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抗戰主題圖書集結亮相,立足歷史真實打撈細節拓寬視野 站在新起點,抗戰文學如何寫出新意

多部抗戰題材圖書集結亮相,以文學的方式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劉豈凡攝
趙德發《大海風》、葉梅《神女》、張慶國《綠色的火焰》、管新生《孤島鈔本》……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多部抗戰主題圖書集結亮相。這些作品全面記錄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凸顯中國共產黨在救亡圖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與民族復興、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有力佐證。
避免書寫概念化臉譜化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抗戰文學如何寫出新意?中國作協創研部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學創作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作家們要突破以往的書寫局限,既立足于歷史真實,以嚴謹細致的方式打撈鮮為人知的細節,還原不同群體抗戰經歷,也要關注那些“看不見”的故事,探討戰爭對人性的深層傷害,豐富抗戰敘事的內容和層次;結合實地尋訪、文獻研究和邏輯研判,通過塑造真實人物來引發讀者共情,讓英雄回歸真正的“人”,避免書寫概念化、臉譜化、庸俗化、娛樂化。
比如,趙德發的《大海風》以黃海之濱的馬蹄所和青島、上海、大連等港口城市以及廣闊的海洋為故事發生地,書寫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北方的漁業史與航運史,表現人海關系之變、時代風云之變。主人公漁家子弟邢昭衍是明代所城千總、抗倭英雄的后代,決心向張謇學習,實業救國,振興民族航運業。外敵入侵,他帶領民間武裝走進深山……小說濃墨重彩刻畫主人公面對大海的堅強性格與進取姿態,在強敵入侵時的家國情懷與犧牲精神。
“在對人民英雄的深情聚焦中生動抒寫民族精神,始終將人民作為表現主體,寫出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人,使文學史中的寶貴財富充分轉化為新鮮的創作動能。”評論家、中國作協副主席吳義勤談道,沉下心來研讀歷史、走訪調研,有助于讓創作建立在史實基礎之上,同時將歷史與現實相聯系,從抗戰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觀照當下。
“人”讓歷史格外鮮活。十年磨一劍,葉梅的長篇《神女》以鄂西抗戰為歷史背景,通過全景式敘事手法展現三峽地區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斗爭。小說以巴東船老大覃九河一家為核心,串聯起鄂西抗戰關鍵歷史事件:宜昌大轉移、石牌保衛戰、巴東淪陷與重建等。小說通過個體命運與歷史洪流的交織,詮釋中華民族在危難中的堅韌與重生,為中國抗戰文學提供了地域視角與人文深度。
與新一代青年共振共情
如何拓寬抗戰題材文學創作的藝術格局與世界視野?專家建議,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大膽進行藝術探索和創新,增強作品可讀性和吸引力,注重挖掘新的史料和故事,引導當代讀者尤其是青少年正確認識抗戰歷史。
比如,張慶國最新非虛構作品《綠色的火焰》通過跨越十五省二十五地的尋訪,勾勒出張元濟、梁思成、穆旦、冼星海等巨匠守護中華文明火種的自覺意識,全景式展現戰時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偉力與文化擔當?!肮P墨、管弦也是武器,杏壇、書齋也是戰場。文化之星月長明,民族之精神不死。中華歷史中還有許多重大事件、英雄人物,有待書寫和喚醒。”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的這番話與作者的創作初衷相呼應——“比如書中寫到錢穆,到了昆明后跑到郊縣寫下《國史大綱》,在國家危急關頭激勵一代青年,很多讀者因此投身抗日,保衛國家。文人先輩的使命感、責任心,也鼓舞當下作家要與新一代青年共振共情?!?/p>
“這些故事是對民族記憶的深切禮贊,也是對亂世中文化火種何以不滅、精神抵抗何以可能的深刻追問?!弊骷夜苄律诖衅≌f集《孤島鈔本》成為連接年輕一代與抗戰精神的文化橋梁。該書以1937—1941年的上海為背景,通過《天庭行動》《一號殺手》《米十三》《拳擊手馬少白》《古佛盜》《大偵探》六部中篇,串聯起地下抗日斗爭的壯闊畫卷。小說人物涵蓋普通市民、知識分子、拳擊手等多元群體,展現烽火歲月中不同群體的生存姿態與抗爭精神。
“上海是一座被日軍包圍卻始終未沉淪的孤島,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救亡的熱土?!鄙虾H嗣癯霭嫔绺笨偩庉嬪X敏評價,這部新書以細膩文筆重現了普通人的抗戰與城市的精神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