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如何守護與激發文化原創力
文化原創力及其時代性
“原創”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來,它是從無到有的新的創造。具體到文藝領域,文化原創力源于文藝家在生活體驗中獲得新的藝術發現需要表達。文藝家要把新的藝術發現提煉出來,并為之找到合適的藝術形式。跟過去相比,這種文化原創力應當帶有前所未有的、指向未來的新元素。它有助于人們開創有價值的新生活。當然,原創也不可能都是全新的東西。很多時候,它就是從已有的知識中組合出新的知識來。所以,原創不等于全部拋棄原來的,而是要從已有的東西中找到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繼承、哪些需要批判和拋棄。所謂“嶄新的創造”,也往往是在批判繼承傳統的過程中才能確立起來的。
每一個時代的文化原創,都跟以往的時代有所不同,因為它具有自己的獨特時代背景。尤其在今天,在這個信息化時代、科技時代、AI時代,創作者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
回顧歷史,人類文藝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離不開技術。尤其是進入現代以來,印刷技術、材料技術、媒介技術、傳播技術,一浪高過一浪地發展著,并相應地引發文藝創作與傳播產生新的變革。比如,從雕版印刷轉向機械印刷,催生了報刊的涌現。這對作家的影響就很大。古代詩人、作家只能抄寫或刻印自己的作品,手抄本和印刷本的數量以及傳播速度都很有限。進入現代,《新青年》《語絲》等雜志紛紛創刊,作家們選擇在報紙雜志上發表作品。而且,作家的作品集,比如魯迅的《吶喊》《彷徨》等小說集,印刷更便利,傳播也更迅速。再后來,電影電視得以發明,互聯網出現并迅猛發展,持續重塑文藝新生態。
現在則迎來了人工智能技術,這確實是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它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便利。比如,有的人會把寫報告、寫總結等工作交給AI。甚至,寫一個報紙專欄的開欄詞,撰寫一個分鏡頭的劇本,設計一個導演工作方案,創作一個宣傳廣告等等,AI也可以提供很多的幫助。AI畫畫、AI制作視頻,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前不久,我還看過一個學校的AI繪畫作品展。它學習了很多藝術家的畫作,然后根據人類指令生成了豐富多彩的畫作。人類要學習畫畫,那得費很大的功夫,而且還得看這人是否有繪畫天賦,可是AI一下子就“畫”出來了,而且還比很多人都畫得好。它所展現的空間、場景、形象,有些是人類想不出來的。不得不說,AI為文藝創作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AI的挑戰與原創力的保持
有些人說,AI時代來了,我們的文化原創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我們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第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應該用AI?或者說,我們能夠完全逃避AI嗎?
如前所述,AI已經在諸多方面介入了我們的生活。AI可以按照人類的意圖,實現很多東西。它可以復制,可以批量生產,有效降低成本,體現創造力,甚至它的智商還會越來越高,進化得越來越好。任何一種工具,都可以帶來新的文化和藝術的可能性。就像媒介學家麥克盧漢說的,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人類能力的拓展。這就是說,使用一種新媒介,就可能帶來一種新的文明。五四時期的報刊,極大地提升了新文化在全國范圍內的傳播效能。當時的每一份《新青年》雜志,都代表了革命的火焰在燃燒,激蕩起了很多年輕人向往革命的斗志。到了現在,互聯網、人工智能,提升了人們進行文藝創作與傳播的速度,更新了文藝的新生態。所以,媒介技術不只是工具,它還可以引領、協助人們開創新的文化空間。
具體到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創作,我們實際上無法逃避AI。在生活中,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在養老院協助老人做很多事情,或者在醫院里做手術。在創作中,很多基礎的工作,比如查閱資料等等,完全可以交由越來越普及、成本也越來越低的AI來完成。在這些工作中,機器人有時候比人類做得還好。為什么不用呢?還是要用。我相信,AI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就像導航地圖,起初也不大準。但是現在,我們出行可以完全信賴它。在將來,AI的發展也會不斷趨近這樣的狀態。
第二個問題:就目前的狀態而言,AI完全可以取代我們嗎?我們完全只依靠它,行嗎?
我今年接到一個約稿,寫《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的影評。我出于好奇心,就向AI輸入指令:“請運用王一川的書籍和論文中的觀點,寫一篇《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的影評,字數5000左右。”很快,稿子就出來了。它還真的閱讀了我前不久發的文章,比如《藝術批評視域下電影批評的四個維度》等。它就照著這個思路寫了評論。文章的架子和我的論文很像。但我一看就樂了,看起來像模像樣的,卻是兩回事。我自己絕不會那樣寫這篇影評。這下我的心踏實了。
甚至有時候用AI查資料,我們也得保持警惕,因為它經常出現“幻覺”。比如說,有些引文,我先用AI查一下。它就說某某人說過這樣的話,在某本書的第幾頁。可是真去翻書,可能就沒有這樣的話。等你反饋回去,AI會說,“對不起,我是根據其觀點大致概括的”“對不起,我今后還要加強學習”。所以,我們從事文藝評論工作的,或者當老師的,不能只是依靠AI。它只能依托有限的語料庫進行回答,并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它的錯誤概率還是很高的。因此,我們可以參考它,不能全部相信它。
所以,一方面,技術代表了創新的可能性,為我們打開了新的文藝天地。但是,在這新天地上蓋新的樓,建設人類精神的大廈,還得靠人自己。在這方面,技術永遠代替不了人。所以,我們對此要有信心。我們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不能僅僅依托于AI技術,還要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具體說來,要讓AI服從于人類情感的表達,服從于人的想象力、人的直覺與思想的引導。沒有這些,人工智能創作出來的作品,表面上看上去再華麗,那只是低劣的炫技而已。所以,我覺得解決問題,最終還是要靠人類自身的力量。
努力鑄就屬于這個時代的文藝高峰
并不是人類技術發達了,我們的藝術就高明了。人類以往的文藝高峰,雖然成了過去時,但它具有馬克思論述希臘藝術和史詩時說的那種“永久的魅力”。當然,每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文藝高峰。所以,我們今天要努力地鑄就屬于這個時代的文藝高峰。那就要用好包括AI技術在內的所有的技術,使其服務于開拓人類精神新境界的目標。
對于AI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強化其作用。我們對人類有信心,是因為:有一條,AI無論如何都做不到,那就是,人類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生存挑戰。在應對新挑戰的過程中,人類會感受到困境,并且需要發揮自己的生命力、想象力、執行力去戰勝它。AI不知道下一步人類會怎么樣,人類自己都不能完全預想到,但面對新境遇,人類必然會激發起積極的應戰能量。正是在這一點上,AI學得再好,也無法代替人類去面對生存困境的挑戰。而新的藝術發現,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誕生的。
文藝的創作,就在對舊傳統的批判繼承中、在對新語境的積極回應中,涌現出新的原創力。因此,談論原創力,可能還需要談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就是在批判黑格爾、批判費爾巴哈等已有的哲學家的思想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既有繼承又有批判,更有基于時代語境的創新。所以,今天我們從事文藝評論工作的,也要發揚批評精神,或者叫批判精神。只有保持批判精神,我們的文藝批評才能夠真正發揮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作用。
具體說來,批判精神與文化原創力有什么關系呢?文化原創力,指向一種創造性元素或創造性力量。不批判,往往難以開展新的創造。只有在批判舊的、衰朽的東西的過程中,找到新的變革的方向,才能創造新的東西。所以,不破不立,不批判舊世界就不能創造新世界。任何一種新文化的出現,都帶有創造性的元素,帶有指向未來的新特征。這種新文化,需要在清理、辨析、鑒別已有東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已有的東西里有好有壞,有要堅持、繼承的,也有要批判的、拋棄的。因此,批判精神或批評精神,是創造新文化、新文藝的過程必須要堅持的原則。
當前,我們正處于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時期。9月3日的盛大閱兵儀式,展示了我們國家的強勁實力,讓我們每一個國人都增強了民族自信。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們更加需要在不斷提高文化原創力、增強文化軟實力上下功夫,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我們新的努力。
(作者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評協主席、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