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千年鼓樂碰上現代詩 ——中外詩人觀賞大唐芙蓉園鼓樂表演
芙蓉園內鼓樂聲,詩人興會話傳承。9月18日上午,參加2025國際青春詩會(中國—拉美國家專場)的中外詩人們走進西安大唐芙蓉園,觀看了一場別具特色的鼓樂表演。這場以“傳承”為主題的鼓樂表演,用音樂講述了唐朝以來的樂師們歷經千年的堅守。
西安鼓樂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其歷史可追溯至隋唐時期的宮廷燕樂。2009年,西安鼓樂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東倉鼓樂社是西安鼓樂代表性表演社團之一,創新性地將非遺藝術與全息投影技術相結合,給觀眾帶來無與倫比的沉浸式體驗。流云飛鶴的電子帷幕宛如薄紗,身著華服的樂師們于幕后漸漸顯影,分持笙笛竽簫、阮琴鑼鼓等樂器緩緩起勢,樂音漸起,聽者無不陶醉在大唐宮廷燕樂的典雅悠長中。
羅伯托·阿庫尼亞(墨西哥)對中華文化很感興趣,曾寫過一首與李白有關的詩《李白的長夜》,并發表在《詩刊》雜志上。當他登上唐風建筑紫云樓聆聽這場鼓樂表演,仿佛身處李白所在的時空,感受到詩歌之外別有韻味的文化魅力。
除詩人的身份外,露西亞·卡瓦略(玻利維亞)還是一位小提琴家。她對鼓樂表演中用到的中國傳統樂器感到好奇與著迷,并表示這幾日的陜西見聞已成為她寫作經驗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我會在今后的詩歌中表達這些經歷、記憶和情感”。
“東方文化以一種沒有間斷、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傳承并發展下去,滋養著一代代人。”香港詩人史云彥稱鼓樂帶給她“一種直達心靈的震顫”,表現出與自然長期相處下凝聚的古老智慧。她希望自己的詩歌能吸納鼓樂表演所表達的“和而不同”思想,在復雜和深刻之中找到一條向內凝視、通往內心的路。
“鼓聲不能停!”當東倉鼓樂社傳承人趙筱民站在臺上大聲吶喊,在場詩人無不為之動容。吉賽爾·露西亞·納瓦羅(巴西)感慨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極其重要,沒有文化,我們不會知道自己來自何處、走向何方。”三天的陜西文化之旅讓她重新認識了中國,“這是一種精神的覺醒之旅。當我穿上唐代的服裝、品嘗中國的飯菜,我的精神也仿佛與中國部分相連了。我開始學習一些中文詞匯與語句,這讓我能更好地理解中國詩歌”。
表演結束后,拉美詩人們依次登臺朗誦了自己的詩作,并表達了對接下來北京之行的期待,期盼進一步感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輝煌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