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 杰西卡·弗羅伊登塔爾·奧萬多|玻利維亞的多元宇宙詩歌
玻利維亞評論家、詩人魯文·巴爾加斯曾說:“詩歌是一種愛的行為,因為它意味著傾聽他人?!?這句簡潔而深刻的話,勾勒出詩歌最核心的維度——即便在當代世界的喧囂與快節奏中,它依然擁有開辟出一片“傾聽空間”的力量。但在這個互聯互通的全球化世界里,“傾聽他人”究竟意味著什么?當一切似乎都被電纜、網絡與逐漸消失的邊界所貫穿時,談論“本土性”又有何意義?該用何種語言去捕捉那紛繁多樣的低語?詩歌亦是一種專注的沉默:在這片由語言、記憶與想象構筑起多元宇宙的領域中,它為我們停下腳步,去聆聽自己與他人的聲音。
從這一視角去審視玻利維亞詩歌,我們會發現它既非一座孤島,也非一塊單一的巨石,而是由諸多聲音、時代與地域交織而成的網絡,如同平行宇宙般鋪展開來:每一首詩本身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卻也是通往其他世界的一扇門。由此可見,本土與全球之間的關系并非一道僵硬的邊界,而是一道通透的門檻,一片充滿交匯、轉折與回歸的領域。
能印證這一觀點的例證之一便是波托西。這座“帝國之城”——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在16世紀曾是全球最重要的地點之一。從里科山開采出的白銀,不僅支撐起歐洲的諸多帝國與王權,更編織起連接美洲、歐洲與亞洲的貿易網絡。通過波托西,如今我們稱之為 “玻利維亞”的這片土地,得以與歐亞市場、跨大西洋港口及貿易航線相連?!皟r值堪比波托西”這句話,既成了“無盡財富” 的代名詞,也烙印著“毀滅、強迫勞動與對原住民社群掠奪”的印記。那么,當時的詩歌是如何書寫的?詩歌傳播的脈絡又是怎樣的?這段歷史提醒我們:全球化并非近年才有的發明——詩歌與歷史一樣,承載著這些記憶,并以全新的語言將其重新書寫。如今,重提波托西,便是要打破“固定中心與邊緣”的固有認知:玻利維亞詩歌便誕生于這種搖擺之中,誕生于這個既曾是世界中心、又曾處于邊緣的地方。探索、掠奪、震撼、剝削……
作為全球經濟樞紐的波托西,無疑也串聯起了各類文化流動:當歐洲正處于“黃金世紀”(西班牙文學巔峰時期)時,當地的詩人與編年史家創作了大量融合性文本(或許用“混血文本”來形容更為貼切)。這些作品雖有不少已散佚,卻構成了本土口述傳統、巴洛克修辭與西班牙典雅詩歌之間的首次碰撞。在此,我推薦大家閱讀《波托西的遺囑》——這是一首創作于18世紀的匿名民間謠曲。詩中的抒情主體正是這座“帝國之城”本身,它以遺囑的形式,講述了自身的衰落歷程,并將“財產”分配給一眾以地名命名的“親屬”,以及其他可稱之為情感聯結的對象。要知道,就連塞萬提斯都聽聞過“價值堪比波托西”的說法,他甚至曾希望能前往玻利維亞擔任行政長官,只為能親身見證這片土地的繁華。
然而,幾個世紀以來,玻利維亞文學在拉丁美洲乃至世界文學版圖中,始終被視為邊緣存在。其地理位置、文化多樣性、復雜的政治歷史,以及其他種種局限,導致許多作家被排除在主流出版網絡之外。正如評論家伊格納西奧·埃切維里亞所指出的,這些“邊緣文學”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們質疑主流話語體系,讓那些被沉默掩蓋的現實得以顯現。如此一來,“邊緣性”反而轉化成了一種力量:詩歌成為一種反抗行為,沖破標簽與邊界的束縛。
這種邊緣性還帶有語言與文化層面的根源:玻利維亞是一個擁有多種本土原生語言的國家——這些語言大多依托口述傳統傳承,它們在這片土地上存續,并不斷重塑著語言本身的形態。從這個角度而言,詩歌的養分源自一片特殊的土壤:在這里,口述傳統、社群記憶與文化融合共同構筑起語言的多元宇宙。因此,玻利維亞詩歌是一場復調交響,它與雨林、礦山、山谷、城市、高原,以及全球網絡展開對話。
21世紀為玻利維亞詩歌帶來了新的轉折?;ヂ摼W、社交媒體與數字平臺改變了詩歌的創作、閱讀與傳播方式。如今,玻利維亞詩人在博客、電子期刊,以及Instagram、X(原 Twitter)等社交平臺上發表作品:詩句被拆分成片段,以圖片、表情包或視頻詩的形式傳播。這為傳統出版模式之外開辟了新的傳播路徑,也改變了詩歌的編輯與創作形態本身。但與此同時,這也引發了一系列疑問:在持續不斷的信息刺激下,如何平衡速度與短暫性,如何保持專注的傾聽?即便如此,詩歌仍在這些數字載體中找到了拓展自身形態的機遇:詩歌表演、多媒體作品、有聲詩歌、線上朗讀會,以及與音樂家、視覺藝術家的跨界合作,都讓詩歌的表達語言與受眾體驗變得更加豐富多元。
在這一背景下,各類國際詩歌節與交流活動——包括我們如今參與的這場——為玻利維亞詩歌創造了與其他文化傳統對話的機會,也讓它突破了“孤立封閉”的標簽束縛。詩歌翻譯、入選國際詩選以及獲得國際獎項,這些都是重要的成就,但仍顯不足:對許多詩人而言,進入全球出版市場依然是一項挑戰。而掃盲教育、閱讀推廣、詩歌翻譯,以及對文化管理工作的支持,仍是維系這些詩歌宇宙生命力不可或缺的關鍵任務。
在這個多元宇宙中,當代玻利維亞詩歌的創作陣地不僅包括拉巴斯、埃爾阿爾托、圣克魯斯、科恰班巴等大城市,那些帶有獨特印記的社群與地域同樣是詩歌的孕育之地。其主題涵蓋身份認同、身體、性別、社會正義、生態、記憶、暴力、語言等多個維度,而在形式探索上,詩人將口語化表達與抒情風格相融合,采用碎片化結構,運用反諷手法,并以獨特韻律為書面文本注入張力。詩歌的聲音在此成為反抗的空間、鮮活的檔案庫與重寫歷史的領域,仿佛一種“傳承”——提醒著我們,寫作本身也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一個想象更多可能世界的過程。
在這個“中心”與“邊緣”不斷被重新定義的星球上,玻利維亞詩歌印證了一個真理:身處邊緣,便是在創造多元宇宙——這里有并存的現實、融合的語言,以及與其他聲音、其他領域對話的片段。盡管面臨諸多局限,玻利維亞詩歌仍與文學多元宇宙緊密相連,其自身也具備多元宇宙的特質:它致力于在不同的語言宇宙與詩歌宇宙間建立聯結,讓這些宇宙得以碰撞、相互影響、彼此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