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不足道的 細節中感受愛
哲貴的中篇小說《微不足道的一切》以細膩筆觸講述了丁小武的家庭生活。誠如書名所示,故事聚焦的皆是生活瑣事,看似“微不足道”,可一旦置于家庭語境中,便如串聯筋骨的脈絡,稍一碰觸,便牽一發而動全身。
小說開篇,丁小武便直言自己陷入了難題:父親丁鐵山患上重度老年癡呆,生活無法自理。作為兒子,他本能地想擔起照料責任,可現實卻讓他陷入“兩難”。父親與妻子柯又紅早有嫌隙,甚至曾放話“家里有她就沒有丁鐵山”。如今父親急需人照顧,丁小武必須在“盡孝”與“護妻”間做抉擇。這個選擇,不僅關乎責任義務,更纏繞著夫妻、父子間的復雜情感,如同一顆定時炸彈,一旦引爆,便會觸發家庭關系的連鎖反應。作者精準捕捉到這一矛盾焦點,以此為切入點,層層剖開家庭關系的肌理。這一核心矛盾貫穿小說始終,情節推進、敘事節奏、人物語言與心理活動,皆籠罩在它的影響之下。丁小武作為沖突的中心,他始終想做家庭的“調和者”,卻在現實拉扯中屢屢被動。一邊是病弱需照料的父親,一邊是態度強硬的妻子,他的妥協與糾結幾乎寫滿每一處細節。丁鐵山這位昔日利落果決的老人,在疾病侵蝕下,只剩反復呼喚“丁小武”的本能反應。作者并未刻意剖白他的心理,因對失智老人而言,所有邏輯與矛盾,早已被機體本能所壓制。
書中最具張力的人物當數柯又紅,她的搖擺與轉變,甚至直接推動著情節走向:從最初堅決不讓丁鐵山同住,到中途為挽回婚姻主動退讓、同意父親搬去公爵山莊,再到丁鐵山離世時臉上復雜難辨的神情。從執意讓丁小武開廠子,到后來主動賣掉廠子,乃至小說結尾,面對丁小武昔日交好的董南妮上門,她的心態也悄然松動。而女兒丁點點,作為家庭沖突的“旁觀者”,當矛盾蔓延到自己身上時,她選擇以“退縮”保持距離。這既是對自我的保護,也是對家庭困境的無奈回應。這些矛盾在有限篇幅里交織疊加,卻毫無荒誕感,反而如一面鏡子,照見無數家庭的日常:每個人都是矛盾的集合體,當親密關系將彼此拉近,那些隱藏的棱角便會愈發凸顯。
故事在矛盾中推進,人物也在這一過程中完成“自我找尋”。丁小武曾對“為何照料父親”有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解釋:“我是在以這種方式找回父親,同時也找回自己。”在家庭里,每個人的角色常被簡化成“矛”與“盾”:丁小武性情溫和,習慣將就妥協,是“防守、求和”的一方;柯又紅性格潑辣,言語強勢,是“進攻、尖銳”的一方。但在照料丁鐵山這件事上,兩人卻走向了性格的“另一面”:丁小武變得執拗決絕,柯又紅反倒學會了妥協退讓。這種轉變,既是對自我性格的探尋,也是家庭情感的“修復過程”。小說還設計了一個極具“回環性”的情節:丁小武后來患上了帕金森病。這一設定不僅為故事增添了戲劇性,更藏著深刻隱喻。人的一生如同拋物線,從起點攀升至頂點,再緩緩落下,最終歸于終點,這正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如今,疾病與失智的陰影,從丁鐵山轉移到了丁小武身上,這個家庭,又將面臨一場熟悉又陌生的“疾病風波”。而這一次,柯又紅的轉變最為徹底: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溫柔,那份褪去尖銳后的包容,讓我們清晰看到了這個角色的成長與蛻變。
在書的后記里,哲貴談及對“愛”這一主題的思考,這或許是他希望借這個故事傳遞給讀者的核心議題。情感是一面鏡子,它折射出個人的生存體認、人與人的相處之道,以及對疾病與死亡的深刻感悟。丁鐵山、丁小武、丁點點祖孫三代的命運交織,勾勒出一個人完整的生命軌跡。人生中,成長、情感糾葛與疾病磨難本就是無法回避的課題。那么,個體究竟如何重新找回自我?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摩擦與矛盾里。這些日常糾葛好比一根根細小的線頭,人的一生是松弛凌亂還是緊實有序,全看我們如何梳理、應對這些“線頭”。
(作者系第三期魯迅文學院殘疾人作家研修班學員、第四屆全國殘疾人文學創作研修班學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