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2025年第9期丨王兆勝:母親的畫像
我的母親已經去世50年,她從來沒有拍過照片,只有過一張畫像。這張畫像是由一個過路的青年給她畫的。
那年,父親在村里當飼養員。一天晚上,突然來了個陌生的年輕人,他敲開了離村公路不遠的飼養室的門,向父親要吃的,并說他實在走不動了,請求留宿。
看著年輕人又渴又餓又累,好心的父親就答應了。
交談中,父親得知年輕人是畫家,就突發奇想地說:“我家有六個孩子,你能不能給他們每人畫一張像?”年輕人一口答應,說這個事是絕對沒問題的。
第二天,在我家的院子里,年輕畫家給我們兄弟五人和姐姐每人畫了一張像。然后,他又表示說,再給我的父母也各畫一張。這樣,母親就有了一張畫像,這是她的一生中僅有的一張影像。
然而,母親這張畫像沒能保存下來,后來被父親燒掉了。父親的理由是,我的母親去世后,他看到畫像就傷心。于是,有一天,他下狠心將母親的畫像連同我們兄弟和姐姐的一起都付之一炬。
多少年來,我思念母親,但一張照片都沒有,于是深切感到那幅畫像的珍貴。到了思母心切時,我甚至能想象被燒的畫像在火中的跳躍、掙扎、奔跑,后悔當初沒能及早地將它從烈焰中搶救出來。
后來,考上大學,我甚至立志學習素描,希望有那么一天達到一定的水平,能親手將印象中的母親畫出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對母親的印象越來越模糊,50年的時光怎能留住母親的音容與形象?
一次,我看到深圳藝術家藍予的國畫,特別是她那些動人的仕女圖,心中為之一動。我想到母親的畫像,并希望借助這位畫家之手,為母親畫一幅像,以解除我對母親多年的渴念?
當我把這個想法提出來,藍予女士滿口答應。她表示:“王老師,這件事毫無問題,什么時候把你母親的照片發給我。”當得知我母親沒有照片,她為難了,她說,沒有本人,又無照片,她不能憑空畫出一個人啊!因為畢竟是要畫得像才行。我說:“能不能根據我的回憶,把我的母親畫出來?”對方表示,那是很難的!即使有照片,要畫像一個人也決非易事。何況,她要憑空創造出來。于是,我只得作罷,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從此熄滅了。
數年后,我從南京大學方延明教授發我的視頻中看到別人給他畫的像,那畫像可謂真實親切而又惟妙惟肖,這又燃起了我的希望之燈。這樣,我又向方教授提出我的請求,能不能讓給他畫像的畫家為我的母親畫一幅?方教授一口答應,并表示這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當得知,我母親沒有照片,只能靠我的文章與記憶去畫像,方教授也感到十分為難。不過,他表示可以問一問畫家,結果,沒有想到的是,畫家竟然同意了,并表示說可以試試。方教授還告訴我,畫家聽了他的轉述,被我的這份孝心感動了,不僅要嘗試著畫,還要爭取把我的母親畫得好、畫得像。
通過方教授,我把我的記憶,以及關于母親的回憶文章轉給畫家。這次,我又突發靈感,將我和我的兄弟、姐姐的照片,以及我兒子的照片,一起轉給畫家,因為其中一定有某種內在的關聯可以供畫家參考。
客觀地說,我們兄弟與姐姐多像父親,都沒有母親的容貌與氣質。村里人常說,我的母親是個大美人,嫁給父親有點可惜。在我的記憶中,特別是母親沒有生病之前,確實是美麗端莊,氣質不凡。她要個子有個子,要美貌有美貌,要氣質有氣質。如果說,我們子女與母親有相像的地方,大哥的臉龐與眼睛更接近母親,二哥、我、我兒子的身形更像母親,但這是畫家很難把握的。因此,雖然我將母親的特點、個性、氣質告訴了畫家,說實在話也沒有希望能畫出多么相像的母親的形象來。
很快,方教授轉來畫家畫的母親的初稿。一見之下,我大吃一驚,仿佛母親又活了過來,她就站在我的面前,是那么親切自然。我自感畫像與母親的相似度有七八分,也為畫家的本領深深折服。畫家通過方教授捎過話來,他讓我們兄弟幾個看看,如果有不合適的地方還可以再改。
這次,方教授告訴我,這位畫家叫瞿溢,并發來《中華英才》2021年第10期上對他的詳細報道,題目是《行看瞿溢高風起,應送朝霞拂碧天》。更重要的是,生于1967年的瞿溢身殘志堅,4歲開始畫畫,深得畫家范曾的賞識,稱他將來必成大器。2002年,范曾為《瞿溢畫集》作七律序言,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志者身殘意愈堅,丹青廿載奏歌弦。左立國語盲時著,孫子兵書臏后編。舉世混淪皆鶩逐,關門清靜伴神翩。行看瞿溢高風起,應送朝霞拂碧天。”落款是“歲在壬午仲夏,抱沖齋主江東范曾”。瞿溢現為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百杰,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技術能手,南通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其作品在全國乃至于國際上多次獲得大獎,深受人們的喜愛。
對瞿溢有了全面的了解,更佩服他的畫品與人品。在我的家人與村里長輩看了我母親的畫像后,大家提出了幾點修改意見,瞿溢先生又進行了修改。后來他還改過第三稿。在我看來,最后的定稿已有八九分的相似度了。后來的改稿,主要增加了我母親的英氣,以及那種在逆境中不服輸的勁頭兒,這是母親的一生特別是生病后表現出來的不屈性格。
方延明教授通過快遞寄來的母親畫像,是瞿溢先生涂了彩的。畫像畫在宣紙上,寬31厘米,高35厘米,它照亮了我的雙眸,也讓我感到蓬蓽生輝。這就是藝術家的神奇之處,他能達到無中生有,做到神奇的創造。我還注意到,畫像被瞿先生對折、又三折后,裝在信封中,外加一個薄塑料袋保護,從南通寄給南京的方延明教授,再由方教授轉給我的,其細心的程度和敬業的精神可以想見。
在《中華英才》報道中,有瞿溢先生的照片,也有他與父母的合影,那是一個多么和善友愛的家庭。身穿紅色方格上衣、戴一副明凈的白色眼鏡、一頭烏黑的長發有些飄逸,目光里滿含著清純、溫暖與堅毅,雙手抱在胸前望向前方,這就是照片中的瞿溢,一個令人感恩和敬重的畫家。是他,用彩筆和慧心將我的母親形象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的面前,也實現了一個兒子對母親的多年的思念之情。這讓我想到,很多年以前,父親讓那個年輕畫家為我母親畫的那幅畫像,雖然它沒能保留下來,隨風而散了;今天,在瞿溢先生的筆下,母親的畫像又回來了,而且一定比原來的那一幅更為真實和富有藝術性,也更加美好和彌足珍貴。
隨后,就是我跟方老師商量怎樣表達我的謝意。我在剛動意讓瞿溢先生畫像時,對方老師說,一定會付出報酬;但方老師卻表示,不用的,其理由是他與瞿溢及其父母都很熟悉。方老師還說:“再說了,瞿溢自己一定不會要的。”現在,畫像已成,且畫得如此完美,我跟方老師說,一定要表達我的謝意和心意,但方老師仍堅持己見,說沒那個必要。不過,我還是把錢以微信方式打給了方老師,希望他代我轉給瞿溢先生的父母,略表我的心意和萬分感激之情。
然而,方老師仍堅持不用我破費,他說他已向瞿溢轉達了我的意思,瞿溢表示堅決不收。于是,我用微信打給方老師的錢,第二天又被自動退回。
方延明教授告訴我,錢已退回,還給我寫了這樣一段話:“兆勝,你把你媽媽的畫像先裝裱一下,然后再拍照或者放大,每個弟兄姊妹一人一張,原作放你那里。”他補充說:“裝裱了更漂亮。”
方老師還說,瞿溢問我媽媽的名字,他擬將來出版這幅作品時,可以加上去。我回復說:“我的母親叫趙美云,是個非常美好的名字。”
在此,我想說的是,在我母親這幅畫像的后面,離不開我的師友方延明教授,是他的友善與仁慈成全了我多年的夢想。
我還想說的是:能完成一個兒子多年的夢想與心愿,竟是素昧平生的著名畫家瞿溢先生,一個真正值得我敬重和感恩的人。


