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畔尋詩歌入海口,陳先發新詩集《碧水深渦》分享會舉行
秋水長天共此時,碧波深處見詩心。9月21日,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安徽省文聯主席陳先發新詩集《碧水深渦》分享會在杭州市錢塘區金沙湖畔舉行。在詩人盧山的主持下,陳先發與沈葦、趙思運、泉子、飛廉、蕭楚天等詩人深度對談,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詩與思的盛宴。
《碧水深渦》是陳先發潛心創作四十年的詩歌結晶,收錄了百余首精選作品。以水為脈,以漩渦為眼,選取其寫作年表中的代表之作,從早期作品《與清風書》《拉魂腔》,到2010年的《寫碑之心》,再到近年的《了乎焉》等等,均呈現出出類拔萃的思想性。

活動現場
碧水尋幽,探尋詩心之源
活動在古琴演奏家朱振東的彈奏中拉開序幕。琴聲淙淙,為現場營造幽遠的詩意氛圍。杭州錢塘區作家協會主席沈小玲對陳先發繼去年8月受聘“錢塘詩教”公益導師之后再次來到錢塘表達了歡迎和感謝,并預祝大家在碧水深渦中深深陶醉。
陳先發在分享創作心得時,提到詩歌創作的兩個源頭:對個人內心永不懈怠的探索熱情、對他人命運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回顧詩歌創作道路,他說,詩是語言的入海口,寫下的第一首詩《與清風書》時創造了“儒俠并舉”一詞,詩歌需要肩負起更新漢語的使命。
隨后進行的兩場深度對話將活動推向高潮。首場對話中,詩人沈葦、趙思運、泉子與陳先發圍繞新詩集的創作展開探討。沈葦分享道:“陳先發的詩歌是歷史意識、現實生活和個人經驗的結合,擁有齊物論、整體論意義上的‘一’。他的作品不僅僅是個人代表作,還在海量當代詩歌中成為了可辨認的稀有之物,形成一種當代精神現象。”
在趙思運看來,陳先發是一位早早擁有代表作的高辨識度的詩人。其詩歌的駁雜性、尖銳性、與現實的交互性構成了詩歌文本的迷人之處。“陳先發新詩集中早年作品《來世》《丹青見》已經為年輕人所熟知,讀之炫目的感受讓人想到晃動的光,但他的成熟之作更顯高度。”泉子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深渦疊涌,共話語言劍鋒
第二場對話由飛廉、阿劍、蕭楚天三位詩人與陳先發進行深入交流。飛廉講述了對陳先發詩歌的印象——擁有“世說新語疊加禪宗”式的獨特氣質。如果用武功高手類比,陳先發是一位“用劍”的俠士,在語言表達上氣運充沛、節奏鮮明。
阿劍以“不知靜水花先發”為主題講述“陳詩”由語感入門、因語境而動、達語言之道的三重境界,并引用其“詩是對超我的饑渴”這一詩歌觀點。
蕭楚天聚焦于陳先發的《枯》組詩,結合自身生活經驗以小區生活作為切入點,用元現代主義理論進行了文本細讀。
活動最后,陳先發對本次分享會進行了總結升華,并對現場青年詩人做出勉勵:詩人內在的生命激情不會被外部環境所篡改,強大的精神力量會造就詩歌與超越詩歌的成果。
本次分享會由杭州市作家協會、杭州市錢塘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悉心指導,浙江文學館、錢塘區作家協會與錢塘圖書館聯合主辦。參與者們仿佛跟隨詩句潛入碧水深處,探尋文字的神秘渦流,讓詩歌靜水流深的脈動持續滋養心靈。
(圖片由錢塘區作協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