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海,詩意盎然 ——記2025國際青春詩會(中國—拉美國家專場)之北海詩會
秋日的北京,天高云淡,金風送爽。恰逢北海公園開園100周年,9月20日,這座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皇家園林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意義非凡的詩會。來自拉美15個國家的40位詩人與37位中國詩人走進位于北海瓊島的漪瀾堂,與眾多慕名而來的文學愛好者們一同感受詩歌的迷人魅力,深入交流文化的精髓。此次活動由中國作協主辦,旨在搭建中拉文化交流的橋梁,推動詩歌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百年北海,文脈涌動。早在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執掌《大公報·文藝副刊》時,文藝副刊的新秀作家們便定期聚集于漪瀾堂進行座談交流,徐志摩的新月詩社等當時許多文學組織也常在此舉辦活動。1926年8月,魯迅離開北京南下廈門,幾位好友也相約漪瀾堂為他餞行。北海詩會的舉辦,仿佛與文學前輩們進行“隔空對話”,續寫著北海公園與文學的不解之緣。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何向陽為本次詩會致辭并啟動詩會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何向陽為本次詩會致辭并啟動詩會。何向陽表示,拉美詩人遠隔重洋來到中國,“是一場完美的抵達。詩歌的意義就在于此,無論多么遙遠,無論多么困難,但必抵達這里”。抵達雖然短暫,只是一瞬間,但詩歌可以抵抗遺忘。她引用聶魯達《伐木者醒來》的尾句“我到這里來是來歌唱的/是和你們一起歌唱的”后,用一首《抵達》獻給詩歌藝術和在場的詩人們——
“那時,我們的房子/建在淺灘/窗外山川鋪展/如卷軸/剛剛繪就/風景迫不及待/躍出,峰巒/起伏/靜水深流……那時/心有無邊的廣袤/星宿照耀/烈日灼烤/風的狂野/不懼浩瀚/那時,江山/無盡/濤聲回環/而那時的我/也正徒步銀河/為你降臨。”
在何向陽深情而有力的朗誦中,這首當年為拉美詩歌節創作的詩作,為本次北海詩會徐徐拉開了帷幕。
開幕前,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還特別帶來暖場表演。“90后”詩人葭葦不僅演唱了改編自《詩經·蒹葭》的歌曲《在水一方》,還帶來了自己的原創作品《體認愛的時刻》。“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優美動聽的歌聲,使現場氛圍漸入佳境。

詩歌朗誦現場
“古韻新曲”環節,詩人們紛紛登臺朗誦詩歌、表演才藝。哥倫比亞詩人法迪爾?德爾加多、巴西詩人里卡多?多梅內克等朗誦了自己的詩作,讓在場的觀眾感受到拉美文化的熱情與活力。特別到場的烏克蘭演員耶果則用中文朗誦了中國詩人林森的作品《還贈——致拉美的詩人朋友》,詩中寫道:“誰贈我予浪花,我以碧海還贈/誰贈我予秋風,我還他一輪唐朝月/我的朋友,長安是李白的/也是來自遠方的你的/我的朋友,長城修筑在中國的大地上/也修筑在你還沒轉身就開始的懷念中”,滿是中拉詩人間美好友誼的見證。
“詩書酬答”環節將整個詩會推向高潮。玻利維亞詩人露西亞?卡瓦略和中國詩人李越,玻利維亞詩人杰西卡?弗羅伊登塔爾和中國詩人馬文秀等先后攜手亮相,朗誦會前抽取到的異國詩人詩作。這些詩歌卡片由詩人們在本屆青春詩會期間創作,并在當天上午以盲盒的形式互相抽取,進一步增加了此次詩會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詩歌朗誦現場
新穎而獨特的詩歌互贈,仿佛讓我們看到中國古代詩人間的唱酬在現代延續。詩人們不僅用詩歌表達了參加此次詩會的體會,也通過朗誦對方的詩作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此時此刻,詩歌如同一座無形的橋梁,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重重山川,讓那些心懷詩意的心靈在共鳴的海洋中深情相擁,共同沉醉于迷人的詩藝中。
正如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馬新明在總結時所說,詩歌是世界的語言,它連接著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心靈,表達著對美好世界和未來的愛。“我們因為詩歌相聚北海,在悠久的北海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詩歌讓我們緊密相連,相聚時間雖然短暫,但友誼之花已然在我們心間開放。”
在一片歡聲笑語中,詩會緩緩落幕。隨后,詩人們一同泛舟北海,唱起了2025國際青春詩會的主題曲《青春火焰》,并在迷人的湖光山色中繼續交流詩歌創作的心得。大家紛紛表示,此次詩會是古典與現代的美妙碰撞,讓我們看到了詩歌跨越語言和文化的強大力量,也看到了中拉文化交流的美好未來。期待更多這樣的文化交流活動,讓詩歌的種子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讓詩意的花朵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間綻放。
此次詩會不僅讓百年北海綻放出別樣的詩意,也讓中拉文化交流在這座皇家園林的悠久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詩會前,中拉詩人們還登上瓊島的白塔、觀景臺,縱覽北海全景,深入了解北海的文化底蘊。出席詩會的還有中國作協外聯部主任張洪斌、《詩刊》社主編李少君等。中西語主持分別由《詩刊》社編輯彭敏、北京外國語大學西葡語學院講師耿曉坤擔任。

合影留念
攝影: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