓文字背后的情感與精神具象化。
他的創業之路并非坦途。首部作品《孔乙己》幾乎耗盡團隊全部經費,“拍完就想放棄”,郝家豁坦言。但視頻上線后良好的反饋,尤其是來自教師和學生群體的認可,給了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有位老師留言寫道:“班里一個后進生看完視頻后哭了,說以后要好好學習。”這句話讓郝家豁熱淚盈眶——他仿佛看到了當年坐在電視機前被《典籍里的中國》打動的自己。這種“被需要”的價值感,成為支撐他繼續創作的核心動力。
如今,郝家豁的團隊已形成成熟的創作流程:從逐幀分析經典影視作品學習運鏡與表演,到深入挖掘課文背后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語境,力求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推敲。他們在《琵琶行》中還原唐朝市井風貌,在《豐碑》中展現紅軍戰士在風雪中堅守信念的壯烈。這些作品不僅讓青少年更深入理解課文,也讓語文教育擁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動畫繪鄉愁,讓情感“看得見”
如果說郝家豁用實景演繹喚醒集體記憶,那么動畫創作者KANGBA$卓拉則用筆觸描繪出內心的故鄉圖景。作為一名版畫專業出身的青年,KANGBA$卓拉自學數碼繪畫,將內蒙古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動畫創作,推出了《我是小蒙古包》系列作品,他將蒙古包擬人化為一個可愛、充滿希望的角色,講述它在草原上的日常與奇遇?!安还苣闶莾让晒湃耍€是外鄉的朋友,每個人都可以是小蒙古包?!盞ANGBA$卓拉說,他希望這個形象能成為一種情感載體,傳遞溫暖與歸屬感。他的創作始終堅持手繪打稿、逐幀打磨,盡管過程緩慢,但他相信“只有真誠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
開發既有童趣,又飽含文化底蘊的經典IP的同人創作,也是KANGBA$卓拉的特長。他在《海綿寶寶》中融入了嘎拉哈(羊拐骨)、蒙古帽等民族符號,將海底世界與草原風光巧妙融合,令人耳目一新。而他創作的《貓和老鼠》同人作品保持了原版動畫的歡快風格,又傳遞了溫暖的情感,得到了原版作品動畫師的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