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構建網絡文學評價理論的新標桿
摘要:歐陽友權教授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是我國第一部系統探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與批評標準的學術專著,解決了網絡文學長期以來的評價困境與標準焦慮,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該書從網絡文學的特性出發、強調網絡文學批評與文學傳統的對話,提出了一套“文學性”與“網絡性”相結合、認識論與價值論相并舉的評價范式。書中詳細地探討評價體系的基礎學理、構建原則、評價方法和實踐應用,提出了五大評價標準,并創新性地提出了“樹狀”評價結構和以“價值網”為目標的“雙效合一“評價指標,兼顧大眾娛樂需求與文學藝術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了網絡文學的獨特魅力,還為網絡文學評價活動提供了更為全面和科學的視角,對我國網絡文學的理論研究與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這部著作在以守正創新的姿態為網絡文學立法的同時,還敏銳地關注到了網絡文學評價的動態性與靈活性,展現了新時代網絡文學評價的學術之路,成為我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與變革的前沿探索和理論新標桿。
關鍵詞:《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批評標準;理論標桿;構建邏輯
網絡文學的高速發展與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與批評標準暫付闕如狀況的同時存在,把構建科學合理的網絡文學評價理論問題推向學術前沿,歐陽友權教授以堅毅的學術勇氣大膽挑戰這一學術難題。他率領網絡文學研究團隊以理性的思想激情介入網絡文學發生現場,打破網文評價“無根”的困境,用只眼獨具的學術敏銳、縝密的理論言說與謹嚴的邏輯自證,完成了一部厚重的學術專著《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從而讓評價主體有立場,評價維度有選擇;用與文學傳統“對話”的形式尋求網絡文學評價話語的原創精神、當代性與中國特色,注重理論建構中的“中國學派”立場,建構了一套適應當代網絡文學發展要求的新的評價范式。
這部《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是作者主編的“網絡文學評價研究叢書”中的第一部。該從書為歐陽友權主持完成的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結項成果。叢書1套4部,共139.8萬字,2024年4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它們分別是《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歐陽友權著)、《網絡作家作品評價實踐》(周志雄等著)、《文學網站評價研究報告》(陳定家等主編)、《中國網絡文學十大批評家》(禹建湘著)。其中,《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是這套叢書中的基礎學理建構部分,也是叢書中篇幅最長(47.1萬字)、分量最重的一部。該著通過對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方法、創新和實踐應用的詳細探討,提出了網絡文學評價的五大標準,構建了一個具有理論深度和實踐意義的評價體系。書中強調了網絡文學評價的哲學基礎與價值重估,探討了網絡文學與文學傳統之間的關系,確立了網絡文學在當代文學結構中的合理性地位。同時,該著作所提出的雙重評價模式兼顧靈活性與包容度,既滿足了大眾娛樂需求,又推動了文學藝術的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在中國文學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中確證、辨析與詮釋了網絡文學的價值坐標。
為網絡文學立法:時代的變革與文學的選擇
古語有言:“變者,法之至者也。”當代網絡文學長期以來的評價困境與標準焦慮,不僅是網絡文學評價研究的參照性語境,還成為該著作寫作的主要研究動機。每一種新興文學樣態的出現,都意味著一種新語境。作為社會媒介轉型下的文學產物,網絡文學的生發語境是一種網絡媒介興起、消費時代盛行、文化與資本合謀的復合型語境。文學發生場域的變更也致使原有的文學秩序發生了結構性調整,既往的文學評價體系、機制和標準顯然不適用于網絡文學。與此同時,“斷裂說”“轉型說”也折射出網絡文學與中國文學傳統之間的關系內在沖突。除此之外,網絡文學創作的精品化、經典化程度也不高,網絡文學創作生態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以及其內在的發展要求都在召喚一種他律性的引導與規約。
從文學文本的角度看,網絡文學有別于傳統文學的特殊性與異質性,是屬于當代文學序列中獨特的“這一個”。早在之前就有學者管窺到網絡文學評價的難度與特殊性:“因為網絡文學既有著‘網絡’的新屬性、又需要尊重‘文學’的固有傳統,因此對它的界定和評判始終是熱議的話題。”“如果對網絡文學的新特征視而不見或者堅持套用原有的文學觀念,必然顯得僵化保守,不是對文學發展客觀規律的尊重。”①對網絡文學評價的壓力與難度,一方面來源于它需要面對變動的現實空間和動態的審美空間;另一方面還在于,網絡文學不僅有對通俗文學傳統的連續與異變,還有因其網絡而自生的“異質性”和網絡文學內部的“要素增維”②所導致的傳統文學評價的“溢出困境”。網絡文學研究亟須找到一種新的文學觀念、新的審美尺度、新的價值基點來重新理解與闡釋網絡文學的文學意義,在從描述性、闡釋性向評價性進階的過程中,還需完成從認識論到價值論的轉換。對于網絡文學研究而言,一種宏觀的、綜合的、多元的、動態的且大視野的學理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中國首部系統性地探討網絡文學評價標準的學術專著,《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敏銳地發現了傳統文學評價預設對網絡文學的評價困境。該書通過10個章節系統地探討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關聯要素、維度選擇、邏輯層級以及具體評價標準的設置;闡明了“評價宰制下的“標準焦慮”與“評價體系構建的兩大‘基座’”③,并從學理性與實用性兩個維度回答了中國網絡文學需要怎樣的體系與標準,對網絡文學評價質疑以及諸多理論性的歷史遺留問題做出了回應,并與其他3本批評著作形成了一個邏輯嚴密、科學系統的評價體系,以此完成了網絡文學實踐對理論批評的吁請。
無論是時代的變革還是文學的選擇,都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內置了這樣的學術理想——構建具有“中國學派”的批評理論話語。當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有言:“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于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未人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④伴隨著網絡文學的誕生與發展,對于網絡文學批評標準的探討與爭論一直存在卻見仁見智,那么該如何把握網絡文學“問題清單”?清代袁枚曾提出:“學問之道,當識其大者。”⑤中國文學、中國網絡文學、中國網絡文學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案是該著作所重點把握的幾個維度。認識、解釋、評價網絡文學,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語境化,即回到網絡文學“特殊的歷史的形式”,揭示并闡明其文學形態產生、發展、異變的外部性的規定動因。該著作在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時,深刻地根植于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實踐,緊密貼合網絡文學批評與研究的實際需求。它在網絡文學與中國文學發展的動態交融中,細致梳理、總結并深刻把握了網絡文學批評命題中的“常數”與“變數”。在此基礎上,該著作將“強勁的現實訴求”與“富含文學觀念的理論資源”⑥作為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與標準的兩大學理邏輯,在歷史性與當代性的雙向觀照中獲得對當代網絡文學評價的學理啟示,并從網絡文學與觀念語境出發,疏瀹出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三大理論資源:“中國古代文論批評資源”“現代人文思想資源”與“當代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⑦。
錢鐘書先生曾提出學術研究的一個方法——“打通”。他認為他所做的研究工作,概括起來就是“打通”。錢鐘書所致力于的是中西文學、不同文體之間的“打通”;而該著作則致力于網絡文學與現實語境、網絡文學與文學傳統、網絡文學批評話語與中國文論話語之間的“打通”。這種多維度的“打通”不僅為網文評價體系提供了理論參考依據、增強了闡釋效力,保證了該著作所建立的評價體系的自足性與科學性,還彰顯出網絡文學評價話語的中國氣派。
在事實與價值之間: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邏輯
以怎樣的姿態介入對網文評價的研究?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依據的擇取應遵循怎樣的標準?其評價范式與文學傳統能否形成對話?這是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不得不面臨與處理的幾個問題。在事實與價值之間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邏輯,這是《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寫作的致思路徑。其建構邏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哲學化的文學評價范式
將文學問題進行哲學化處理,這是作為一種“元批評”新范式的重要環節,這意味著需在哲學層面完成文學觀念的轉換。該著作所采用的正是一種哲學化的文學評價范式,是一種從網絡文學本體論出發,兼具認識論與價值論的評價體系。
首先是關注研究對象的“本然”的“應然”。“本然”是對研究對象本體論的認識。該以怎樣的姿態介入網文評價的研究?這關涉到如何認識與理解網絡文學的問題。文學評價也是一種文學認識,它在一定程度上規定著人們認識網絡文學的基本圖式。媒介及網絡拓展了我們觀照文學的格局,也讓“文學”的概念變得更開放、更外延,但同時這也導致了網絡文學在概念界定與闡釋上的合法性危機。“理解網絡文學”不僅是該著作的寫作目標,還構成了各章節之間的內在邏輯,全書詳細地闡明了“何為網絡文學”與“網絡文學何為”等文學元問題,兼顧了理論性與實用性的雙重視野。
在探討網絡文學的本體與本質時,該著作借鑒了現象學方法“存在先于本質”的本體論追問模式,聚焦網絡文學“如何存在”又“為何存在”的提問方式,從價值論探索其存在本質,并分別將存在方式稱為“顯性存在”,將存在價值稱為“隱性存在”,“將網絡文學本體分析從形態與價值層面延伸至藝術可能性層面,思考其本體的審美建構與藝術導向”⑧。這種哲學化的處理方式使得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不僅是一種評價方法,還是一種新的文學觀念,一個由觀念、方法、話語、范式構成的完整系統。
“應然”則是對研究對象價值論的考察。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評價對象的價值性評價,而這就涉及價值選擇的問題。網文評價體系論不僅是一種理論范式,還是一種學術姿態、一種價值立場,規定了應以一種怎樣的姿態來對話網絡文學,以怎樣的闡釋進入網文研究。遵循怎樣的標準,則代表了網絡文學評價的價值選擇。首先,該著作在理論資源選取上側重在中國古代文論中尋找評價依據,在深層含義上,則是要強調文學研究的“中國學派”或“中國立場”在理論基礎意義上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其次,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是方法論,也是文學他律,是一種具有規范作用和感召性的學理評價。該著作創新性地提出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樹狀”結構、網絡作家作品評價標準,以“價值網”為目標的文學網站平臺的“雙效合一”評價指標,以及面對不同對象時,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的適恰性倚重等。當評價體系的各個指標成為作品創作的內在追求時、它就超越了他律性規約的直接意義,而順升為一種自為的價值體系。
此外,該著作還嘗試對網絡文學評價對象做出兩類區隔:資格性評價和選擇性評價。⑨書中提到,資格性評價是一種文學入門評價、大眾文化評價和娛樂性消費的合格資質評價,把悅情悅興的愉悅性作為首要前提和基本尺度,這是由網絡文學的通俗性、大眾性所決定的。選擇性評價是人文審美評價、藝術創新評價、精品力作評價。這種評價可為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形成“驅動效應”,是網絡文學“趨主流化”的必然要求。可以看出,這種評價模式兼顧靈活性與包容度。資格性評價的廣泛包容性允許更多的作品進入評價體系,使網絡文學的評價不再局限于少數精英作品,這種包容性有助于鼓勵更多作者參與創作,繁榮網絡文學市場。選擇性評價通過嚴格的人文審美和藝術創新標準,確保那些在創意和藝術表達上有獨特見解的作品得到認可和推崇、從而提升整體創作水平。這種雙重評價模式既能滿足大眾娛樂需求,又能推動文學藝術的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既考慮到了作品的藝術價值,又考慮到了其市場價值和受眾接受度,形成了一種更為全面和立體的評價體系。
(二)“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的寫作通路
首先是研究方法上的“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傅斯年曾這樣評價桐城派:“桐城家者,最不足觀,循其義法,無適而可。”⑩傅斯年的這句評價也暴露了桐城派在學術研究上的一個弊端——過度依賴于“義法”。規范,不應看作不變的鐵律與常數,研究方法應跟隨研究對象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研究方法上的“入乎其內”就是充分了解、熟悉現有的研究規范,“出乎其外”則是主動打破不合時宜的規范,另創新格。
談論網絡文學,評價網絡文學,其實并不只是談論網絡文學本身,它涉及一個很大的文學生態的問題,諸如網絡文學與媒介時代、網文敘事與文學傳統等問題。網絡文學確實打開了新的審美表達空間,展示了不一樣的文學質地與文學發展的新動力:互聯網快速發展致使網絡空間下的多向文化沖突正在形成,網絡文學的生長與發展也被多極力量所形塑。在此情況下,該如何處理好網絡文學生態內部隱藏的多重關系與內在沖突是構建網文評價體系的一個難點。
歷時性的描述是一種常見的學術研究方法,但倘若僅僅依靠歷時性描述則很難窺其全貌,還會出現因歷時性描述而遺留的研究盲區。《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則是在歷時性描述的基礎上又采用結構式的研究方法來考察當代網絡文學在當代文學場中的結構特征、以此揭開網絡文學生態內部隱藏的多種關系以及內在沖突,以期發現網絡文學被遮蔽的“文學性”。該著作用結構式的研究方法將網絡文學與網文創作者、網文網站、網文批評家連接起來,發現網絡文學在與其發展、演變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具有恒常性與普遍性的命題,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網絡文學文本生態的“內構成”,分析網絡文學在當代文學結構中的位置,抽繹出可以支撐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評價維度。該著作這種結構式的研究方法是一種兼顧歷史與邏輯,兼顧美學評價與歷史評價的學術視野,沿著這種研究方法,該著作在還原“網絡文學是文學”“網絡文學是人的文學”的豐贍維度的同時,開啟了網絡文學與文學傳統內在關聯的邏輯通路,在“網絡性”與“文學性”之間進行“根”與“魂”的價值互證,實現了網絡文學認識評價與價值評價的共同“在場”。
其次是各章節之間內在關系上的“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共分為10個章節,各個章節之間的關系既獨立又統一。“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也成為搭構各個章節之間的內在邏輯——既有內部深入,又有外部審視,有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理論開闊性。該著作首先從外部立場出發,對網絡文學的評價要素、評價立場、評價原則等重要環節進行了宏觀把握,提出了網絡文學的主要評價主體和影響評價的關鍵因素。同時,該著作又從內部著手,基于不同評價主體的視角,進行了深入的評價實踐探索。該評價體系從理論基礎到實踐應用、從平臺評價到批評家研究,不僅涵蓋了網絡文學評價的各個方面,還與其他3本批評著作形成了外部呼應與內在的統一。
(三)辯證法式的論證邏輯
全書的理論論證與邏輯推演,無一不充滿著辯證法的智慧。面對網絡文學這一鮮活而又豐富多義的歷史文本,該著作在對研究對象進行語境化還原時,關注網絡文學“歷史在線”時的“文學在場”?;在闡述網絡文學的“文學性”時,考慮的是“網絡性中的文學性”,并敏銳地發現了網絡文學的文本內質——“網絡性”之于文學本性的“卡農變調”?;在廓清網絡文學評價的前提下,注意文學傳統的觀念預設與網絡文學現實語境的雙重“在場”;在確立網絡文學的評價標準時,綜合各個維度與評價效果提出了網絡文學的五大評價標準思想性、藝術性、產業性、網生性和影響力?;在確立網絡文學的評價原則時,注重美學律令與歷史邏輯的統一?;還提出對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建構在“應時通變”的同時還應該“守常不輟”?;面對“文體有常”而“文變無方”的網絡文學新現實,又提醒評價者只有做到“酌于新聲”才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也正因如此,該著作所構建的這種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既尊重了網絡文學的新質,又不失傳統文學的本質,實現了評價標準由“新變”走向“通變”的學術理想。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通過哲學化的文學評價范式,“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的寫作通路,辯證法式的論證邏輯,不僅揭示了網絡文學的“然”——其當前的狀態和特征,還深入地探究了其“所以然”——形成這些狀態和特征的原因和機制,以及“應然”——網絡文學的具體評價實踐與應當追求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這種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邏輯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深度,還極大地拓展了評價體系的實踐應用、人文關懷,提高了評價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確保了評價體系的科學性與全面性。這一成果為后續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石和實踐指南。有助于學界更準確地把握網絡文學的發展脈搏,更有效地引導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
理論邊界與闡釋空間:網絡文學評價的未來與挑戰
文學觀念的重建,也是一個重塑文學史的過程。從文學史的角度審視,該著作還具有一種作為“史”的意義與價值。作者探討了網絡文學與文學傳統之間的承傳與變異、轉型與對話,確證了網絡文學對文學傳統的選擇與重構的文學史意義,并用動態發展的眼光尋求網絡文學之于新文學傳統的當代價值,全書貫穿著一種新穎的文學史意識,為學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審視角度、評價原則、理論格局與觀念體系。基于此意義,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既是一種理論構建,亦是一種價值重估,還是一種史觀重塑。該著作不僅為網絡文學在當代文學中的位置賦予了一個全新的坐標,而且還用理論形態的方式明確了網絡文學在當代文學整體結構中的合理性及價值地位,為網絡文學的學科建立與文學價值評估建立起了合法的歷史根基。
需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一個文學評價標準是恒常的,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未來還可能面臨以下幾種挑戰:
第一,網絡文學作為一種媒介化的文學樣態,它是開放的、外延不斷改變的,這也意味著網絡文學不單單是一種概念,更是一種生態。該著作雖注意到了網絡文學發展的中國經驗,但世界文學視野下的網絡文學所涌現出的新問題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中國問題”。如何進一步把握、調和“中國問題”與“世界文學”兩者之間的關系,成為網文研究者未來需解決的課題。
第二,該評價體系的闡釋維度主要還是聚焦于“中國網絡文學”,是基于中國古代文論根基的理論話語,在對海外原創網文進行評價時,是否還具有理論指導的“脫域”性?
第三,規范與評價是藝術規律的顯性,它不單單是一種形而上的權威法典,而且還具有形而下的指導意義。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作為一種新范式、新觀念、新理想、新標準,可為中國網絡文學的創作實踐與未來發展提供寶貴的指導。然而,這一體系的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規范、評價的定型、完善、驗證,還需要時間與更多的網文研究者反復錘煉;另一方面,規范的調整與重申還會來自網絡文學內部的壓力,來自未來網絡文學的進一步發展,這就意味著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需是一種持續的選擇和闡釋,以此才可保證其評價的有效性與持續性。如何持續地保持評價體系的動態性與靈活性,最大限度地保證評價話語對網絡文學的闡釋效度,是該批評體系未來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幸運的是,相比于一種范式,該評價體系的建構更像是一種“對話”,它與網絡文學活動、網絡文學發展現實、網絡文學評價主體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的“對話”關系之中,其體系內部也存在著求新求變的價值取向。首先,該著作所建構的網文評價體系,并不是僵化的存在,它將評價主體納入評價維度,進一步保證了評價的動態性與能動性:其次,該著作是以網絡文學的生成與流變為背景,關注到了網絡文學與社會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在深度考察了網絡文學審美評價的“常”與“變”后,構建的一種當下性的理論依據與可適性的評價標準。該著作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它并不是一種既定的規范,而是搭建了認識—理解—評價網絡文學的一種知識性的認知框架,繼而為后續的網絡文學評價研究存留出了更具彈性的聞釋空間與緩沖地帶。
網絡文學的發展是與媒介發展亦步亦趨的,它是不斷發展的動態文學,必會衍生出更多的表現形式,網絡文學的未來發展存在一定的“不可預設性”,我們再難以一種標準、一種規范去理解和闡釋文學,既有的評價體系也會稍顯“不合時宜”,任何一種文學理論都不是恒常的,這是時間加之理論的考驗。所以在未來也可能會出現這樣的質疑:該著作所提出的這種評價體系的解釋效力的邊界又在哪里?
顧炎武曾提出:“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變者。……故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所以,該著作給予后續網絡評價研究的啟示就在于:只有在尊重網絡文學客觀存在與文學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現網絡文學“變”的內在制約與外部創化,注重正在新變與生成的文學新質素,在除舊布新、交叉融通的道路上與時俱進,才可實現由網文評價之“新變”向“通變”的進階。這也就是《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所提到的“應時通變”與“守常不輟”該著作的意義與價值在于已確立了評價網絡文學的基準框架,而網絡文學的動態發展特性也將必然為其評價標準賦予了更為廣闊的延展性和闡釋空間。在此背景下,這一評價體系顯著地呈現為一種引導性的標桿,它引領了文學發展的新趨勢,并為網絡文學評價研究開辟了新路徑。至此,這部著作也成功地體現了其學術追求:從質疑開始,由建構出發,向可能性敞開。
注釋
①譚好哲:《新時期基本文學理論觀念的演進與論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29頁。
②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9頁。
③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5頁。
④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266頁。
⑤袁枚:《與托師健家率》,《小倉山房尺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卷三。
⑥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5頁。
⑦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7-12頁。
⑧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9頁。
⑨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261-265
頁。
⑩魯迅、陳獨秀、李大釗等:《覺醒時刻》,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23年版,第492頁。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137頁。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149頁。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257頁。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129頁。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142頁。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143頁。
?顧炎武:《詩體代降》,黃汝成集樣,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稀(全校本)》(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