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詮譯抗戰精神的淬煉歷程——評《抗戰時期的中國思想》
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偉大歷史時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左玉河的新作《抗戰時期的中國思想》應時而出。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科建設“登峰戰略”重要成果,該書以豐富的檔案文獻為支撐,全面系統梳理了1937年至1945年全面抗戰時期的中國思想史,視野宏闊、論證扎實、分析透徹,深刻揭示了偉大抗戰精神在烽火中淬煉升華的歷程,有力佐證了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同時,書中系統呈現的中國共產黨抗戰思想發展史,為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珍貴的歷史鏡鑒,展現出了思想史研究的學術深度與時代價值。
《抗戰時期的中國思想》始終堅持把唯物史觀作為理論研究的根本立場,從“時代維度”“實踐維度”和“主流維度”三層視域審視抗戰時期中國社會思想的演變路徑。從“時代維度”透視,該書精準錨定了貫穿抗戰始終的三大時代主題,即“如何取得抗戰勝利”“如何在抗戰中實現民主”“如何在戰后建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而所有主題的核心底色是“爭取民族獨立”。正是這樣的時代課題,驅動著中國社會各階級展開激烈且深刻的思想論爭,形成了多元思想碰撞的格局。“實踐維度”進一步揭示思想與行動的辯證關系。書中細致呈現了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的思想主張,在華北平原的地道戰、鐵道游擊戰中“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的思想不斷豐富,在根據地治理中,“三三制”政權理念落地生根,最終形成指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實踐智慧。“主流維度”更清晰勾勒出抗戰時期思想演進的主脈,當“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的思想主張逐漸成為凝聚民族精神的主流,從《論持久戰》的戰略預判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踐推進,這一思想既回應了時代需求,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最終成為引領抗戰方向的科學精神旗幟,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淬煉歷程與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的必然性。
該書生動詮釋了偉大抗戰精神的核心內涵。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面對“中國去向何處”這一時代重大命題,正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憑借著堅如磐石的意志與強敵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軀構筑起抵御外侮的鋼鐵長城,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些精神特質并非憑空產生,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實現了從一盤散沙到萬眾一心、從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的根本性蛻變。在這一進程中,偉大抗戰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在抗日戰爭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集中凝結與高度升華,彰顯出強大的精神力量。
從歷史研究到精神闡釋,該書搭建起連接學術研究與思政教育的橋梁,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鮮活素材與價值指引。特別是書中呈現的中國共產黨抗戰思想的發展與實踐探索,讓偉大抗戰精神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歷史場景,有助于青年群體更直觀地理解其核心內涵。
毛澤東《論持久戰》對“亡國論”“速勝論”的駁斥,展現了理論清醒與戰略智慧對民族抗爭的重要意義,能引導青年認識到偉大抗戰精神不僅是戰場上的勇氣,更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力量。敵后游擊戰、根據地建設,動員與武裝民眾思想建設等方面的生動史實,能讓青年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價值追求,理解偉大抗戰精神是無數普通人在民族危亡時刻挺身而出的行動體現。中國共產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則為青年理解抗戰精神的文化根基提供了新視角。這種從歷史到現實的延伸,讓青年在歷史認知中深化價值認同,在情感共鳴中傳承精神內核,實現了歷史觀教育與價值觀引領的有機統一。
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這部著作提醒我們,唯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唯物史觀,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凝聚起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在新的征程上不斷開創更加光明的未來。
(作者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研究生院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