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與文學的交匯處,年輕人扎堆兒旅行

“2025長白山重逢之約·八一七稻米節”系列活動現場。受訪者供圖
95后陳姿孜因汪曾祺的文字,開啟了一場“跟著文學逛昆明”的旅程。她順著汪曾祺《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中寫到的館子、街道、風景,搜索求證,“沒想到那么多痕跡依然可觸可感。一場‘文本對照現實’的旅程,就這樣自然而然發生了”。
沈君歸和長白山的兩次“相約”,都和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有關。今年去參加“稻米節”的火車上,沈君歸寫道:“十年前的‘小稻米’們長大了,能去宴請小時候的自己,完成未完成的約了。”
當作家筆下的城市美食與街巷成為年輕人的打卡目標,當小說中的人物和劇情,“闖入”現實文旅場景吸引大批粉絲奔赴,一種全新的旅行方式正在年輕群體中興起——跟著文學IP去旅行。
次元碰撞、情感奔赴、城市漫游……現在,年輕人的“書單”正逐漸變成“旅行清單”,文學IP成為連接文字與現實、文化和旅游的新紐帶。
文學是旅行指南,帶你感受城市的人文故事和煙火氣
經典文學能成為年輕人的旅行指南,引領自己去感受一座城市的煙火氣。
陳姿孜以前做過紀錄片導演,到一個城市就會不自覺地開啟“職業雷達”,試圖挖掘藏在城市中的故事。
“之前讀汪曾祺的書,我跟朋友戲稱汪曾祺就是‘民國的昆明探店博主’。就像之前做紀錄片要做城市背調一樣,汪曾祺為我對昆明的‘背調’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陳姿孜說。
“西南聯大舊址有一個展區,細致呈現了當年師生清貧卻堅韌的生活:聞一多靠刻章貼補家用,教授們賣花、做墨水……我站在那些文字說明前,突然意識到:原來他們過得這樣難。但奇妙的是,這種‘艱難’在汪老的文章里幾乎看不見一絲痕跡。他筆下沒有抱怨,沒有沉重,在他的文字里,只有防空洞外的雨聲、菌子的香氣、街邊小攤的熱氣,他就是這樣一個總能在困頓中打撈出一束束微光的作家。”
陳姿孜形容,那一刻自己站在展廳渾身起了雞皮疙瘩。“他不是沒有經歷苦難,而是選擇了書寫希望。”
汪曾祺筆下的美食,也是此次旅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發前,陳姿孜最期待的是被汪曾祺稱為“一切雞吃法中的第一名”——汽鍋雞,以及被形容為“味道最深刻”也“最難看”的干巴菌。
當陳姿孜親口品嘗干巴菌后,感嘆:“真的就是那種復雜又濃郁的野性之味!汪老誠不我欺。”
在陳姿孜看來,昆明在將近現代歷史與文學融入城市風貌上已頗具用心。走在鳳翥街上,一句“你今天摩登了嗎”的標語,呼應著當年為西南聯大學生而生的“摩登粑粑”,細節中滿是巧思。
但她也提出建議,當地可以更系統地把西南聯大元素和信息“連成片”,增加AR體驗等,“讓散步變成沉浸式閱讀體驗”。
如今,陳姿孜的“跟著作家去旅行”計劃還在繼續。未來,她打算沿著張愛玲、蕭紅的足跡探索香港,去半島酒店、淺水灣尋找文學中的場景。
跨次元聯動,現實與文學的交匯處成為旅行動力
今年夏天,年輕人“跟著網文IP去旅行”的熱潮迭起。現實與小說的交匯處,成為激發年輕人旅行的重要動力。
今年7月,瑞士國家博物館內,一場特殊的啟動儀式打破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瑞士國家旅游局與《全職高手》IP的跨次元合作揭幕。這是瑞士國家旅游局首次與中國網絡文學IP開展深度合作,時間節點頗具深意:《全職高手》小說作者蝴蝶藍將2025年設定為代表中國參賽的戰隊出征瑞士蘇黎世參加“榮耀世界邀請賽”的年份。如今,虛擬時間線與現實“重合”。
瑞士國家旅游局局長馬丁·尼德格爾表示:“瑞士并非唯一一個試圖吸引中國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瑞士各地推出為期一個月的《全職高手》主題打卡活動,從蘇黎世火車總站到鐵力士山,從琉森游船到少女峰主題冰雕,瑞士多地被IP元素覆蓋。
在原著設定的“世邀賽”當天,有超過500名身著《全職高手》COS服(角色扮演服裝——記者注)的粉絲抵達蘇黎世火車站,共同慶祝交匯時刻;從浦東機場、香港國際機場起飛的瑞士國際航空成為這場主題旅程的起點,穿著角色COS服乘坐航班的粉絲們,成為一道特殊的二次元風景線。
一名粉絲表示:“葉修帶我們了解了瑞士,現在我們要親自去感受小說中描述的那些地方。”另一名北京的粉絲則提及:“這不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體驗。”
另一個現實與文學“時間點交匯處”的旅行,則是已經誕生了10年的“八一七稻米節”。
“八一七稻米節”源于2015年,廣大“稻米”(《盜墓筆記》粉絲——記者注)自發組織前往長白山,共同迎接《盜墓筆記》小說中“張起靈回歸”的10年約定。這一自發形成的聚會,逐漸演變成每年8月17日具有特殊意義的粉絲文化節日“稻米節”。
長白山因一個文學IP迎來了旅行的熱潮,成為讀者的“精神地標”。今年,8月17日,“八一七稻米節”系列活動在長白山保護開發區池北區舉辦。
張耘歌說,當地被打造得很像“痛鎮”(在大街小巷充分融合了某一IP中的名稱、形象的“主題小鎮”——記者注),連公交車上都有《盜墓筆記》的圖片。
張耘歌很喜歡現場交流氛圍。“現場每個粉絲都很有秩序,也很友好,如果你問路或者尋求幫助都會得到熱情回應。”
她分享,《盜墓筆記》IP與當地“融合程度特別高”,“我們去吃鐵鍋燉,店老板在門口音箱循環播放《十年人間》。前面有一隊游客聽到這首歌,還跟著一起唱”。
雙向奔赴,文學和文旅完美結合的關鍵點是“共情”
2023年冬天,沈君歸第一次去長白山,停留時間短暫,但依然遇到了三四個同好,聊天非常愉快;今年夏天,他又到長白山,除了是粉絲,還多了一個身份:擔任“稻米節”系列活動的志愿者。
“讓我記憶深刻且有點感動的是,長白山管委會做了很多工作。”沈君歸遇到的不少志愿者來自當地各行各業。“很多中年人也是‘稻米’,甚至有些人可能10年前就已經在長白山工作了,他們講的一些相關故事,甚至連我這個讀《盜墓筆記》超過10年的粉絲都不知道。聽他們講這些故事的時候,我很驚喜。”沈君歸說。
張耘歌提到,長白山當地提供了充分的旅游保障。“當地推出免費運行的擺渡公交車,從‘稻米驛站’到長白山、到音樂節現場都不需要支付費用,而且擺渡公交車班次很多,我們基本都能坐上。”
“我感受非常深的一點是:無論男女老少,當地居民都知道‘稻米節’,很樂意參與到活動中。”張耘歌認為,只要一個地方把IP真正做起來了,自然會有人氣。
量子泛娛盜墓筆記工作室總經理牟玄捷對記者表示,長白山與“稻米節”緣分深厚,自2016年起,長白山天福街(現稱“云頂市集”)就連續舉辦活動,如今更是“稻米”心中的精神地標。
“一起去完成‘接張起靈回家’的約定,這代表了‘稻米’對書中內容的強烈認同。不止于長白山,他們還要去杭州的西湖、西泠印社甚至是墨脫。我覺得‘稻米’是想親自去看看,書中寫到的這些地方,現實中究竟是什么樣子,他們也可以代入角色到現場去感受書中角色的生活場景。”牟玄捷說。
要讓旅行目的地與文學IP的“奔赴”更順暢,離不開多方的共同努力。
牟玄捷說:“2022年,我們攜手當地長白山文旅企業共同打造了‘稻米驛站’,坐落于以往舉辦‘稻米節’活動的云頂市集商業街,既作為‘稻米’回家的落腳點,也逐步發展成為長白山旅游的知名打卡地。今年,我們依然聯合長白山文旅企業進一步升級打造了‘云頂天宮’主題‘稻米驛站’,并與長白山管委會經發局、長白山股份公司合作,共同規劃推出多條城市主題打卡路線,將IP元素、粉絲情感與長白山特色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增強游客的沉浸式體驗。”
牟玄捷提到,因為往屆“八一七稻米節”音樂會基本都在室內場館舉辦,今年是第一次用大型戶外音樂節的形式將其呈現,所以會出現更多未知的狀況。于是,從2024年冬季開始,他們便與長白山管委會進行了多輪密切溝通,雙方都希望為“稻米”打造一場真正難忘的盛會。
“音樂會的整個策劃過程是一次不斷探索和磨合的旅程。導演團隊先后赴長白山實地勘察數十次,反復論證舞臺搭建、觀眾動線和安全保障等問題。僅戶外場地的布置方案就經歷了3次重大調整,既要最大限度保護自然景觀,又要確保演出效果與體驗。”
由于戶外場地條件限制,散場疏導一直是大家最擔心的環節。“很驚喜的是,在現場公安、大量志愿者以及70多輛接駁大巴的高效配合下,1萬多名觀眾在短時間內全部安全、有序地疏散完畢。長白山各方為這次活動投入了巨大的保障力量,這種全方位的支持和對粉絲的負責態度,讓我非常感動。”牟玄捷說。
在牟玄捷看來,文學和文旅完美結合的關鍵點是“共情”。
“讀者與作者共情,讀者可以代入書中的情境,認同書中對于地方的描述;當地文旅與作者共情,文旅能夠理解并認同IP可以為當地文旅帶來正向的宣傳;文旅與讀者共情,當地文旅有包容開放的心態,吸引旅客來并提供優質的文旅體驗。”牟玄捷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沈君歸、陳姿孜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