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內瑞拉]因迪拉·卡皮奧·奧利沃|論“多管閑事者”的特質(節選)
詩歌應當能夠凝練一個事件、一場幻想、一個人物、一種情感。這些內容或許看似私密、個人化,甚至帶有地域色彩,卻能突破形式的邊界(無論是地理邊界還是文化邊界)。因為一個意象就足以敘事,而更重要的是,它足以喚起共鳴。
詩歌意象會烙印在人的身體里,讓文字在主觀的內心世界中流淌。這使得抒情文本(總體而言)與詩歌(具體而言)擁有了普遍性。
委內瑞拉詩人埃利·加林多的詩句片段,便是絕佳例證:
“今日的我,如同一棵被雨水壓彎的樹,突然被人狠狠搖晃。”
這個意象,在所有語言里、所有文化中,幾乎所有年齡段的人都能理解。從這個角度看,詩歌挖掘的是人類共有的“泉源”,構建的是“通用語言”。這種普遍性源于個體的獨特體驗:它尊重個人感受,傳遞個人體驗,又賦予其新的價值——因為寫作者的詩性聲音,始終凌駕于“全球化”之上。“全球化”與“普遍性”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指向大規模的相互聯結,甚至指向系統性的消費邏輯。
詩歌與語言一樣古老。為物質世界中可感知的事物命名,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詩意。孩童的世界之所以滿是詩意,正因如此。比如,孩子會理解 “杯子” 是這樣一種存在:它是中空的器具,能盛水,有杯口、杯身與杯底——我們約定俗成地稱它為杯子、器皿、茶杯、酒杯、圣餐杯、碗、容器;但“杯子”也可以指血管、管道、導管。語言構筑的這座迷宮,恰恰指向文化的構建過程。
當然,在文化構建的演進中,也逐漸滋生出一些“陋習”。
詩歌領域同樣形成了所謂的“經典范式”,還曾被商品社會、工業化進程,以及它所身處時代的固有運行邏輯所左右。但相應地,詩歌也構建出了與這些“強加范式”相對抗的世界圖景。
委內瑞拉詩人莉達·佛朗哥··法里亞斯有這樣的詩句:
這群幸福的人,夢著獨立運動的英雄
在這座城市里,無人殺戮
然而,更進一步說,詩歌究竟有何用處?若它無法讓失蹤的孩子回家,無法阻止加沙的種族滅絕,無法修復臭氧層;若它不能用來售賣船只,甚至不足以粘補破鞋——那么,從“經濟人”所信奉的實用主義角度來看,我們為何要創作詩歌?詩歌的意義又何在?
詩歌無法像屋頂那樣為我們遮風擋雨,不能用來敲棺材上的釘子,也無法鏟平泥土中的坑洞。但它能讓人學會“放下”,學會“前行”;在生命的循環中,接納那些注定要在起伏中蛻變的人、事、物。它能為尸骨埋葬的土地,重新鏟平新出現的坑洼;它能陪伴人們度過哀悼時光,支撐人們熬過最艱難的時刻,也能見證最輝煌的瞬間。詩歌是為了“生存”而存在:它為生命尋找理由,支撐生命在屋頂之下、棺材之外延續;它印證我們身為“人類”這一物種的存在,而詩歌,正是我們的贊歌。
與惠特曼一同,我張開雙唇,如張開雙手……
讓吶喊穿透這世間所有屋頂。
詩歌曾淪為“自我救贖”思潮的犧牲品——這一思潮堪稱新自由主義的“文學臂膀”。有人妄圖將詩歌浪漫化,剝奪其政治與意識形態內涵。但如同所有人類表達形式一樣,詩歌始終在反抗,掙脫了權力強加的“束縛衣”,這正是它應有的姿態。
詩歌從不依賴認可與出版存活:它能夠,也必須,從最細微的表達,到最宏大、最受關注的創作,去打破既定的現狀。通常,意識形態凌駕于形式之上——因為詩歌源自一套思想體系,而形式不過是對這一思想表達的回應。
正因如此,所謂“繆斯”,其實就是“大眾”——是那股在歷史中演進、時而激昂的大眾力量。他們渴望發聲,而那些以詩歌為業的人,便成為了他們的傳聲筒。
的確,詩歌源于個體,卻需在他人心中得以實現。意象的記錄,本質是一場“鏡像反應”——當它在讀者、聽眾或觀者的心中產生共鳴時,詩歌本身會經歷蛻變,同時也會改變這場“詩歌事件”的本質。
超現實主義詩人安德烈·布勒東有這樣的詩句:
我的愛人,發如燃木之火,
思若暖煦之光,
腰似沙漏流轉,
腰似虎口中的水獺,
……
關于詩歌,萊薩馬·利馬在《詩歌體系導論》中指出,它必須承載“對想象力提出的、已知最嚴苛的要求”。因為無論是閱讀還是聆聽,詩歌意象都會探入身體的“閣樓”(此處喻指深層感知),并由此映射出——借用布勒東的詩句來說——一個女人、一團火、一段腰身、一座沙漏、一只水獺、一排牙齒、一頭老虎。于是,創作者筆下的老虎,便成為了接受者心中的老虎;也正是在這一刻,詩歌超越了變形與心靈轉化,超越了凝練與決斷,進而能夠且應當喚醒“引力”——即集體心智的磁性。而依照中國傳統醫學的觀點,我們需明白:心智存于心中。將這些觀點一一鋪陳,彼此嵌套又相互突破,此刻的寫作者仿佛成了個狂亂之人。但這無關緊要。
世間存在一些普遍象征:“母親”是其一,“神明”是其二。這種普遍性是語言的“超能力”。但究竟是什么讓語言具有詩意?又是什么能將一只牛虻變成蜜蜂?答案是:什么都不能!這絕無可能。
奧秘藏在身體之中。我猜想,它與遺傳的密碼有關——與那種“聲響”有關:我們最初在洞穴壁上描繪它,最終將它寫在血脈的壁上;而在詩歌里,它讓“召喚的鼓聲”愈發響亮。
我始終堅持探索,只因我已不自覺地踏入了文字構建的圖景——在那些或升或降、或圓潤或斷裂的線條間,文字的回響縈繞不散。這些線條承載著獨特的韻律與規則,如同星辰與星群;其間還藏著一些“隱形的詞語”,它們像黑洞一般難以捉摸,卻也塑造著我們的認知,執意要跳出文字的具象形態,匯聚到感知與直覺的世界里。而這些感知與直覺,本質上便是一種“物種的記憶”,一種潛藏的本能。正因如此,辨識一首詩的最佳方式,是閉上雙眼。
……
詩歌就像套娃:它或許藏在最內層的玩偶里,更確切地說,它其實在最外層——在那枚“種子”里,在為“能量匯聚所產生的、短暫且始終受環境影響的成果”命名的嘗試里(而這種嘗試往往難以開花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