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 數字煥新——敦煌IP的文學藝術多元呈現論壇側記
論壇現場。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蹊
金秋時節,古郡敦煌文脈涌動。
9月21日下午,“2025敦煌論壇:敦煌文化國際傳播——敦煌ip的文學藝術多元呈現論壇”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
本次論壇如一座橋梁,連接起千年敦煌的厚重底蘊與當代文學藝術的創新活力,匯聚了來自全國文學藝術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創作者及行業代表。
以敦煌IP為紐帶,文學藝術為載體,與會嘉賓激蕩思想,交融智慧,共探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讓敦煌這一璀璨文化瑰寶通過多元表達綻放時代光華,走向世界舞臺中央。
文化根脈 時代回響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主旨演講環節,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王正茂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切入點,將甘肅豐富的文化資源娓娓道來。
甘肅的歷史遺產、經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及旅游觀光文化等,共同構成了取之不盡的文藝創作素材庫。特別是敦煌文化,已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IP,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知名網絡作家蔣勝男分享道:“從《羋月傳》《燕云臺》到《天圣令》《耶律大石》,我的創作始終致力于從中華文明中挖掘歷史資源,讓塵封的歷史通過當代敘事重煥生機。在《耶律大石》中,我以西遼建國為背景,融入敦煌文化意象,展現中華文明在跨地域傳播中的適應性與影響力。”
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編劇張勇表示:“用文學展現敦煌,不僅是復刻歷史,更是喚醒一種信仰——對文明多樣性的敬畏、對對話而非對抗的堅持、對美與真理的永恒追求。我期望通過筆下的人物、故事與情感,讓敦煌不再只是遙遠的神話,而成為每個人都能共鳴的精神符號。”
數字賦能 IP活化
當下,數字技術正深度重構文化生態。
千年敦煌文化,如何以現代表達為舟楫,揚帆遠航于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在網絡時代,敦煌IP的跨媒介敘事潛力巨大。”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院院長、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歐陽友權分析道,敦煌壁畫和文獻中蘊含的大量故事素材,可直接轉化為敘事內容;其色彩、紋樣、造型等視覺元素,為不同媒介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源;敦煌IP中蘊含的多元文化交融精神,更為當代文化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深刻重塑網絡文學的敦煌敘事,極大豐富其形式與內容。”歐陽友權舉例闡釋,AI可賦能創作者高效融合敦煌元素;VR/AR則能打造沉浸式閱讀體驗;“數字敦煌”的在線開放,更讓公眾得以便捷、深入地感知敦煌文化。
蔣勝男關注到,近年來涌現出不少以敦煌為背景或元素的作品,既有依托史實的宏大敘事,也有融合幻想元素的輕快表達。在她看來,無論是匠人精神、商旅傳奇,還是飛天的奇幻故事,網絡文學都讓敦煌文化變得更加可觸、可感、可共鳴。
論壇現場。
價值鏈路 產業深耕
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讓千年敦煌這一璀璨瑰寶,借由多元載體綻放時代光華?
對此,與會嘉賓紛紛表示,技術是重要手段,其核心使命在于深度挖掘敦煌文化內涵,激活其內在價值,從而為IP的多元呈現開辟新路徑。
“敦煌研究院在數字化保護與IP開發方面極具前瞻性,走在前列。”西北師范大學文化傳播與智能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傳媒學院副院長趙麗瑾以案例佐證。自2018年起,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合作,在游戲《王者榮耀》中相繼推出“楊玉環·遇見飛天”“瑤·遇見神鹿”“貂蟬·遇見胡旋”等敦煌主題皮膚,該系列已成為游戲400多套皮膚中的現象級成功案例。
“當前敦煌形象IP開發多集中于文創領域,依賴視覺符號吸引與社交傳播強化記憶,但用戶黏性深度不足。”趙麗瑾進一步分析道,未來,網絡文藝創作需在深化敦煌文化藝術與用戶情感連接的基礎上,遵循IP建構規律,以產業邏輯與商業力量雙輪驅動,實現敦煌文化價值的有效呈現與廣泛傳播。
中國網絡作家村運營總經理沈榮從產業視角出發,強調敦煌文化的再轉化是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實現。“應當構建完善的文化數字資產確權、評估與交易機制,使敦煌文化資源真正轉化為可量化、可交易的生產要素。”他說。
論壇現場,思想碰撞結出豐碩果實:甘肅省作家協會與中國網絡作家村達成《敦煌IP共建戰略協議》,攜手銀幕文學啟動《敦煌AIGC系列文化歷史短劇開發》,并與咪咕數媒達成合作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