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眾文藝語境下文學期刊的守正與探索 ——《小說月報》《散文》創刊四十五周年座談會在津舉行

9月20日上午,由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新聞出版局指導,天津出版傳媒集團、中新天津生態城管理委員會主辦,百花文藝出版社、國家海洋博物館承辦的第五屆百花文藝周活動之一、“新大眾文藝語境下文學期刊的守正與探索——《小說月報》《散文》創刊四十五周年座談會”在國家海洋博物館報告廳舉辦。
《人民文學》主編徐則臣,《小說選刊》主編付秀瑩,《當代》主編徐晨亮,《青年作家》副主編盧一萍,《芙蓉》編輯部主任楊曉瀾,《花城》編輯李嘉平,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邱雪松,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鮑國華,作家田耳、王月鵬、朱文穎、周榮池、班宇、人鄰,讀者劉凌霄、沈祖新等代表全國重要文學期刊、高校、創作及讀者群體的代表出席本次座談會。座談會由南開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盧楨主持,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小說月報》執行主編徐福偉,《散文》執行主編張森、編輯田靜等出席座談會。
壯闊文學期刊陣容的建立,絕非一日之功,而是百花文藝出版社幾代同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華語文學持續進行跟蹤、研判與再創造的結果。同時誕生于1980年1月的《小說月報》《散文》,至今已攜手走過四十五載春秋,在百花的田畝里如一莖雙穗之禾。數不清的中國人的文學生活,都和它們有關。《小說月報》由茅盾先生親筆題寫刊名,秉承“為人生”的出版傳統,及時薈萃小說精品,鑄造中國小說閱讀最闊寬平臺,其推動形成的“《小說月報》現象”,成為觀測新時期以來小說創作流變的重要指標。作為首家專發散文的原創文學期刊,《散文》刊名采王羲之書法集字,以“格高境闊、文潔意新”為編選理念,致力華語文學的“巔峰筆意和思想之美”,被譽為“中國文學園林的園中之園”。兩刊皆累獲國家期刊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國家級權威獎項,影響深遠,深刻嵌入當代文學創作、傳播、研究與教育體系。四十五年來,它們不僅是杰出作家的搖籃、精品文學的窗口,更參與當代文學的文脈賡續,用時代的精神與氣質引領文學閱讀,持續潤澤著無數心靈。
南開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盧楨首先圍繞《小說月報》與《散文》創刊四十五年來的文學價值與時代意義進行了回顧。他認為,兩刊四十五年來積極推動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不僅在文學史上留下深刻印記,更為無數讀者播撒下文學的種子。他分享了自己從大學時代便在圖書館定期閱讀《小說月報》的經歷,這份刊物不僅陪伴他度過青春歲月,也深化了對文學的認知與熱愛。如今作為高校教師,他仍將兩刊作為教學與推薦閱讀的重要資源,特別推崇那些貼近現實、見證時代的作品。他贊賞《散文》在文體探索方面的努力,認為其“解釋與重建”等帶有“敘事實驗”意味的欄目,拓展了散文寫作的可能性。《小說月報》與《散文》以穩健而開放的辦刊姿態,共同構建出一片遼闊而溫暖的文學原野,值得每一位讀者與作者珍視。
隨后,大家圍繞新大眾文藝語境下文學期刊的守正與探索以及《小說月報》《散文》的辦刊實踐、傳播影響、學術價值展開深入研討。
《人民文學》主編徐則臣表示,對于他這一代作家而言,《小說月報》和《散文》不僅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精神食糧,更陪伴并推動了他們走上寫作之路。他將兩刊比作作家“成長和創作雙重意義上的口糧”,強調其基本、可靠且不可或缺,既保持平易近人的氣質,又能在漫長的時光中與時俱進,悄然調整營養配方,以讓作家更加壯大。在當代文學史上,能把變與不變的分寸把握得如此精到的雜志不多,《小說月報》和《散文》是其中之二。他從當前的文學發展態勢出發,指出新大眾文藝展現出高度的互動性與全民參與特征,正在重塑文藝生態的結構與傳播方式,推動文藝從單向傳播走向多方動態生成模式。
《小說選刊》主編付秀瑩談到,《散文》是中國當代散文創作重鎮,她是《散文》的忠實讀者,作為小說家的她一直心懷在《散文》這個思想和藝術的高地發表散文的愿望。同時,她不僅是《小說月報》的讀者,更是其作者,多年來,《小說月報》始終密切關注她的創作歷程,陪伴她成長。對于這份親密而深刻的關系,她深懷感恩,并倍加珍惜。作為同樣從事辦刊工作的同行,付秀瑩特別強調刊物對寫作者的重要作用。四十五年來,《小說月報》和《散文》始終致力于中國當代文學的建構,記錄時代生活、引領社會風尚、培育民族審美,塑造中國精神,《小說月報》和《散文》功莫大焉。
《當代》主編徐晨亮談到,由《小說月報》《散文》發展而來的百花文學期刊方陣,已成為一個標志性的文學現象,形成了自身“內核穩固、邊界開放”的傳統。他曾于2007年至2018年在《小說月報》供職,深受這一傳統影響,其內核在于堅持文學本位與讀者意識,堅持新文學草創期確認的基本精神,即文學應“與一般之人,生出交涉”,通過挖掘、篩選和傳播優質作品,引領明朗的創作風氣,守護文學與讀者的密切關聯,構建富有生機的文學生態。近年來,兩刊更超越傳統定位,通過書刊聯動、版權推廣、新媒體傳播與品牌運營,打造作品的傳播增值平臺,推動文學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青年作家》副主編盧一萍回顧了《小說月報》與《散文》的創刊歷程——四十五年前,兩刊分別以“虛構”和“非虛構”之姿誕生,逐步成為中國文學世界的燈塔與旗幟,在當代文學發展進程里留下深刻印記。自20世紀90年代投身文壇以來,他的文學之路始終與兩刊緊密交織,這份緣分既是他個人創作的成長史,更是一代作家與文學期刊共生共榮的縮影。他將《小說月報》視為創作路上的“同行者”,在他迷茫時以選載給予他方向的確認,在他擔心作品過于小眾時借讀者反饋告訴他,好的文字沒有地域邊界。他呼吁以《小說月報》的敏銳洞察時代,以《散文》的深情體味生活,在守正創新中續寫當代文學的新篇章,讓文學之光永遠照亮人類精神的天空。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邱雪松表示,百花文藝出版社自1958年創立以來,作為一家地方出版社,推出了大量產生全國影響力的作品,拉開了文學出版領域地方力量崛起的帷幕。百花文藝出版社與1980年創刊的《小說月報》《散文》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形成了廣泛的“讀者朋友圈”,參與并見證了中國當代小說與散文文體的發展和繁榮。百花文藝出版社及其旗下的《小說月報》《散文》,以“一社兩刊”的獨特模式,共同構成了觀察和欣賞中國當代文學的最佳觀景位。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鮑國華談到,報刊是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報刊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文學生產、流通和消費方式,創造了一種新的寫作和閱讀文化,也成為晚清以來中國文學各個歷史階段的重要關節點。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文學進入新時期,百花文藝出版社創辦《小說月報》和《散文》這兩大知名刊物,可謂恰逢其時,不僅延續了《新青年》等名刊開創的偉大傳統,更以地方為起點輻射全國,為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其自身也成為一種文學史現象。
《芙蓉》編輯部主任楊曉瀾在發言中談到,面對新大眾文藝語境,文學期刊在融合新技術新業態、推動跨界合作及轉化文學IP的同時,更應堅定辦刊信心、堅持文學品質、堅守人文精神,避免盲目追求市場化與娛樂化。《小說月報》和《散文》創刊四十五年來影響深遠,不僅源于其對新人新作的持續關注、對時代生活的敏銳把握,更得益于兩刊始終堅持發掘優秀作家與作品,引領文學審美潮流,致力于構建深入文學現場的評價體系和良性文學發展生態。
《花城》編輯李嘉平表示,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選刊之一,《小說月報》為當代文學發掘和匯聚了許多年輕而富有活力的寫作力量。作為一名編輯,每當他責編的小說被《小說月報》轉載,都會感到莫大的鼓勵與榮譽。他將《小說月報》視為識別潛力作者的“點金石”,每期目錄中陌生的作者姓名常成為他重點關注的對象。《花城》與《小說月報》《散文》同樣誕生于改革開放時期,愿與兩刊共同努力,推動“新大眾文藝”的發展,開拓中國當代文學的新空間。
作家田耳回顧了自身“雙線并進”的閱讀經歷——既廣泛閱讀外國文學作品,也長年訂閱《小說月報》。在他看來,這種閱讀方式使他在吸收小說技法的同時,保持了純正的“中式發音”,有效彌補了年輕時期個人經驗的不足,逐步形成融會貫通的能力。從他的中學時代起,他開始同時閱讀《散文》,由此形成對兩種文體的理解:“小說”是對故事的技術化敘述,而“散文”更切近于敘述本身,甚至可等同于“文章”本身。這種同步閱讀、兩不偏廢的習慣,也影響了他的小說創作——始終追求筆端多帶閑情逸趣,賦予“小說”以“文章”的質地。如今在指導學生時,他仍強調需大量閱讀一二十年前的中國小說,尤其推薦《小說月報》精選集,幫助學生把握中國的人情世故與心理特征。
作家王月鵬表示,作為一名基層寫作者,“百花”對其文學生涯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小說月報》和《散文》創刊四十五年來,無論文學是“冷”是“熱”,兩刊始終保持著“正常的體溫”,堅持獨立的判斷與選擇;無論外部環境怎樣變化,始終堅守“百花”辦刊理念;在普遍追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兩刊始終保持沉穩從容的姿態,堅定走自己的道路。文學流派不斷更迭創新,但《小說月報》和《散文》幾乎涵蓋了所有流派的代表作家與作品,展現出極大的包容性,構建了一個多元并存、寬闊深遠的文學空間,真正實現了“不同而并立”的百花齊放局面。
作家朱文穎談到,當下時代變化迅速、信息龐雜,人們習慣于碎片化表達與即時反饋,正因如此,百花文藝出版社及《小說月報》《散文》所代表的沉靜、深度與文學性更顯珍貴。她認為,兩刊始終以“慢”的姿態抵御外在的喧囂,以“深”的挖掘守護內在的豐富,提醒人們在速生速朽的洪流之外,仍存在恒久價值——即對心靈世界的細致勘探與漢語美學的虔誠傳承。她表示,四十五周年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并借此向“百花”致以感謝、敬意與美好祝福。
作家人鄰認為,新大眾文藝打破了創作者與接受者的界限,但也帶來算法繭房、流量至上等隱憂,強調應在流量與質量間尋求平衡。作為《小說月報》的讀者,他認為該刊為作家和讀者提供了精選的小說讀本,是了解時代與社會的重要途徑。在《散文》累計發表約三十篇作品的人鄰,特別提到了《散文》對其寫作的培養之功,稱贊《散文》語言要求高、文本意識獨特,被廣泛視為散文創作頂級平臺。他認為,四十五年來《散文》及《散文海外版》發表和選載的龐大作品量,為研究當代散文與時代變遷提供了重要文本資源。
作家周榮池表示,他既是《散文》和《小說月報》的讀者,也是作者。在新大眾文藝語境下,刊物作者與編輯應共同承擔起責任,從“創作”與“編發”兩個維度共同推進稿件“面向大眾、服務大眾、依靠大眾”的實踐。他認為,“面向大眾”意味著樹立“人民為中心”的寫作立場,力求講好“中國故事”,以此實現“正心”;“服務大眾”應立足“中國美學”為基本特質的創作與編輯理念,通過推進文學刊物的“供給側改革”達成“暖心”;而“依靠大眾”則體現于培育、扶持更多基層作者,推動“人民作家寫人民自己的故事”,以此實現“同心”。
作家班宇回顧了他與《小說月報》的深厚緣分。他最早是在報刊亭被其鮮明一致的封面吸引,每期封面仿佛為讀者營造出一個整潔而富有設計感的閱讀空間。較為系統地閱讀《小說月報》始于他的高中時期,在學校閱覽室午休時,他常讀遲子建的《零作坊》《采漿果的人》等作品,也對詩人多多的小說《搭車》記憶猶新。同期閱讀的《散文》則為他帶來輕松愜意的體驗,里面許多文章都跟記憶相關,像為他的午休時間接入了一條時光隧道。他特別談到,自己的小說《盤錦豹子》最初發表于豆瓣網,后被《小說月報》轉載,當時深感意外且備受鼓舞。在他看來,《小說月報》敏銳、誠懇且具有前瞻性,始終呈現最前沿的小說創作動態,是其創作路上重要的“風向標”。
讀者、阿來書房的店長劉凌霄表示,作為一名讀者和書店從業者,最幸福的時刻莫過于見證讀者與好書相遇,或滿載收獲離開文學活動現場。她談到,此次參會讓她更加體會到《小說月報》和《散文》的辦刊初心,感謝兩刊數十年如一日為青年作家提供起步舞臺,持續為讀者輸送有思想、有情感的優質作品,這些文字不僅豐富了當代文學版圖,更如一束束光,長久滋養著讀者的精神世界。
讀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與闡釋學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沈祖新認為,“新大眾文藝”體現了技術時代大眾廣泛參與文藝創作、成為文藝“主人”而非單純欣賞者的新境況。于《小說月報》《散文》等傳統文學期刊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建議兩刊在秉持現實關懷、堅守漢語之美的同時,積極適應媒介變遷,讓“書卷氣”更“接地氣”,以“新經驗”推動“新文學”,讓文學成為展現社會與人心的“第一現場”。他特別引用友人對《散文》的致敬,贊譽其“不肯被潮流裹挾的勇氣”,并祝愿其繼續如河床上的卵石一般,讓激流從身上碾過,把最清澈的水紋留給后來人,守護那些為一聲鳥鳴、一片落葉而停留的文學時刻。
座談會氣氛熱烈,交流深入。期刊界同仁結合當前傳播生態,分享了對于媒體融合與文學出版的觀察與思考;學者從文學史脈絡出發,肯定了兩刊在塑造當代審美、推動創作譜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作家與讀者則從親身體驗出發,深情回顧了兩刊如何陪伴創作、滋養心靈、聯結幾代人的文學記憶。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面對新大眾文藝語境下的機遇與挑戰,文學期刊應繼續堅守文學品質、拓寬傳播路徑,在守正創新中持續引領風尚、照亮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