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強,則科幻強”
1986年,首屆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發獎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行。首屆銀河獎頒獎儀式上,時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的鮑昌在致辭中闡述了科幻小說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他特別說到,潛水艇的發明人西蒙·萊克受到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的啟發,并提到“中國,太需要凡爾納那樣的科幻大師,引領一代又一代青年,成為他們‘生命的總導演’,催生出一批有理想有成績的西蒙·萊克”。
如今,中國科幻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科幻銀河獎也迎來40周年紀念日。9月19日至21日,2025銀河科幻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行,這是將中國科幻銀河獎升級成為更大規模、更國際化的創新之舉,活動形成“1+3+N”活動矩陣,包括1場開幕式、3場重點活動,以及多場科幻專題會議與主題活動,邀請全世界的科幻迷參與一場融合科技、文化與想象的沉浸式的科幻嘉年華。
一份雜志,一份中國人自己創設的科幻獎項,孕育出一片茁壯成長的科幻園林。劉慈欣回憶說,2000年,自己的短篇小說《帶上她的眼睛》第一次獲得銀河獎,“當然十分高興,但最令我興奮的是后一年《流浪地球》的獲獎。由于之前多年來投出的科幻小說稿件都石沉大海,我開始研究科幻雜志上刊登稿件的特點和取向,我在雜志上發表的第一篇《鯨歌》以及后來的《帶上她的眼睛》就是努力按照雜志要求和特點寫出來的作品。《流浪地球》則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科幻美學思維創作的作品。《流浪地球》獲得銀河獎的特等獎,對我是一個珍貴的激勵,讓我能夠向著自己的創作理想走下去”。
從工程師走向科幻創作之路的王晉康回憶到,自己的處女作《亞當回歸》獲獎之后,《科幻世界》一直鼓勵自己繼續創作,不僅約稿,還刊發了許多讀者來信,“茫茫人海中,有那么一批讀者看到了你的作品,喜歡你的作品,這是對作者最大的恩賜”。從此,王晉康真正把寫作視作自己的天職。
在“禮贊銀河:引領中國科幻的四十年”對談活動中,楊瀟、譚楷、王晉康、吳顯奎、吳巖共同回憶當年的“銀河往事”,追憶中國科幻的“點點星火”如何穿越時光,引來星火燎原。“國強,則科幻強。”這群中國科幻發展歷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說。
第36屆銀河獎頒獎現場,科幻文學創作、網絡文學、國際交流、產業發展等各個板塊的獎項頒出。楊晚晴、張冉、江波、寶樹、汪彥中、狐尾的筆等分獲各類獎項。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銀河獎設立最佳科幻學術獎,并在本次活動中頒出,肖映萱、賈立元、李廣益、江玉琴、劉驍、呂廣釗等學者獲此殊榮。評委會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魯太光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幻創作者和研究者思考科幻文學的中國性問題,探討如何以科幻文學的方式讓中國實踐、中華文明反哺世界科幻文學。“此次獲獎的學術作品大多有明確的方法自覺和文體自覺意識。期待未來學人在對中國科幻文學發展全貌梳理的基礎上,做出更有前瞻性的預判。”
從作家作品到生態建設,網絡文學平臺日益成為中國科幻增長和出海的“新引擎”。在銀河科幻大會活動現場,閱文集團發布了“銀河計劃”,旨在通過青年科幻創作者扶持、設立作品征集新通道、在網絡平臺開設科幻專區等,讓優質作品獲得雙向推薦與聯合運營,推動優秀科幻作品從創作端到傳播端的高效流轉。閱文集團副總裁、總編輯楊晨表示,“‘銀河計劃’宣告著中國科幻的創作源泉將更加澎湃,傳播的橋梁將更加寬廣,傳統的榮耀與數字的未來在此刻交匯融合。希望通過這一計劃共同書寫中國科幻更璀璨的銀河篇章”。
活動現場還揭曉了最具改編價值科幻IP榜單。榜單顯示,中國科幻進入多元題材、混合風格與深度人文思考相結合的新階段,展現出豐富的內容生態和廣泛的形態適配性。
中國科幻的生態在茁壯成長,一代又一代新的中國科幻人也與時俱進探索未來發展之路。如同四川科幻世界雜志社有限公司副總編輯拉茲所說:“從‘灰姑娘’到‘白雪公主’,中國科幻下一個40年的發展之路,答案只有一個:繼續服務作家,服務讀者”。
此次活動期間,新書發布、作家簽售、科幻IP路演、銀河奇想集市、科幻主題同人交流會、《賽博朋克2077》主題LIVE等一系列活動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中國科幻銀河獎正在以青春的方式吸引世界讀者,并且協同推進文旅融合、產業融合,在全球科幻產業的生態版圖中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